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2月8日,吉蘭泰鹽湖,罕烏拉山,烽火台

阿拉善左旗西南、西北和東北分別綿亙騰格裏、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統稱阿拉善沙漠,境內還有亞瑪雷克、本巴台沙漠,總麵積居國內第二、世界第四。

清晨9:02出發,駛離城區不久,汽車在延展於戈壁荒原間的巴吉公路上馳騁,宛如渺茫大海中孤舟飄**,甚覺卑微。

阿拉善盟駱駝研究所所長張文彬兄經常跑牧區,懂蒙語較多,可以解答不少地名問題。這位北方漢子還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寫詩歌、散文。他理智而不失熱情,將科學知識與浪漫思維協調得很好,一邊沉著駕車,一邊介紹遠山和近灘名字、地理特征、承載植物等等,都是我很想知道的內容。

查哈爾灘分布著沙冬青、白刺、沙蔥、沙棗樹、變異黃芪、沙蒿等植物。檸條,也叫毛條,蛋白含量高,駱駝吃後抓膘快。變異黃芪較為特殊,又稱為“瘋草”或“醉麻草”,羊吃後長膘塊,但長期食用就會中毒、上癮,被醉倒、甚至醉暈。想象山羊、綿羊迷醉後搖搖晃晃的憨笨狀態,不禁啞然失笑。

途經幾片有大小駝群遊牧的荒草灘,我們停車美美拍了一陣。阿拉善雙峰駝一年四季習性不同,牧民一般在每年5—11月放駝,11月牧民開始騎著摩托車找駝駝收群。駝駝習慣了摩托車,看到牧民騎著駱駝來,竟然被嚇跑。每峰母駝每兩年產一次羔。阿拉善雙峰駝基本為純色,駱駝毛色與其父母毛色並無明顯聯係。有時兩峰棕駝會生出一峰白駝,而兩峰白駝也會生出一峰棕駝。這種現象目前尚無科學解釋。駱駝很少生病,5歲時成年,壽命為23年。阿拉善駱駝中,跑的最快的當屬罕烏拉駱駝,每次賽駝大會都獲得第一、第二名。

張文彬兄提醒不讓靠近,因為大多數駱駝未經**,會踢人。

罕烏拉山在遙遠的西北邊,隨著荒原起伏,不斷衝**我們視野。“烏拉”蒙古語意為“山”,“罕”與“汗”隻是翻譯方法不同,都有神聖、天之意。

前行一陣,東北邊浮現紅色地平線。那是烏蘭布和沙漠。烏蘭布和係蒙古語,烏蘭,紅色;布和,公牛,合起來就是“紅色公牛”,形象地概括了沙漠性格特征。古時黃河(河水)曾從狼山腳下流過,並在河套西部形成屠申澤,而這裏水草豐美,沃野千裏。秦漢時狼山還林木蔥翠。北魏時河套西南開始出現沙漠,到宋太宗時已“沙深三尺,馬不能行”,後來演變成烏蘭布和沙漠。滄海桑田,令人噓唏。

盡管“紅色公牛”侵占綠野,但沙漠中至今仍有200多處大小湖泊,生長著甘草、花棒、麻黃、鎖陽、沙棘、梭梭等多種植物。

從吉蘭泰到磴口的古老駝道經過這片沙漠。張文彬兄說梭梭林麵積較大,林蔭蔽日,駱駝穿行其中,從遠處很難發現。由於地處沙漠腹地,人跡罕至,古道遺址隨處可見。

我們考慮到車況,不敢貿然翻越大沙丘,便直接馳往吉蘭泰鹽湖。這個古老鹽湖坐落在巴彥浩特鎮北102公裏處,烏蘭布和沙漠邊緣賀蘭山與巴彥烏拉山之間的衝洪積扇上,出產食鹽俗稱“吉鹽”,以顆粒大、雜質少、味道濃聞名於世。“吉蘭泰”係蒙古語,意為六十。鹽湖鹽層覆蓋麵積60平方公裏,又說周圍六十條河流匯入。吉蘭泰鹽池開發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年的先秦時期已采鹽食用。我推測,西漢政府與匈奴糾纏不休,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爭奪鹽。唐代時名為溫池。以後又名為達布蘇、吉蘭泰淖爾、陶力淖爾等。乾隆元年(1736年)鹽場開始大規模開采,五十六年準許積鹽內運,通過鹽道到磴口,過河繼續馱運,經鄂爾多斯往山西、陝西,或水運經過包頭進入山西、陝西。鹽湖原係阿拉善和碩特旗王爺產業,1950年收歸國有,1953年成立國營吉蘭泰鹽場,1958年成立積鹽湖發展指揮部,大規模生產。1968年鹽湖通了鐵路、公路,開采量大增。上世紀80年代,鹽場建成第一個機械化湖鹽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湖鹽生產基地。目前,鹽場原鹽產量達100萬噸,占全國工業用鹽的二十分之一;精鹽產量達20萬噸,是全國食用鹽產量的十分之一。

吉蘭泰鹽湖是戈壁草原、沙丘環抱、呈北東—南西走向的橢圓形盆地。吉蘭泰鎮就鑲嵌在鹽湖中,道路和建築物都比較古舊,處處透露出古老悠遠的曆史氣息。我們在吉蘭泰鹽化集團與當地小說作家黃聰匯合,由他做向導,參觀鹽湖及開采、精選、製鹽等生產流程。鎮子不大,汽車很快就到鹽湖邊。因為運鹽車長期碾軋形成的路上,坑坑窪窪,前麵有汽車經過即揚起白色堿土,彌漫一片,看不清方向,隻好停下。拐到立有“鹽根”石碑處的鹽湖碼頭處,風雖然瘦硬如鐵,但空氣清明。黃聰父輩也是民勤人,他用標準普通話煞有介事地介紹有關鹽湖的種種。鹽根混在堆垛鹽料中,晶瑩剔透,冰清玉潔。鹽根俗稱青鹽、玻璃鹽、水晶鹽,產於鹽湖深部,礦床地方最厚處大約10米,最薄處也有1米,塊大、結晶休透明,是製造光學儀器的原料,還可製成工藝品,也是中醫、蒙醫、藏醫的重要藥材。鹽根不可再生,因此珍貴。吉蘭泰有全國最大的胡蘿卜素生產廠,其原料是從鹽湖鹵水中生產出的“鹵蟲”,這是一種紅色微生物,肉眼看不見。“鹽根”、“鹵蟲”讓大家長了見識。

然後到采鹽區參觀。鹽湖湛藍,與天同色。冬天,沒有生產,采鹽船和鹽湖都靜悄悄地休眠,隻有攜帶鹹味的大風肆無忌憚地猛吹。采鹽船采用直鏈吊鬥式,形同采沙船。據說操作采鹽船的清一色全部是女性,每艘船2人, 24小時輪班,節假日不休息,隻有冬天最寒冷時放徦。而以前全部是男子涉入湖水作業,因長年累月浸泡、腐蝕,身體嚴重損傷。毫無疑問,古代,這種苦力最早都由戰俘、罪囚犯等人來承擔。

關於鹽湖,有兩則傳說故事。有一對蒙古族戀人在湖邊放牧,小夥子取水時不慎失足喪命,姑娘在湖邊哭七天七夜,晶瑩淚花凝結而成鹽粒,於是湖水變成鹽湖。另據說,一位名“吉蘭泰”的老人放牧到巴彥烏拉山麓,發現茫茫湖泊,後人便以老人名字命名。

我們還參觀了加工區和鹽場。整體印象是澀白、寒冷、清澈、碧藍、壯觀。而那些廢棄的冷鐵設備、采鹽船,在刺骨寒風中呈現著另類剽悍。

堿土飛揚,寒風冷峻

古老的吉蘭泰鹽湖在休息

而這般采鹽船已退休

春回大地地

當年輕的女司機們架船出工

它隻能回憶每一個鹽堿水浸泡的日子

漢唐以來,或者更早更還時候

戰俘,罪囚,苦工

在大號蚊子與監工皮鞭、刀劍下

泡破雙腿,泡完一生

而潔白如雪的鹽

隨馱隊走向哈密、三盛公、磴口

有的過了黃河,有的順流而下

帶著沙蒿、蒙古扁桃和鴻雁、地雀的囑托

當然,也有長城、烽燧的平安信息

融進四麵八方的肌體

麵對這艘最近的廢船

我忽然起漫長歲月中拋光打磨的鹽工

他們如何從遠方來

又如何永遠離開這片鹽澤地

是誰不斷鞭打他們的肌體

又是誰讓他們燃起愛情之火

天藍地靜風清

我讀不到古代鹽工的傷悲

隻願這廢棄的采鹽船

能在博物館裏安然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