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王勃死得確實有些遺憾,可又有什麽辦法呢?文弱書生畢竟是文弱的,即使“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登臨華山,麵對險路不也嚇得放聲大哭,連遺書都寫好了嗎?

不過,我們再仔細想想,王勃的意外之死也不是沒有因果的。如果當年他不冒失殺人,他的父親也不會受牽連被貶到那麽偏遠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去看父親,他也不會因渡海落水而死。

近年來坊間不少學者和朋友質疑王勃的死,認為王勃的死過於蹊蹺,為什麽同行的那麽多人,沒有人落水就他落水了,落水了淹死也罷,為什麽救上來還被嚇死。甚至有學者大膽猜想,說王勃做《滕王閣序》,不但拂了閻都督的麵子,而且還敲詐了閻都督1000兩銀子,雖然閻都督表麵上做的很禮賢下士,但是最終還是氣不過,加上王勃平時做人太過高調,經常搞不好同僚關係,所以完全有可能利用渡海之際把他滅掉。

當然這些臆測沒有任何史實依據,不過,作為後來也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有才之人終究遭人嫉恨,更何況那麽高調的有才之人。

關於王勃殺人這事,史書記載不詳,王勃自己留下來的詩文也基本難窺端倪,是不是遭人陷害,實在很難推斷。

就是和王**名的初唐四傑楊炯,雖然表麵上誇讚王勃,但私底下也自稱“恥在王後,愧在盧前”,他對初唐四傑“王、楊、盧、駱”排名順序很不滿意。這有點像我們曲藝界的門派之爭,前後位置非常講究,基本上是一個不服一個。不過,客觀講,能寫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詩句的王勃文才遠遠蓋過這三位。

楊炯作為王勃的朋友居然說出這種話,大概不是簡單的嫉妒吧,讓人不得不懷疑王勃是否曾經讓他難堪過。這是不是王勃的不幸,抑或是他自身的性格悲劇造成的一種偶然後果呢?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後代的貢獻時,滿懷**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就連對他愛恨交加的唐高宗也對他的早逝感到可惜,上元二年(675年)冬,長安城裏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皇一掃成見,連聲歎道:“好詩,好詩!做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做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長歎,自言自語:“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