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王安石:從不洗澡,一代怪才

(一)

提到王安石,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變法,變法離我們太遠,自古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有的說,正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加速了北宋的滅亡。有的人說,王安石的變法,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我個人認為,曆史上的王安石真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怪人。

不得不承認,這個人的政治智商非常之高,沉得住氣,在該出山的時候才出山。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他從小就天資聰穎,少好讀書,而且“一過目終身不忘”,屬於典型的博文強製類的才子,看書是不用做讀書筆記的。

宋仁宗慶曆二年,即公元1042年,21歲的王安石進士第四名及第,授淮南簽判,相當於今天的縣處級幹部。按照宋王朝當時的為官製度,凡是進士及第者,在地方為官一任,即三年後,就可以到皇帝身邊,成為為皇帝撰寫詔令的翰林、知製誥等。很多宋朝官員都是通過這一個途徑走向高位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一般的官員都不會放棄這一捷徑。

可王安石偏不,3年後,他在朝廷的詔令下,卻上述辭謝,寧願到一個邊遠的小縣城做縣令。而且,此後他不斷拒絕朝廷授予他高位之意,從縣令一直幹到太守,一直到48歲推行新法,20多年來,他一直幹的就是地方官。

你還別說,王安石這一招還是挺聰明的,王安石20多年來,屢次謝絕授予的高位,他的聲譽就越來越高,到最後,連仁宗皇帝以及其他各大朝廷大員都對他倍感好奇,覺得這人太牛叉了,個個想一見其廬山真麵目。

機會終於到來,王安石終於出山。

1067年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麵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三司製置條例司,物色了一批擁護變法的官員參與製訂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麵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麵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製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

王安石一步步走向成功,應該說,是處心積慮的。他二十多年來,韜光養晦,舉拒不出山,其實就是在製造空氣。論文才,他不如範仲淹、歐陽修、蘇東坡,他們先是文學家,後是政治家,而王安石先是政治家,後是文學家。

從一個小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王安石絕對是一個老謀深算,老奸巨猾的非凡人物。他要把他兒子王方(?)推薦給神宗皇帝時,他沒有直接推薦,而是繞了一個大彎子,先把兒子寫的策論和《道德經》注疏,找了家地下出版社,印成書,然後拿到市場上去買,故意炒作,說這位新生代作家書寫的好啊,結果引起了神宗的注意,絕對重用這個人才。後一打聽,居然是王安石的兒子,神宗自然更加喜歡:虎父無犬子啊。

應該說,王安石的變法最大的支持者就是神宗,這點上,王安石的政治頭腦也是非常了得的。宋神宗繼位後,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勵精圖治,希望大有作為,熱情心地相當善良、寬厚,說他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傑出而英明的君主一點也不誇張。

當時的宋朝,一直沒有強盛。西夏、契丹、金,不斷騷擾邊境。年輕的神宗一坐上皇位就想尋求富國強兵之道,這時候朝中的元老重臣都希望他能休養生息,但是國家不強盛永遠都有被欺辱的可能。王安石跳出來了,他告訴神宗,隻要變法,君臣一心,宋朝會回到漢唐盛世。年輕的皇帝怎能不被他折服,這種情形有點像當年的光緒皇帝被康有為忽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