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8月8日,正義峽,鹽池,通往肩水金關的烽火台

8月8日上午,趙萬鈞陪同我前往沙門口。車過黑河,一直往北走。地勢抬高,進了低矮石山丘陵間的穀地。這是通往額濟納旗的路。山口處,一道較陡的坡,沙子從北麵吹來,沉積於背風處,費一番工夫,車過了。山嶺豁口處,向北望,開闊遼遠。對麵是大青山,山之北,為海森楚魯。

這是河西走廊通往居延海的重要山口。

清風不停地吹,瘦硬堅韌。

與趙萬鈞登上山嶺,向南北兩邊遙望。臨澤有板橋,乃是當年駱駝客渡河處,高台並無紀載。據說固原出土文物,有建康軍飛橋人記載,不知是否與渡黑河有關。

返回高台博物館,等待寇克紅館長時,又細細看一遍文物,然後與他議定明年宣傳事。

10:30出發,再過黑河橋,穿越合黎鄉,沿黑河北岸縣路西行,途中見到黑泉鄉十壩村中的胡楊樹。時而可見沙丘,烽火台,和古城牆。天城古城兩段殘牆猶在。

過黑泉,羅城,天城,到黑河入合黎山處。

合黎山又名要塗山、羌穀,《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括地誌》:“合黎山,亦名蘭門山。晉隆安五年,北涼沮渠蒙遜欲圖段業,約其兄男成同祭蘭門山。”從名稱變化可以透射出曆代各民族的統治更迭。合黎山海拔1380—2278米,山北是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山南與祁連山遙對,兩山之間是河西走廊。據傳合黎山是古代昆侖山、上古燧人氏觀測星象、拜祭上天的三大處所之一(另兩處分別為湟中拉脊山、六盤山)。燧人弇茲氏在發明編織結繩,織皮卉服,合黎山開天辟地,結繩紀曆,以合黎山為漸台辟雍,立挺木方牙,仰觀北鬥九星,以織女星為北天極極星,以日月遮蔽為太陽回歸年周期,創立日月大山天齊昆侖文明。

燧人氏是三皇之首,傳說甚多,但與河西走廊、合黎山、黑河相連,則表明這裏在史前文化發展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前人們把所有動物都叫作“蟲”,燧人氏則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稱作“禽”,地上跑的稱作“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稱作“豸”。他還有“鑽木取火”、“燧石取火”、大山扶木紀曆、創立“氏族圖騰徽銘製”、大山榑木太陽曆等十項發明。

據傳說,燧人弇茲氏有三大分支:大鵹(li),少鵹和青鳥。弇茲合雄氏以玄鳥為圖騰,其三大族係合稱“三柯氏”,也稱三青鳥氏。他們以燧人弇茲為始祖,尊稱他為“伊薩姆”,或“伊薩姆那”,各分支的首領則稱“耶勞”。玄女部大鵹柯烏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肅張掖市北),其族屬又稱魁隗氏,分支甚廣。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遷徙,以居延海、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杭愛山)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於貝加爾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爾渾河、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源)。一支沿阿爾泰山北麓西遷至東歐。一支由弱水西遷至阿爾泰山南麓烏倫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進入準噶爾盆地和塔裏木盆地。須女部少鵹柯諾耶勞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澤(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分衍出方雷支的盤古支,居於古浪(今甘肅武威市古浪縣)。其分支東遷至西海之東賀蘭山,北躍陰山入燕然山、貝加爾湖,與柯約耶勞支會合;另一支由陰山向東進入灤河流域及東北平原;一支由六盤水進入北洛水,與柯約耶勞環江部為鄰。柯約耶勞後世為張姓,在挪得建有張國(今甘肅張掖市),另有一支,後來被賜封為楊姓,於環江上遊建元城(又作玄城)。

站在酷熱的合黎山口,真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寂寥滄桑感。正義峽兩邊山頂都有烽火台,且向黑河邊延伸。曆史上,匈奴人就從這裏進入河西,所以,中原王朝將此峽命名為“鎮異峽”,匈奴與漢朝軍隊在此長時間對峙。後來,才改為今名。

2009年7月4日上午,我和劉炘等人從從瓜州出發,中午抵達高台縣。在高台大湖灣與縣廣播電視局\電視台的朋友盛文宏(高台縣廣播電視局局長)等聚談。那是首次到達高台,沒想到,高台境內有這麽大的天然湖泊——總共有23個。每天四月,天鵝經過,晚霞孤影,美不勝收。天鵝飛走後,青蛙開始活動,它們永遠也見不著麵,所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永遠都是夢想。之後,沿黑河流向,經過羅城、天城及明長城,進入合黎山正義峽中黑河澆灌的一片綠州。有位“村姑”名叫蔡文卉,2008年大學畢業,在祁連山一所小學任教,月工資600元。暑假,她幫助母親來幹農活,從天城村坐毛驢車一小時,到此勞動。我們離開時,蔡文卉的母親非要將杏子帶上。她們很開心。考察後我們前往山丹,路上拍攝到壯麗的晚霞。

那次考察路線正好與我本次前往瓜州的路線相反。

看看時間,已近12點,天氣悶熱。我們對著合黎山上的烽火台台吃甜瓜,一隻鷹在峽穀上空翱翔。黑河水少得可憐,由此穿過,便成流向居延的弱水。其地流傳,臨澤,高台一帶曾為湖泊,大禹鑿開合黎山。又說老子問道廣成子於北崆峒,不遇,遂到雞頭山。合黎山之黑山,為其問道處。

羅城鄉農民種植小西瓜,機器加工,去釀取籽。還有一種老番瓜,也去肉取籽。遇兩處作業地,一是黑河邊濕地,一是戈壁灘中砂坑,機聲隆隆,場麵頗為壯觀。酷署如烤,勞作辛苦!但漚爛腐化的瓜肉異常難聞。

從羅城鄉政府過橋,到黑河南岸,向西行。這是214道。古老絲綢之路,也走此,就近村莊。現今高速,312道,均取直線。沿途仍見烽火台。一帶濕地,延伸很遠。直到明塘湖水庫,路邊多紅柳,有的還在開花。西行一陣,濕地逐漸減少。過鹽池村,荒灘中顯出一片鹽湖及堆積如山的鹽。記得寇館長曾說有鹽道遺址經過地埂坡,明清時取鹽,必在此處。鹽池北部荒原,烽火台連成一線,似守衛鹽池。其後,遼闊荒原中隻有烽火台與幾處廢棄的現代工廠。後來,臨近公路,有雙豐烽火台,編號1~5,石碑顯示通往肩水金關!此次,與那著名遺址擦肩而過了!據漢簡顯示,該關當年甚為繁忙,出入關之商旅絡繹不絕,具體到人馬數及飼料供應情況。

之後一路馳騁,穿過城牆般高山,便到了高高的台地上,眼前出現黛色綠州。汽車下山,呈俯衝狀,可見我們行走在山畔!

下午兩點多,到金塔縣城,住進航天賓館。

8月9日清晨,吃碗羊肉粉湯,便去看展覽。金塔博物館講解員閻豔早早開門迎候,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快樂如蝴蝶,繞著大人飛。金塔史前文物中,多石器,一件玉鏟呈淺黃色,或為馬鬃山玉料,另一件是彩玉,可能出自阿拉善。彩陶以馬廠為最多。其中一件雙耳素陶罐,顯然是齊家的。金塔在漢朝曾設會水縣,當時的行政中心在黑河與北大河等水係匯合處,與著名的軍事管理機構肩水金關相距不遠。其地考古始於中瑞西北考察團,貝格曼在此發現漢簡。斯文·赫定在其大作《亞州探險八年》中詳細記錄這一代活動情況,經常提到毛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設毛目城(又稱高台分縣),1913年由高台析置立為毛目縣。1928年改為鼎新縣,治所在金塔縣城東北鼎新鎮),明水,馬鬃山等地名。居延漢簡史料珍貴,書法也很有特色。

肩水金關位於金塔縣城東北151公裏、地灣城約2公裏處黑河東岸的礫石戈壁灘上,為漢代邊塞關城,據學者考察,現存遺址關門為6.5 米×5米的兩座長方形樓櫓殘壁,最高1.12米,厚1.2米,樓櫓中間門道寬5米。兩側壁腳各殘存四根半嵌於牆內的排叉柱。樓櫓外築土坯關牆。塢在關門西南側,塢牆係夯土築成,厚70一80厘米,殘存處最高為70厘米。 塢西南角殘存烽台和方堡,堡門內有迂回夾道,兩側有住室、灶房、倉庫、中有院落。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出土漢簡 850枚;1973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又掘漢簡11577枚,其它文物1311件。出土實物有貨幣、殘刀劍、箭、鏃、 表、轉射、積薪、鐵工具、鐵農具、竹木器械、各類陶器、木器、竹器、漆器、絲麻、毛、衣服、鞋、帽、漁網、網梭以及小麥、大麥、糜、穀、青稞、麻籽等,還有啟信、印章、封泥、筆、硯、尺、木板畫和麻紙等。

1973年居延考古隊在肩水金關處發掘、出土的漢簡中有“肩水金關”字樣,據此證實,此處就是漢代的肩水金關遺址。從字麵意思理解,肩水就是在弱水的肩膀上:在肩水金關上遊,弱水流域較寬,恰似人身子,而到肩水金關處流域變窄,恰似人脖子,而肩水金關正好處在肩膀上。

肩水金關是漢朝初年在居延塞防線上設置的惟一關口。河西走廊北側自東而西橫亙著龍首山、合黎山和馬鬃山等所謂“北山”,山勢低平,有幾處豁口,為天然通道。合黎山與馬鬃山之間地勢開闊,地貌以戈壁、沙漠為主,植被稀少,弱水縱貫南北,匯聚成居延海。弱水東側巴丹吉林沙漠與西側北山山脈構成遠控大漠、衛戍河西的天然屏障。弱水貫穿其中,成為由蒙古高原到祁連山北麓豐美草地的南北通道,是匈奴與羌人聯係的咽喉之地。在秦末漢初,匈奴騎兵逆弱水南上而進入河西走廊。霍去病第二次攻打匈奴也是從這個豁口涉過居延水,迂回西南,直進祁連山,打敗匈奴。由此可知,控製弱水兩岸就是控製住自漠北而至河西、西域之通道的要衝,封堵河西走廊北部豁口對漢朝意義重大。

為阻止匈奴南進,漢武帝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前108年)將漢長城從酒泉郡會水縣北部張掖郡下轄肩水都尉府—大灣城向西修到敦煌郡龍勒縣,同時還修築肩水金關向北至殄北的居延塞牆,使肩水金關成為進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地區的咽喉,也成為抵抗漠北匈奴鐵騎南侵的重要關口。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又遣強駑都尉路博德修築南從鎮夷峽(正義峽)口起向北沿黑河東岸毛目東山,經肩水金關至狼心北山再折向西達哈密北山一帶長城沿線修築了關城、烽燧、堡等設施,置官開渠,移民屯墾,時稱“居延塞”,形成以肩水金關為中心的北部軍事防禦體係。其中是居延塞防線上一座重要的烽燧,它矗立在鼎新鎮大茨灣村南約7公裏黑河西岸高山頂上,與大墩門水庫隔河相望,向南與石板墩、兔兒墩相望,向北與大茨灣墩、雙樹子墩等烽火台遙相呼應,墩墩相連,直至居延。

修築城堡烽燧的同時,西漢王朝在酒泉郡會水縣內設置北部都尉府、東部都尉府;在張掖郡居延縣設置肩水都尉府等軍事機構,派重兵把守。尤其是肩水都尉所轄居延及會水一帶,自漠北戰役後,匈奴受漢王朝軍事壓力不斷西遷,酒泉郡麵臨軍事壓力日益增大。西漢王朝不斷強化這一帶防務。起初,漢朝以重兵屯守,太初三年(前102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征討大宛,同時又派路博德到居延築塞,並“益發戍甲卒18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史記·大宛列傳》)。肩水金關就修築於這一時期,目的在於防止匈奴人從居延道南下襲擊酒泉,抄李廣利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