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打珠子

珠子之樂,樂此不疲,即便長大成人了,還忘不了這魅力無窮的珠子,於是坊間便流傳這樣一首童謠:

苕兒子,過喜事,穿倒一件新褂子,戴倒一頂新帽子,趿倒一雙新鞋子,抱回一個新娘子。抱回來,做麽事?“天天跟我打珠子”。

武漢俗呼結婚為“過喜事”。苕:sáo ,傻。湖北有許多地方把紅薯叫做苕,並將人之蠢笨者也稱之為“苕”,一作“韶”。宦應清《歡迎鐵路代表紀事竹枝詞》(1909)中有注雲“俗語謂大冤桶為大苕”。趿,武漢話讀如sá,本義是拖著鞋子。

珠子,又叫彈珠,玻璃彈球等,是直徑大約一公分左右的一種圓球狀玻璃製品。普通品,純色透明,質量不好者裏麵會有一些小氣泡,或整個球形不夠圓。60年代售價是每個1分錢。花珠子,高檔一些,武漢伢們叫“打子”,裏麵嵌有類似樹葉、花瓣、彎月、彩線等各種圖案,繽紛豔麗;狀如西瓜的,叫“西瓜打子”;有三種不同顏色的,叫“三花打子”,“打子”的價格要比普通珠子稍貴一些。

最早的珠子可能是原始的幹泥丸,後來漸次出現經過打磨的石頭珠子,專門燒製的陶瓷珠子以及澆注的鋼鐵珠子等,1846年,從一位德國玻璃工匠手中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枚玻璃珠子,這讓打珠子遊戲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領域。

打珠子可以說是世界性的兒童遊戲,地域廣泛,曆史悠久,因為要以地為“戰場”,不大衛生,故多為男童玩耍。

它的玩法很多,下麵介紹曾在武漢大街小巷中十分流行的兩種玩法:

磕牆。以擊撞為主,參加人數三個五個都可以。先一起將珠子從磚牆牆壁上彈打出來,這個動作叫“磕”,誰的珠子“磕”得最遠,誰就獲取優先權。珠子被打中,叫“死”了,有的遭打後直接就“死”了,有的必須被打到線外才算“死”,這要看事先約定。被打死了,珠子易主歸勝者,也可由一些撇撇、糖紙之類的充當,進老虎氹。氹,dang4,氹子,此處指淺淺的小洞。先在地上(最好是高低不平或者是坡地)挖8個小洞,洞的大小比一粒珠子略高一點,稍寬一點即可。依次稱為“一氹、二氹、三氹”等,最後在最難進的地方挖一個最小的洞(僅能裝下一粒珠子),叫“老虎氹”,旁邊還挖幾個“陷阱”。

準備完畢,開始遊戲,以劃頭排出順序,從“一氹”起,一步步地向“老虎氹”挺近。進“老虎氹”之前,雖不能將他人的珠子打死,但可把它打遠一些,增加其進成功登頂的難度。進“老虎氹”之後,

 便成了“老虎”,具有“吃人”的功能,若再被它擊中,自己的珠子就歸別人所有了。

如果不慎掉進了“陷阱”,就失去了動彈的資格,隻能老實地呆在裏麵,“老虎”同樣可以將其吃掉,但遇上好心人可以脫險,別人可用珠子將掉進陷阱的珠子擊打出來。

打珠子的姿勢:拇指彎曲,食指和中指第一節指彎與拇指中間的指節骨夾住珠子,用拇指中間的指節骨用力向外撥打,彈珠就會射出。

除了直接射打,還有“吊打”、“回打”等技法,珠子技能高,打得準的,叫“點子飛”,反之,叫“雞屁點子”。

珠子給童年帶來無窮樂趣,除了打珠子,有些孩子還喜歡收集珠子,一袋各色各樣的珠子,那就是一袋財寶。

小小珠子,也有世界杯比賽,首屆於1939年在英國的米爾羅伊舉行,從此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