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大漢報

大漢報,真個巧,見了它,膽大了。

選自白雉山《胡石庵與“大漢報”》,原載《世紀行》2011年第5期。

大漢報,真膽大,人人怕,它不怕。

選自袁繼成等編撰《漢口租界誌》第321頁(武漢出版社,2003年12月)。

這兩首童謠實際是一個意思,就是真心讚揚《大漢報》。

《大漢報》由革命黨人胡石庵經營並任主編。創刊宗旨是“以言論造成民國,鼓吹共和”。該報日出一小張,最高時銷數三、四萬份,除鄂省外,遠銷蘇、浙、皖、贛、湘、閩等地。

時人讚曰“胡石庵一支筆,勝過吾輩三千毛瑟槍”,連海外華僑及外國報刊通訊社也稱其為“新英物墜地”、“支那文字之怪物”、“革命黨之利器”、“革命黨所恃以撓動天下者”等(詳見《武漢市誌·新聞誌》第31頁)。

一張小小報紙,竟然有如此之大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高的評價,道理何在?說起來還是蠻有味道的。

武昌起義是文學社、共進會等組織用槍炮來證明了革命目標的一場戰鬥,而革命報刊則是用犀利的文字、正義的主張來搶占輿論市場,打擊敵人的另類鬥爭。二者雙管齊下,槍杆與報紙,就像孿生兄弟,都是意義等同的革命。

在武昌起義的前夜,有一張鼓吹革命,聲震敵猷、影響廣泛的報紙,它就是武漢的《大江報》。該報曾有兩篇堪稱是驚世駭俗的著名時評,一篇是何海鳴的《亡中國者和平也》,文章認定“和平”是“亡中國”之道,隻有革命才能拯救中國。另一篇是黃侃的“醉作”,由詹大悲編定的《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文中的“大亂”,實際上就是“革命”,就是公開號召民眾拿起武器,推翻滿清。

堪與《大江報》媲美的。就是胡石庵的《大漢報》。

武昌起義後的第5天,即1911年10月15日,《大漢報》在漢口創刊,宗旨是“以言論造成民國”。胡石庵一人自采自編自校,采用黃帝紀元,聲援革命。創刊之初,《大漢報》發表了大量文章,起到了安定人心、穩定大局,鼓舞士氣的作用。

《大漢報》創刊號上,頭版頭條刊登的是以“中華民國軍政府”名義寫的《布告國人書》,聲討清政府的腐朽統治,號召全國速起響應,共同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民國。文中慷慨激昂地言道:“軍政府恭行天罰,義無返顧,謹申大義,以告國人。維我伯叔兄弟諸姑姊妹,既明此義,宜及時奮起,雲集響應。無小無大,盡去其害;執訊厥魂,以奏膚功”。不過,這篇討伐清廷的戰鬥檄文,並非“中華民國軍政府”授權書寫,實際是胡石庵自編自書的假冒之作。

第二天,胡石庵又假托“大總統孫文”,發布《告同胞書》,此雖非出自真孫文之手,但卻轟動了武漢三鎮及外埠地區,如大旱之甘霖,供不應求,每份賣到一、兩元,京津那邊甚至有人以五十元一份的高價買報,足見人心向背,足見文字魅力。

胡石庵文筆老道,神思飛越,筆頭子如流水,**。陽夏保衛戰中,革命軍與清軍日夜激戰,硝煙彌漫,他冒著槍林彈雨,白天上前線采訪,夜間回家中為文,一大早報紙便印刷出版,官兵士民爭相閱讀。10月28日漢口館址被焚,胡石庵堅持到最後才化裝出走,哭奔武昌。

11月5日,《大漢報》在武昌複刊,胡石庵臨危疾呼:“《大漢報》當與武昌共存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半日之內,竟然增發“號外”六次,這些杜撰的戰時新聞,如“各省捷報、援軍立至、清軍倒戈、北京反正”等,居然起到了很大的鼓動作用,接二連三的好消息,讓慌亂無主的人們信以為真,動**之心這才略微安定。

胡石庵又作《勸北軍同胞》書,數萬言白話文,淺顯易懂,按日連載,並派人在漢口租界等地四下散發。有報道說,不少清兵讀後,頓生異心,或抱搶消沉、或棄槍逃跑、或舉槍投誠。

“鄂風泱泱,扇遍天下”,《大漢報》影響日漸廣泛,名氣日漸隆升。時人有詩稱譽《大漢報》:“開元國慶無雙日,革命文章第一篇。佳期恰在重陽後,首義爭傳一紙先”,英、德、美等國報紙亦載文讚揚為“革命之先鋒”,“民國之第一張報紙”,中華民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黎元洪欣然題贈“赤手回瀾”的匾額。

袁世凱任大總統後,爭授胡石庵“四等嘉禾章”,不料胡石庵洞穿袁世凱的野心,堅辭不受,並在《大漢報》上發表《退還袁世凱所授勳章》詩,嘲諷道:“乾坤正氣銷磨盡,狗尾羊頭亦巨公”。段芝貴分飭武昌時,漢口警備廳封閉《大漢報》,逮捕胡石庵。袁死胡出獄,時人有胡石庵“吹倒清王朝,罵死袁大頭”之語。

1926年10月23日,胡石庵在漢口病逝,《大江報》終刊。友人居正為其遺像題讚“公之別號,石可補天;公之才學,筆大如椽”。 孫中山曾對報界感慨:“此次中國推倒滿清,固賴軍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則由於各報鼓吹之功”,他把革命報刊稱作是“輿論之母”,他認為輿論是可以引導,而且是少數先進分子應盡的革命職責。胡石庵和他的《大漢報》,似乎印證了孫中山的言辭。

大漢報(1911年10月24日)

胡石庵(1879-1926),原名人傑,又名金門,別號天石,湖北天門人。

辛亥圖片之一

辛亥圖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