第11章 石子發芽11

7

清江流域物候條件優越,適宜許多農作物生長,罌粟這種適應能力很強的植物在這裏種植更是生長得茂盛。

罌粟的蒴果果膠經熬製後叫鴉片。中國古代宮廷的那些文人雅士給它取了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阿芙蓉”,俗名叫大煙。在《聖經》與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裏,鴉片被描述成為“忘憂藥”,稱上帝都很喜歡它。罌粟的原產地在中東。隋唐時期中國強大,阿拉伯那些蕞爾小國將其作為貢品進獻到中國朝廷,成為宮廷中那些皇子皇妃們最為珍貴的奢侈品。偶爾宮中也賞賜給下層的一些官僚士人,他們嚐到,都稱是“享受了一回宮廷的待遇”,其亢奮之態則難以言表。鴉片被大量傳入中國民間並種植是在中世紀荷蘭人入侵台灣後,他們將罌粟種子帶到台灣進行種植,爾後再傳入大陸並普遍種植。荷蘭是現在唯一允許吸食鴉片的國家,隻是要在國家規定的場所。大約在清末才從雲南四川傳入恩施境內,一種就高產,每畝最高可產十多斤鴉片煙膏,可賣幾十個銀元,是其它農作物收獲的好幾倍,堪稱暴利。

有利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人追逐,有人追逐就會被迅速推廣。再加上恩施這塊土地罌粟又生長得好,所以鴉片一進入恩施就遍布了每一條溝溝岔岔。

十九世紀中國人吸食鴉片極為普遍,致使國人身體羸弱,被西方人稱為“東亞病夫”。林則徐是早年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他在廣州禁煙後,全國各地禁煙都有一定的聲勢,恩施各級政府也實行過禁煙,但力度不大。

1917年,孫中山為了維護《臨時約法》組建護法軍。被黎元洪任命為駐荊州的師長石星川和駐襄陽的鎮守使黎天才在這年冬天搞了個“荊襄獨立”運動,共同組建靖國軍,以響應孫中山的護法,與北方的軍閥抗爭,最後遭到北洋軍閥吳佩孚和湖北督軍孫占元的夾擊,靖國軍失敗,石部的唐克明和胡廷翼帶著數萬靖國軍敗逃恩施,隨即接管了恩施州府及各縣衙門。這些靖國軍到恩施後,開始到來還比較文明講規矩。由於他們都是自籌糧餉,時間一長,其軍費支出難以為繼,就隨意給各縣鄉攤糧派款,最後攤派到各家各戶百姓。這樣一搞就亂套了,便激起了民憤。後來靖國軍想了個餿主意種鴉片,收煙窩稅,各縣還設置煙稅局長,組建專門班子發展罌粟的種植和收稅。

鴉片的種植和吸食在靖國軍進駐恩施之前是強烈禁止的,在他們到來後卻被大力提倡和強力推進,鴉片便成了恩施當時的一大物產,從此恩施人種植吸食就更為普遍,幾乎泛濫成災,讓恩施人深受其害。一個沒有真理追求的軍隊必然是一幫禍國殃民的匪徒。一個國家或地方,如果成為無政府狀態,就是這些地方勢力的口號說得多麽漂亮和多麽蠱惑人心,都將是人民的災難。

奉節縣團務委員會委員長李繼五,土豪李魁然之子。他少時就讀於李氏“魁山學堂”(私塾),後來考入“成都書院”,學畢回龍門鄉接任他父親的地方團總。他在辛亥革命時加入過同盟會,是從清朝手裏接管奉節縣的“十人團”成員之一。後來幾經周折,憑能力加實力當上了縣裏的團務委員會委員長,統管全縣的武裝及民團組織。

民國初期,有槍便是草頭王,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在四川兩大軍閥劉湘和楊森爭奪川東的戰鬥中,劉湘獲勝,不讓楊森對川東一顧。李繼五原來是楊森的人,在劉湘固守川東後,便派他的部屬到奉節縣任團務委員長,牆頭換了大王旗,李繼五不得不返鄉,在龍口鄉任團總和李氏族長。

龍門是龍橋河流進長江瞿塘峽的入口處。才幾十裏地的龍橋河,峽穀幽深漫長,入口處兩岸岩石壁立直插雲間,遠遠望去若一堵巨型衙門,因此當地人便叫此地為龍門了。在長江水係的千萬條支流中,龍橋河隻能算是涓涓細流,也許是最不起眼的一條支流,然而這裏卻發生過讓當地人振撼的故事。

龍門鄉正處在奉節到利川的交界處,是雲陽食鹽運往兩湖雲貴的必經之地。中國的食鹽曆朝曆代都是官營,李魁然在清朝就買通了四川道台,由他來負責管理此路的食鹽販運鹽引。這就是凡是去四川奉節、雲陽販鹽的商人,都必須在龍口的客總李魁然手裏繳納稅收,辦理營運鹽引,鹽商憑龍口客總的鹽引才能到雲陽奉節等地挑到鹽,也才能從這條路上過得去,否則一律沒收。直到民國年間,李繼五依然緊緊拽住這條生財之道。

湘鄂西和雲貴幾個省的廣大地區,都靠川東供應食鹽,需求量特別大。每天從龍門經過的運鹽力夫和馬隊,成群結隊,車水馬龍。李氏家族靠把持川東鹽引,再加上自己的販鹽商隊,藉鹽業之利,確實聚錢無數,很快就成了方圓百裏的最大豪富。他們有自己的家族學校、家族醫院;有自己的司法審判、牢房;還有自己的武裝,有數百條槍。

李氏莊園修築得氣派寬敞,有二十四個天井,近兩百間房屋,鱗次櫛比,規模宏大。建築形式擬中西合璧,美輪美奐。莊園坐南朝北,麵對宏大的齊嶽山,氣勢磅礴。斜開的大門正對龍橋河的出口龍門,取鯉魚跳龍門之意。門楣上由李繼五親筆書寫的“青蓮美蔭”四個大字,鐵畫銀鉤,行筆灑脫。大詩人李白稱“青蓮居士”,李氏追諡李白為其祖宗。“青蓮美蔭”意即是李白蔭及了他們李氏家族,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繁華。

當年覃章華就是在這個莊園裏做蒔花長工時,將李卯香拐走的。說起來,李繼五與李卯香應是同父異母的兄妹,隻不過一個是正房嫡生,一個是偏房庶出,由於母親的地位不一樣,所以她們的命運就有了天壤之別,其前途也就大相徑庭了。李繼五在李氏家族坐大,權傾一地,富甲一方。而李卯香隻能跟著長工覃章華亡命躲進龍洞溝那不為世人所知的僻壤裏才躲過了他們人生的一劫,才保住了他們的身家性命,也才有了本書的故事。

李繼五在奉節失勢後,了解到靖國軍在恩施大力發展罌粟,就利用各種手段與駐恩施的靖國軍司令部唐克明和胡廷翼套近乎。他頭腦好使,八麵玲瓏,聰明狡黠,靖國軍在利川的幾次攤糧派款的行動中,他為其策劃和帶路都很積極,還慷慨出錢出糧,便被靖國軍看中,後來他被唐克明異地任命為利川縣的煙稅局長。

煙稅局長的主要工作就是動員百姓種植罌粟,分發罌粟種子,教授從罌粟成熟後的果子裏製取鴉片的技術,最後收取鴉片稅。這是當時的一大肥缺。

鴉片稅是按兩千窩一畝,一畝產十斤,每畝收取百分之十的稅收公式進行計算,則是每畝收取一斤鴉片的稅值。一斤鴉片市值一塊銀元,農民有錢的交錢,沒錢的交鴉片,貨幣稅實物稅可以相互折扣,交錢交物均可。靖國軍主持下的政府還層層下達任務,縣、區、鄉、裏、戶都有確實的任務數,要求農民的好田好土都必須用來種植罌粟。

在靖國軍的大力支持下,李繼五組織了一大批差使分布到利川縣各個區鄉發展種植罌粟。為了使此項工作更有力度,他還通過靖國軍搞了許多槍支分發給這些差使。在那個動亂年代,這些差使們背著槍,耀武揚威地橫行鄉裏,強種、強製、強收,使得整個社會一片烏煙瘴氣。後來李繼五又把這些持槍的差使建製成團防,擴充了他的武裝。就幾年功夫,李繼五便正兒八經的成了齊嶽山中的草頭王了。

在以宗親為主體的社會中,“家”就是“鄉”,族長也就是鄉長,家法就是王法,家族政治就是社會政治。李繼五回鄉後,有鹽稅鴉片稅的強力支撐,算是財源滾滾,他就竭盡全力打造李氏族權。他用了三年時間又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與李氏莊園同一個脈相,平行相距一百來米,遙相呼應。宗祠占地近二十畝,建築宏大森嚴,比莊園更有特色。他既是一座家廟也是一座城堡。

說是家廟。院內分前殿、中殿、後殿。前殿為穿堂,兩邊各放一條厚實的長凳供人休息。門柱上的楹聯為:

此地有崇山峻嶺之異

其人非禮門義道不由

中殿又稱“拜殿”,是李氏祭祖時宣講族規家法的地方,四周陳列著木刻族規和家訓。門柱上的楹聯為:

頭上有天心可對

眼前無事業當修

後殿是祭祀殿,又是主殿,高大寬敞。神龕上供奉著李氏列祖列宗,按輩分排列有序,正中端坐著李氏進山起祖公婆的木刻神像,莊嚴肅穆。每逢盂蘭節和清明節,李氏族人便齊聚此殿,由族長主持,祭宗奠祖。在這裏有時是禪宗修行超度,有時是道家法事送鬼,整日裏唱經不絕,晨鍾暮鼓,香煙嫋嫋。廳柱上懸掛的楹聯極為經典: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子孫即愚經書不能不讀

此殿又名“魁山堂”。李繼五把魁山學堂從莊園遷到這裏,供族人及周圍百姓的子弟進學讀書,莊重而幽靜。

說是城堡。屋宇前麵有七八米高的擋土牆,由麻條石壘砌,後麵是五六米高的城牆圍成撮箕口。城牆上布滿槍眼炮孔,四角炮樓突兀,崗哨林立,戒備森嚴。整個城堡依山傍水,防禦工程浩大,易守難攻。院內有公文房、兵弁房、禁閉室、雜役間、倉庫、廚房等公用和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活脫脫一座政府大院。

整個祠堂隻有兩個門洞供人出入。左為望華門,又名死門,直通龍橋河天然刑場。右為承恩門,又名生門,門側就是幾間牢房。李繼五既是李氏家族族長,又是龍門地方行政長官,還是地方武裝首領,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身。族人及鄉裏百姓犯了法,都在這裏羈押審判。判生則從承恩門走出去,放歸;判死則從望華門直接綁赴龍橋刑場,行刑就是把犯人從龍橋河的橋上推下摔死。

龍橋是一座天然的石拱橋,橫跨於龍橋河的天塹之上。橋下萬丈懸崖,絕壁如削。穀底水流湍急,轟轟然隻聞其聲,不見其流。橋上有一塊橫伸突兀懸空的巨石板,受刑人從這石板上掀下去,當是必死無疑,連屍體都無法尋找,隻能棄屍喂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