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什麽樣的文章能賺取《知音》四萬元?
《知音》重獎好稿的傳統,可以說是立刊之本。好稿不看作者,不講人情,更無暗箱操作。我在知音工作的7 年時間裏,一共有兩篇文章獲大獎,每篇收入近4 萬元。那麽,什麽樣的稿子能一路奪關斬將,獲得巨額獎金呢?
從曆年來獲獎的情況來看,一般是愛心類稿子。隻有真實、鮮活、生動、厚重、昂揚、感人至深的稿件,才有獲得大獎的可能。
首先說說《知音》的好稿獎勵製度。
《知音》每個編輯部都有一個“小金庫”,或者說叫獎勵基金,每期雜誌出來,主編會召集各室主任、主任編輯,偶爾也會邀請群眾代表一起評議當期好稿,並當場給出獎勵。獎勵的項目有好創意獎、獨家新聞獎、最佳編輯獎、新作者獎等等五花八門。每一個單項的獎金三五百,最高可達千元。當然,這隻是“濕濕碎”啦,雖然每期都會獎勵七八千上萬元,但畢竟麵廣,單篇獎金不高。但你若未能在此評獎之列,大抵也是與月獎無緣的。需要說明的是,此獎勵是發放給編輯的。
月獎在每期雜誌的當月稿件中產生,一般是《知音》主刊的上、中、下各產生一篇,單篇獎金1萬元。評出後在雜誌上公示,無異議則可發放給作者。獲得月獎的稿件必須由編輯寫反饋,也就是將此稿件發表後所產生的反響綜合後寫成文字,上交給《知音》編務部,由編務部核實,評定後交老總定奪。反饋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編務部對稿件的評定。
寫好反饋,是獲得大獎的第一步。以我獲得大獎的兩個稿件為例,反饋如下:
《不死的信念:城市農村兩家人》(2004 年10 月上半月刊)一文,講述了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村家庭五年默默幫助一對苦難的城市母女治病、上學的故事。此文在讀者中產生了強烈反響。
一、媒體跟進,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期刊物上市的第一天下午,河北衛視《真情旋律》欄目負責人蘇為就給編輯打來電話,請求協助將該文故事製作成電視節目。隨後該欄目組給編輯部發來傳真,承諾節目播出時在字幕上打出“《知音》雜誌友情支持”字樣。此後,先後有中央電視台《講述》欄目、江蘇衛視“1860 新聞眼”(最先報道此事,在本刊發稿後又進行了追蹤報道)、安徽電視台(已於10 月初播出)、江蘇電視台《情感之旅》欄目(已定於10月29日播出)、湖南衛視等近10家電視台與本刊聯係,請求友情支持。
二、各方關懷,引得愛心如潮湧。10 月3 日上午,北京鑫業達鞋業有限公司職員王月飛打來電話表示,每月給那對苦難而堅強的城市母女幫助500元,一直到小女孩徐哲純大學畢業;同是這一天,全國各地打來詢問該文主人公近況的電話就有10 餘個;10 月4 日,廣東湛江市市政園林局的吳女士打來電話,請求本文編輯幫助她認徐哲純為幹女兒,並願意負擔她上學的所有費用;10 月5 日,江蘇溧陽從事交通工程業務的錢先生深情來電,說自己被江蘇農民蔣粉扣夫婦的這種義舉深深感動了,想請記者轉告他們,他願意給他們一家投資100 萬元以內興辦實體,他相信像蔣粉扣這樣的人才是最值得信賴的,同時,他也想給徐岩、徐哲純母女捐一筆錢。他說:“她們母女也是好樣的。幫助人,就要幫助這樣在困境中自強不息的人。”
三、不堪其“擾”,母女含淚謝恩人。此文發表後,不僅編輯部接到大量的電話和讀者來信,文中“兩家人”都受到了“無法忍受的騷擾”。江蘇東台市文明辦看到文章後,特意到農民蔣粉扣家了解情況,進行慰問,表示將授予他家“五好文明家庭”光榮稱號;東台市時堰鎮鎮政府將蔣粉扣一家的事跡寫成材料,在全鎮開展“樹農村文明新風”活動。同時,不計其數的電話打到蔣粉扣家裏:電視台、報刊社要求跟進采訪;好心人詢問他家和徐岩女士家近況;要和他交朋友甚至合作做生意……在徐岩和徐哲純母女家,幾乎每天都充滿了愛的驚喜。徐岩女士說,她已經回絕了好幾家電視台的邀請,因為身體不允許,蔣先生也不同意、不配合她再進行宣傳,但是,全國各地的熱心讀者還是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她的地址和電話,讓她在病痛中得到了極大的安慰。目前,她共收到全國各地零零星星的捐款近5000 元,而女兒徐哲純所在的射陽二中為其免去了1000 元的學費。近日,徐岩女士給編輯打來電話:“我向媒體透露這個消息絕不是為了尋求捐款,更不是為了出名。在我的內心,我隻是對蔣先生這種大義之情無以為報,通過這種方式,是有違蔣先生初衷的,他現在仍在給我們幫助,但他不同意我再進行報道。我現在身體狀況還算穩定,能自己做編織掙錢,我不需要捐款。昨天,廣東的鄔金華女士又給我寄來了400 元錢,我在郵局給她辦了退匯。感謝《知音》,感謝社會各界的好心人……”徐岩女士在電話那端哽咽著說。
四、讀者驚歎,《知音》影響真不小。近日,湖南漢壽縣第一中學高一(35) 班班主任胡利紅,特意給編輯部打來電話,邀請編輯在適當時候前往他們學校,就這一篇文章在他的班上講兩堂課:一堂是“自強不息與愛心”,對學生進行社會教育。一堂是“文章結構與細節”,對學生在新形式下的寫作進行啟發教育。胡立紅老師說,這一篇文章無論是主題還是寫作方法、語言都值得他的學生認真學習,他已將該文複印,全班學生人手一份。蔣粉扣先生給編輯打來電話說,以前很少看《知音》,真不敢相信雜誌會有這麽多人關注。“每天不斷的電話已經嚴重幹擾了我家的正常生活,一到晚上,我隻好把電話線拔掉。”
各位不難看出,以上反饋也是典型的知音風格,催淚、煽情,但是,你得有內容可寫,反饋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有沒有強烈反響,讀者、同事、領導,都看在眼裏。而另外一種情況則不必使用催淚彈,隻須擺出幾個“硬條件”即可。如武大黃來女的故事,反饋就寫得很簡單:
《知音》以《我相依為命的父親,攜女流浪南北》(2005年10月上半月刊)為題報道武漢大學“背著患病的父親上大學”女大學生黃來女,武大團委、學工部組織學生學習本文,並通過多種形式宣傳黃來女的不屈精神,稱黃來女是“武大楷模”、當代大學生的典範。隨即,中央電視台10 套、北京電視台大寶真情欄目、湖南衛視真情欄目組、湖北電視台等媒體紛紛跟進報道。
此稿獲得當月萬元大獎後,在評選年度兩萬元大獎時,機會來了,黃來女被評為2006 年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2006 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有了這兩個硬件,其他競爭對手的“催淚彈”頓時失效。
那麽,要想一個稿子獲得《知音》4 萬元,必須滿足這樣幾個條件:必須是編輯自采稿件,單篇稿件的編輯費在5 千元以上、編輯部獎金1 千元左右、稿費5 千元左右(全部稿費約7 千元,編輯自采稿打七折計五千)、月獎1 萬元、年獎兩萬元——這樣算來,一個稿子就會有4 萬元以上的收入。當然,如果不是《知音》編輯,同時能獲月獎和年獎,加稿費也在3.5 萬元以上,也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