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北上額濟納

參觀阿拉善右旗文物安排到12日上午。文化文物局副局長範榮南指揮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搬運文物,同時介紹出土情況。最有特色的文物除了馬家窯文化彩陶和四壩文化三足鬲,就是大量瑪瑙細石器和手印岩畫。細石器在全國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由瑪瑙製作的,恐怕巴丹吉林沙漠文化遺址出土最多。1998年,阿拉善右旗發現布布手印彩繪岩畫和額勒森呼特勒手印彩繪岩畫,2009年7月,阿拉善右旗文物部門文物普查時在雅布賴鎮呼都格嘎查境內陶乃高勒洞窟中發現手印岩畫。範局長認為其產生應該與女性生育能力有關。

我關注的問題之一是,阿拉善右旗與額濟納旗之間古老駝道的路線。範局長根據自己研究和對老人的走訪,認為主要有兩條:其一從巴丹吉林鎮到平山湖等地,他說出一連串古驛站名;其二是從雅布賴西北直接到額濟納。從文物分布圖看,通溝新石器文化遺址以北逶迤連綿很多古文化遺址,它們連成一線,通向額濟納。雅布賴山區有鹽、芒硝、鐵、銅、白雲岩等礦產資源,鹽湖裏產鹽,這與古代乃至史前文化必然產生聯係。雅布賴鹽湖開采曆史悠久,元末明初就有相關記載。今年2月,我們進行環騰格裏沙漠考察時,在寒風中匆匆瀏覽聞名於世的吉蘭泰鹽場,並在經過曼德拉蘇木時向西遙望野獸脊梁般的雅布賴山。根據對駱駝客采訪得知雅布賴鹽場就在山腳底下,而且作為一個著名鹽場,聯結了草原絲綢之路與綠洲絲綢之路的許多地方。如今,雅布賴鹽場鹽產品市場範圍主要在陝、甘、寧、蒙四省;硝化工及染料產品主要在湖北、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湖南等省區,還出口韓國、日本、東南亞及中東地區。通過現代交通,雅布賴的鹽把海上絲綢之路沿途的國家、地區也聯結起來了。

5月29日,我因公務到張掖,特意繞道考察雅布賴鹽場。據了解,雅布賴山裏的牧民至今還用駱駝馱著自己曬製的鹽出來換其它物品,這是遊牧文化餘緒。

遊牧民族的青銅文化或許得到這些資源支撐。以前受訪的駱駝客全都是在雅布賴山以南、以東活動,沒想到今天得知,古老鹽道也向西北延伸!這個發現令大家欣喜不已。

古道,古山,古岩畫,古石器,都滲透著龍首山、雅布賴的銅和雅布賴及其他大小鹽湖的鹽。那些被鹽和銅滋養得牧民後裔,流落何處?

這份額外的“饕鬄大餐”讓大家有理由推測巴丹吉林史前生態狀況不是以沙為主。而更多的謎團需要深入考察。感謝高台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萬鈞兄提供的重要線索!

本來葉舒憲先生通過朋友聯係到兩位超過80歲的老駱駝客,時間緊張,來不及跑到鄉下參訪,甚憾!

考察團成員員劉炘、徐永盛從右旗經龍首山中的紅寺湖山口進入河西走廊;大隊人馬則一路向西,穿越龍首山、合黎山與北大山之間的狹長荒漠地帶。龍首山陪伴我們時間最長,它與合黎山一起位於河西走廊中段北部,是河西走廊與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線。從文化意義上來講,龍首山是綠洲農耕文化與漠北草原文化的分水嶺,也是綠州絲綢之路與沙漠(草原)絲綢之路的界限。自然形成的人祖口和紅寺湖山口溝通兩大文化帶,也是兩條古代交通孔道。

12:00,抵達必魯圖,有四峰駱駝在遊**。據說據道路不遠處有新石器文化遺址。

經過海森楚魯(中國阿拉善國家級地質公園)、葦根泉等地,下午13:30分到達甘肅金塔縣航天鎮。這是新名字,當地人還是習慣叫原來的名字:雙城鎮。實際上是現代交通驛站。“好運來美食苑”主人張文喜從地裏摘來新鮮蔬菜,做飯。

大家狼吞虎咽吃完午餐,繼續北上。

沿途多次遇到駱駝,有的成群結隊,有的獨自靜坐,有的三兩閑逛。正在脫毛期,脊背以下身體都**出來,“發型”頗酷。這些對生活要求低到極限的生靈,為何修煉得那麽從容、超然?

經過東河大橋,看到平坦幹涸的河床,又讓人感慨不已。黑河,這條曾經造就了居延海的著名河流,這條以弱水進入典故而久負盛名的大河,竟然露出河底!作為黑河精神的象征符號,恐怕也隻能是耐苦耐寒耐寂寞的駱駝和胡楊了!

下午17:30分,到達來呼布鎮,全程480公裏。

大家直奔額濟納旗博物館。又是一頓“饕鬄大餐”。其中滋味,非親自體驗著不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