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到張居正,曆史上有這麽一句話,可以評價他的影響。《廣陽雜記》上記載:“明隻一帝,高皇帝是也;明隻一相,張居正是也。”張居正祖上出身倒是一般,曾祖是幫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個小士兵,祖父在遼王府當護衛,父親張文明一輩子也就是一個寒酸秀才。張居正生於1525年5月24日,和所有大才一樣,小時候他也非常聰明。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隻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中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領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萬曆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太後支持、皇帝年幼,當時的大明朝也已經日暮西山、氣數幾盡,張居正在這樣的背景下,像王安石一樣,開始了他的變法。至於這個變法成功與否,本人在此不多做評論。總之,效果是有的,但是肯定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當張居正死後,清算是必然的。雖然領導人都喜歡創新,但真正實行創新改革的人,都沒好下場:商鞅被五馬分屍,王安石差點沒給保守派撕掉,至於張居正,差點沒被從棺材裏掏出來鞭屍。強人張居正為了國事,夜以繼日地奔忙,跟他的父母居然19年都沒見過麵。後來老父去世了,按照祖製,朝廷官員的父母過世,必須回到祖籍守製27個月,到期後可以回朝為官。其時,張居正的改革才剛剛進入佳境,反對派對此虎視眈眈。他也是一個權力控,知道一離開這個位置,不曉得會發生什麽翻天覆地的變故,居然不回家守孝,成了一個不孝的典範。張居正的權力控最終還是害了他,他總以為自己一輩子強勢,誰也無法阻止他的變法和他的成績。所以,寫《張居正》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熊召政曾經這樣評價過他:“作為一個改革家,張居正是中國曆史上卓有成效的一個,可是作為一個人,他卻是一個失敗者。”舉個簡單例子,改革得罪了不少權臣,而且連小皇帝萬曆也敢得罪。張居正在位時,萬曆是把他當成老師尊重的。據傳,一日萬曆讀書,念到“色勃如也”時,誤將“勃”讀成了“背”。突然聽見身邊一聲大吼:“這個字應該讀‘勃’!”這一聲大吼,把萬曆差點沒嚇死。據說後來萬曆患了**症,估計是受了那個“勃”的刺激,不能**了。最讓萬曆恨上張居正的是另外一件事。萬曆年間,張居正當政,所有文件都是由內閣批閱。萬曆年幼,總想給自己找點事幹,但一拿起奏疏,都是張居正批閱好了的,所有事情照著辦就行。萬曆畢竟十六七歲了,覺得什麽事都做不了,於是就找人玩,身邊的太監幹什麽,他就幹什麽。太監喝酒,他也喝酒,不過萬曆喝酒老耍酒瘋。有一次,喝醉後找到一個太監要他給自己唱歌,但那個太監不會唱歌。萬曆就借酒性發瘋,搞得很丟人。傳到太後那裏,太後給他看了《霍光傳》,霍光曾經幹過一件大事,就是廢過皇帝,意思就是,如果萬曆再不聽話,就把他廢掉。萬曆清楚,現在有能力廢掉他的,就是張居正,太後是在暗示,叫萬曆老實點。這以後萬曆對張居正自然又恨又怕,隻是羽翼未豐,不敢外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