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會寧玉璋出土地考察

2015年6月8日隨團考察,經過會寧,從博物館庫房看到長達54公分玉璋,葉舒憲先生撰文稱為“玉璋王”。其出土地在家堡鎮牛門洞村,距縣城70多公裏。考察團行程已定,不可能趕往現場尋根問祖。考察結束,返回蘭州,偶然與西北師範大學機關黨委書記柴繁隆兄談起牛門洞,他是會寧柴家灣人,家鄉距猛獁象出土地泉坪不遠;他中學就讀頭寨鎮,距馬牛門洞村大約10公裏。這是最理想的向導了。於是,協調時間,6月26日前往牛門洞。

出蘭州城,沿黃河邊309國道老路(宜君—蘭州),經過來紫堡,到金崖鎮。金崖以生產水煙聞名於世,路易艾黎曾在這裏設置過服裝廠。忽然想起這是老作家金吉泰先生家鄉,便打電話聯係,登門拜訪。2000年前,我曾到過這裏;後來又來過一次。這是第三次。老屋依舊,棗樹卻長大許多。先生已83歲高齡,眼有疾,身體尚可。我們在堂屋敘舊——得知原市委宣傳部部長、《蘭州晚報》創刊人黃應壽先生於去年辭世!歎息不已。分別前,在棗樹下合影留念。

離開金崖,進入北山八十溝,在石山峽穀中攀升,穿行。榆中北山以幹旱少雨著稱。沿途所見,多石山,少草木,果然異常幹燥。車輛稀少,空穀寂靜。幾十公裏以後,終於見到石山上的羊群和首個村子:打澇池。西部幹旱地區,很多地方都有積蓄雨水、泉水的澇池,供人畜飲用。這個村子直接以“澇池”命名,可想而知對水的尊重程度。

呂家峴是一個鎮子,在山頂。此處有道路通榆中。之後有兩個村子:貢馬村和高窯溝村。貢馬村的植被明顯好轉,綠意漸濃,呈現高山草甸特色。我望文生義,從村名推測其地大概與給朝廷養貢馬有關,說不準村名就是當年牧馬人的後裔。柴繁隆兄說其家鄉將這一帶稱為“草山”,遇到荒年,趕羊來放牧。

呂家峴在北山頂部。過了這個鎮子,汽車在山嶺間盤繞前行一陣,開始下山。

半道上遇到一尊佛塔式土建築,會寧人稱“悶葫蘆”,儲存糧食,老鼠難以進入;即便進去,也無出路,會被悶死。發到微信中,讓朋友猜。有人竟然說是烽火台!顯然根據我以往考察經曆推測。3 悶葫蘆還有一樹熟透發黃的杏子,柴書記大喊一聲:“吃!”

於是,就著芳香的氣息,慢慢品嚐一陣。

山底是關川河穀中的馬家堡鎮。關川河是祖厲河主流。我們順河而下,到頭寨鎮用午餐。從柴繁隆兄處了解到,河穀兩邊台地上出土過大量彩陶和玉器飾品。

牛門洞村應該與關川河相關,那裏的地形是什麽樣子?

午後,烈日炎炎,我們返回馬家堡,沿327國道走一段,便向左拐進大山,沿水泥硬化道路尋訪牛門洞村。山根、山間、山梁、山峁、山窪、山溝等地,都是綠色。間有藍色的胡麻花和紫色的苜蓿花。這兩種植物都來自西域,它們的傳播路線、初期種植給先民帶來的喜悅感,似乎還洋溢在溝溝岔岔裏。頭頂驕陽,麵對漫山綠意,倒也不覺燥熱。到山地頂部,地勢趨於平坦。實際上是多條山溝集結成的一座巨大平台,其中心,就是牛門洞村。地形與廣河、臨洮乃至石峁遺址都相類似。石峁遺址三麵環溝,在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禿尾河支流洞川溝內石峁村兩側山梁上;廣河縣鄰近廣通河,齊家坪鄰近洮河。牛門洞台地鄰近關川河。打電話給會寧博物館館長馬可房,落實,確定無誤。登臨村子背靠的、長滿苜蓿的開闊台地,心曠神怡。我進入苜蓿地,遊**。柴兄擔心被蛇傷了下身,用木棍開道。苜蓿地中留有一方兩三米高的土台,似有灰層。我從旁邊“馬道”似的窄坡上去,放眼四周,宏偉壯觀,氣魄極大,與想想中的牛門洞大相徑庭。整齊的層層梯田中,莊稼茂盛生長,寂寞而優雅。有大小田畦構成的豐美景象連綿延伸,順著坡地、溝底向四處延伸。我們所在台地是輻輳中心。天然王都!

根據玉璋推測,這裏應該是齊家時期重要王國,中心就在牛門洞,關川河流域及其兩岸台地,或許在其勢力範圍之類。

牛門洞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會寧縣文化遺存分布較為密集的新石器時代特大型遺址,位於會寧縣城西北頭寨子鎮牛門洞村周圍牛門洞、大地梁、東山梁、灰條梁、清明灣、中灣頂、鐵木山頂、圈兒、陰山一帶,東接漢岔鄉陰山村,南、西麵接定西縣石峽灣鄉,北臨宜蘭公路(309國道),接鐵木山,總麵積約40平方公裏。文化層厚1—2米,遺址顯示有墓葬、地穴、灰坑、燒土、炭屑、白灰麵、骨類、陶器、石器、玉器等。

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按照國際慣例先發現先命名的命名法則,本應將這一時期新石器文化命名為牛門洞文化;因交通、信息閉塞,五年後,1924年安特生及其助手在臨洮馬家窯發現新石器時代彩陶,從而獲得命名權。

1975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相繼出土彩陶壺、甕、罐、缽、盆、細頸侈口藍紋紅陶罐、高頸藍紋雙耳罐、高頸藍紋瓶、灰陶盆、紅陶鬲及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製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

其中一部分為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齊家文化類型;另外,還有數量較多多、製作精美的灰陶缸、陶罐、陶灶、陶井、瓷碗等漢、宋、明、清代文物。

牛門洞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甘肅彩陶出現最早、發展時間最長、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1982年,牛門洞新石器時代遺址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3月29日,國務院審議通過,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前,外界對會寧的印象隻是環境艱苦,近些年又提紅色旅遊,而這種壯觀大氣的雄渾景觀被遮蔽了。詩人、畫家、作家到此采風,定能激發靈感。

我們感歎許久,諦聽許久,感受許久,驅車經過鐵木山主峰背後,繞到309國道,經過鐵木山正門,下山,到馬家堡關川河橋頭,正好繞行鐵木山一圈。鐵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宋代時稱鐵毛山,後訛稱為鐵木山。位於會寧縣城西北70公裏頭寨子鎮香林村與漢家岔鄉交界處,海拔2404米,是會寧最高山峰,有“旱塬秀峰”美譽。稱“香林”者,古人以為“山多香木”,因“漫山草木藥材溢香”;稱“鐵木”者,傳說600多年前蒙元將領鐵木耳率軍轉戰安定郡(定西)一帶,隊伍被衝散,鐵木耳穿峽越山,邊戰邊走,最後被圍困在此山,自刎身亡。明廷表彰其誠,定山名為鐵木山;又說“山中林木蔭翳,色墨如鐵”,故名。牛門洞新石器文化遺址在鐵木山北麓,若以鐵木山命名,可充分發揮大文化符號作用。

馬家堡橋頭路牌顯示到金崖80公裏。我們不想走回頭路,便溯關川河穀(又稱馬家堡峽)南行。這裏是古代定西通會寧的要道,327省道也沿用舊路。傳說中的蒙元將軍鐵木耳從安定郡(定西)戰敗,撤退時,也應該走這條道路。近些年,多處采石場進駐,大車搖搖晃晃運送石料,反複碾壓,塵土飛揚,遮天蔽日,道路也被坑坑窪窪,通行極為困難。六十多公裏的路,走了兩個多小時,很幸苦。環境破壞如此慘烈,令人揪心!遙想牛門洞齊家先民,他們趕著牛羊穿越這道峽穀時,一定是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空中飄揚的,是他們發自內心、表達快樂的歌聲!

從巉口上高速,回到蘭州,晚上八點。全程300公裏。

回想國道309故道,從蘭州到延安宜君,途經西吉、固原。寧夏文化廳文物保護中心主任馬建軍研究員編著的《二十世紀固原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一書中指出:“菜園文化是一支農牧並重、崇尚簡樸、興盛藍紋素陶的土著文化,以清水河、涇河上遊為分中心,是從當地遠古文化中發展成熟,又從中孕育出齊家文化的主體,應當是齊家文化的直係前身。”(14頁)。如果將來的考古、研究能夠支持是說,那麽,齊家文化在西海固發育後,主要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延伸;向東到石峁文化,向翻越六盤山到彭陽、隆德、莊浪等地;向西發展的重要一站就在鐵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