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一撇到漢陽
武漢人把謎語叫作謎子,猜謎語叫做打謎子,這是一種休閑娛樂活動,也是一種智力遊戲。謎,方言讀mèi,打謎子,聽起來像是“打妹子”,莫見怪,當年武漢人就是這麽說的。
“打妹子”,這玩意不擇場地,不講條件,隨時隨地都可“打”將起來。特別是夏天的傍晚,晚飯一吃,竹床一擺,吹拉彈唱,說笑逗樂,各種節目輪番上演,好不逍遙,其中,“打妹子”是盛行不衰的老經典。
那些老腔老調老韻味,至今難以忘懷。
我先從“一撇到漢陽”說起。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漢陽;十字對十字,月亮對太陽。
字謎,謎底是繁體的“廟”字,據其字形而編,兩個十字夾一個日,旁邊一個月字,十字相對,日月並立。“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漢陽”,是個“廣”字。
以此起首的字謎比較多,比如: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漢陽;漢陽拐個彎,無點萬裏長。
謎底“方”字,“方”字去點為“萬”字。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漢陽;漢陽有座尖尖山,睡在水之上。
謎底“康”字,橫睡的尖尖山,躺在水的上麵。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漢陽;漢陽有個人,隻有一寸長。
謎底“府”字,“廣”字下,一豎人,加一寸。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漢陽;小小漢陽府,裏頭住皇上。
謎底“龐”字,皇上為真龍天子。
最有趣的是這一首: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漢陽,漢陽拐個彎,甩兩甩;再拐一個彎,甩兩甩,左一甩,右一甩,一甩一甩再一甩。
?把人“甩”糊塗了。
“廖”字。“廣”裏麵兩個“習”字,“拐個彎,甩兩甩”,很巧妙,後麵“左一甩,右一甩,一甩一甩再一甩”就更妙了,七甩八甩,甩來甩去,讓人覺得難以捉摸,然妙趣也因此而橫生。
也有“一撇到武昌”的: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武昌;隻見龍戲水,不見鳳求凰。(由徐明庭先生提供)還是“龐”字,簡體繁體俱通。
武漢民間廣為流傳的兒童謎語謠,對於開發智力,訓練思維,擴大見識都有著重要意義,其特點是謎麵多為簡短生動,朗朗上口的句子,謎底多為尋常可見、兒童熟悉的事物,且口頭相傳,通俗易懂,地方特色濃鬱。
頭大尾小一隻船,走了武昌走湖南,走到洞庭湖口翻了船。
射兒童們很熟悉的湯匙,即舀湯的小勺,武漢人俗呼瓢羹、調羹。頭大尾小,湯匙盛湯的部分一般為圓形、橢圓形,大一些;匙柄長形,像條尾巴,喝湯時,湯匙一歪,將湯水送進嘴裏,此謂洞庭湖口翻了船。
這首生活氣息濃厚:
一小一起玩,不分女和男;要分女和男,除非見縣官。(先祖母謝秀英老人傳唱)謎底,雞。小雞在一起,無法分清公與母。縣官,諧音“現冠”,等小雞長大了一些,現出雞冠,就能很容易分出公雞、母雞來。
一小:從小,打小。
縱觀全國各地有關“喂奶”的謎語,概不如武漢的這兩首生動有趣:
其一:一棵樹,兩個梨,隻能嗍水,不能刨皮。要是不把得伢伢吃,伢伢就要哭啊哭啊啼啊啼。(選自彭翔華《武漢民間童謠輯注》第428頁,由餘桂珍提供)謎底是喂奶。樹喻人,兩個梨喻兩個**,這當然隻能嗍水,不能刨皮了。
其二:又白又凸兩座墳,一隻小兔兩邊聞,左一聞,右一聞,咬倒一個嗍嗍神。(選自彭翔華《武漢民間童謠輯注》第429頁,由楊清提供)凸:與凹相對,高起,突挺;凸,讀如bong 3。嗍:用唇舌裹食,吮吸。
同上首一樣,謎底也是喂奶,也采用了比喻修辭格,但與之相比,過程描述更具生活氣息,特別是“咬倒一個嗍嗍神”,又形象又有趣,可以從中體會一些武漢口語的特點和獨有的表現力。
下麵這首,既生動有趣,又讓孩子們學到了一些知識:
金龍洞,銀龍洞,進去一條龍,出來一隻鳳;龍不配鳳,鳳自配鳳,鳳再生兒,兒又成龍。
聽起來有點複雜,比喻意味濃鬱,很有文化感。謎底是蠶,蠶古稱“天蟲”,是完全變態類昆蟲,這首謎語形象地描繪了蠶由蠶卵到蠶蟲、到蠶蛹、到蠶蛾等四個生長發育過程。
金龍洞,銀龍洞:指黃色和白色的蠶繭。龍,鳳:龍指蠶蟲,鳳指蠶蛾。
進去一條龍,出來一隻鳳:成年蠶蟲作繭自縛,化為蠶蛹,再羽化為蠶蛾。
龍不配鳳:蠶蟲不與蠶蛾**。
鳳自配鳳:雄雌蠶蛾自行**。
鳳再生兒,兒又成龍。蠶蛾再產卵,卵又成蠶蟲。
老大老大,奓子八胯,口裏吃人,肚子裏說話。(選自朱建頌《武漢方言研究》第181頁)謎底是房子。團夥或幫派的頭目稱為老大,武漢也泛指有狠氣的人,此處相當於“你有狠氣,你是老大”。現如今,房地產是真正的老大,武漢人智慧,百把年前就曉得,房地產會成為各行各業的“老大”。
“奓子八胯”是武漢人的慣用語,常形容人坐著躺著的時候雙腿張得太開,其狀不雅,有礙觀瞻,這裏指房子敞開大門。奓,zā,方言,張,張開;胯,kà。
這是比較典型的武漢謎語,特有的地方用語,如“奓子八胯”;出乎意外的幽默風趣,如“口裏吃人,肚子裏說話”,聽起來讓人覺得很稀奇,不可思議,揭穿謎底後,又覺很在情理之中。
蘇聯來了個大板栗,竇裏剝皮外頭吃。
答案是“雞肫”。雞肫就是雞的胃,外形扁圓,像個板栗,外有筋膜,內有肫皮,兩側為肫肉,其肉為紫紅色,可食用且味道鮮美。雞肫皮是雞的砂囊內壁,係消化器官,用於研磨食物,必須先連皮帶砂囊去掉,即所謂的“竇裏剝皮”。肫:武漢話讀“jūn”。竇裏:裏麵。
《索河鎮誌》第469頁也有一首謎底為“雞肫”的謎語謠:
山東的果子,廣東的皮,我的果子真稀奇。人家的果子皮包肉,我的(wo2 · di4)果子肉包皮。 這首也很有趣:
一個伢,穿紅褂,一打一哇!(選自朱建頌《武漢方言研究》第181頁)鞭炮,起源很早,相傳有兩千餘年,《荊楚歲時記》中便有記載。各曆史時期稱呼不同,有“爆竹、爆竿、炮仗、編炮”等。
用謎語來開玩笑,如這一首:
瓜子臉,梅花腳,一對耳朵朝前撮;六月天,穿皮貨,又會講來又會說。你若猜到了,帶回去,當老婆。(選自彭翔華《武漢民間童謠輯注》第424頁,劉協林搜集)坊間,大人和小孩開玩笑,打個謎語你猜,“瓜子臉,梅花腳……”,嘴快的孩子馬上答道:“狗子、狗子”,此刻,大人才慢慢笑著說出最後一句“你若猜到了,帶回去,當老婆”,結果,把嘴快的孩子弄得麵紅耳赤,四周的人便哈哈大笑。撮,朝前麵;皮貨,皮衣。
下麵這首聽起來蠻嚇人,解開謎底後,想想還真是那麽回事。
一個葫蘆七個眼,哭的哭,喊的喊,吃的吃,舔的舔。猜不倒,白活在人間;猜到了,你是活神仙。
兒時習唱。
謎語,謎底是人頭。把人頭比作葫蘆,有趣。鼻子、眼睛、耳朵各有兩個洞,加上一個嘴巴,共七個洞。
眼:一般指小窟窿、小洞,武漢有“窟眼、心窟眼””、“眼子、鬧眼子”等詞匯。
無論中國人,外國人,頭上居然都有七個洞,不說不知道,一說惹人笑。
開發智力方麵的謎語也很多,比如這一首:
爺兩個加爺兩個,三個包子不撕破,還要一人吃一個,算不出來是苕貨。(選自《蔡甸民間歌謠集成》第190頁,宋祥運搜集)爺兩個,父子兩人。先設了一個套,“爺兩個加爺兩個”,二加二等於四,三個包子怎麽能一人一個?關鍵是“爺兩個”中,有一個既是“爺”,又是“兒”,這實際是祖孫三代三個人,分三個包子,自然是無須撕破了。又如:
一個油壺斤十七,連油帶壺二斤一,壺中裝油知多少,算出油來歸你吃。 智力測題,算壺中有油幾何,其實這是一個空壺。那時,計重單位是十六兩合一斤,斤十七,即一斤十七兩,正好二斤一兩,“連油帶壺二斤一”,隻會是滴油未裝。
電影《劉三姐》中也有類似歌謠,羅秀才唱:“一個油桶斤十七,連油帶桶二斤一,若是你能猜得中,我把香油送給你”,劉三姐答:“你娘養你這樣乖,拿個空桶給我猜,送你回家去裝酒,幾時想喝幾時篩”。
供成人猜射的謎語就複雜多了,豐富多了,有些謎語本身就是一首意境深遠的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誦可詠,可賞可玩,有些還引經據典,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何應欽,無人無丁;白崇禧,砍頭挖心;胡宗南,十月不見;穀正綱,除掉八人。(選自《蔡甸民間歌謠集成》第192頁,宋春潮搜集)這是一首很出色的字謎,表意準確,形象生動,含義深刻,答案是“口”字。
何應欽的“何”字,去掉“人旁”和“丁字”,口也;白崇禧的“白”字,砍掉上麵的“頭”,挖去中間的“心”,口也;胡宗南的“胡”字,“十”和“月”抹去不見,口也;穀正綱的“穀”字,除掉“八字和人字”,仍為口也。
這四人俱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政治曆史人物,用他們的名字作字謎,構思上可謂是別出心裁,意在言外,表達上又編派得天衣無縫,自然而然。
伍子胥提兵調將,程咬金打破瓦崗,薛仁貴瞞天過海,楚霸王自刎烏江。(選自彭翔華《武漢民間童謠輯注》第426頁,陳家證搜集)謎底,打水漂。打水漂,一作“打水飄”,是人類最古老的遊戲之一,據推測從石器時代就開始了。《中國民俗大係·湖北民俗》第378頁上有介紹:打“卓卓”,也叫“打漂”,“放水鴨”。玩者隨手取瓦片或石片一個,平甩削於水麵,以在水麵跳動的次數多,時間長為勝。 伍子胥、程咬金、薛仁貴、楚霸王等都是具有傳奇色彩曆史人物,這四句俱是比喻玩“打水漂”的動作過程。“提兵調將”,即準備遊戲;“打破瓦崗”,撿起一塊瓦片;“瞞天過海”,將瓦片拋出,讓其在“水上漂”;“自刎烏江”,瓦片沉入水底。
武漢水麵廣闊,適合於玩“打水漂”。另,這個詞武漢現多作慣用語,喻花費多卻無收益,全都浪費了。
有腳有手要人牽,穿紅著綠做神仙,做官不管百姓事,死了不去見閻君。(選自彭翔華《武漢民間童謠輯注》第427頁,喻劍秋搜集)謎底是沒有生命、死去不必見閻王的“皮影子”。
老武漢把“皮影子戲”叫做“平子戲”,“平”當是“皮影”的快讀合音。皮影又稱燈影,表演時,前要用經過加工的白色紗布隔擋,後要用燈光照射,中間則由人操縱獸皮刻製的各色人物,再伴以道白、歌唱、伴奏等。皮影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民間戲曲劇種之一,湖北的沔陽(今仙桃)、潛江、雲夢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皮影藝術之鄉,民間流傳“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的謠諺。
文官升堂不見堂,武將殺人不見傷,行走千裏不出門,夫妻恩愛不同床,親生父子不同姓,同胞兄弟不同娘。
(由梅長林老人提供)
通篇圍繞一個“假”字行文,升堂是假,殺人是假,行走是假,夫妻、父子、兄弟全是假,原來是個謎語,謎底是“唱戲”。
上得台去,煞有介事;下得台來,一切皆虛。假情假意,假親假戚,假官假吏,假富假貴,且把假戲當真演,假作真時假不假,這就是戲劇藝術,其魅力和價值亦在於此。 有些看起簡單,解說起來文化還蠻生僻。比如這首:
一加一,橫直不是一。(由徐明庭老先生提供)謎底是“十”。橫直:橫豎,武漢話有時用來表示肯定。這裏的“橫直”,既表示一橫一豎,也有“反正”的意思。這個好解釋。
在規範的漢字中,是沒有“豎一”這種寫法的,它也不是阿拉伯數字的“1”,但民間流傳的“草碼數字”中有這種寫法。“草碼” 也叫“蘇州碼子,花碼、肉碼、番仔碼、商碼”等,是民間一種記賬用的數字符號,曾廣泛流行於各地區,各行業,香港小學數學課程中將其稱為中國古代數字。老武漢也有叫“〩‖碼(讀如文刀碼)”的,來源於簡寫的“劉”字(“〩”如右邊的“文”字,“‖”如左邊的立刀)。“草碼”從1到10的十個數字分別寫作“|、‖、〣、ㄨ、〥、⊥、〧 、〨、〩、十”。
有關烏龜的謎語全國各地流傳不少,有一首蔡甸的烏龜謎,確實令我佩服。這是一個比較有特色,且民俗文化意味濃厚的精彩之作。
鉗子嘴巴銅匠行,吊砣腦殼瓦匠行,綠豆眼睛雜糧行,絲瓜頸子小菜行,八卦殼子藥草行,四把黑槳船運行,錐子尾巴皮匠行,烏黑皮子生漆行。(選自《蔡甸民間歌謠集成》第183頁,宋春潮搜集)鉗子:一種工具,武漢人俗呼“老虎鉗子”,鉗子鉗夾東西很緊很穩。烏龜咬物具有不鬆嘴的特點,人若不慎被其咬住手指,是很難擺脫的,用“鉗子”來形容其嘴巴凶狠,很恰當。
銅匠行:玩笑話,意思“這是銅匠行業裏麵出來的”。銅匠行以及後麵各行,用法一樣,均係幽默用語。
吊砣:瓦匠砌牆時用來測垂直的吊線砣,此處形容烏龜腦殼像瓦匠的吊線砣。吊,原為“掉”。
綠豆:烏龜,綠豆小眼。
絲瓜:烏龜頸子可伸長,如絲瓜。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有“八卦圖”。烏龜殼子像“八卦圖”。因此老武漢人將其稱為“八卦”的,“八卦肉”就是烏龜肉,“八卦湯”就是烏龜燉的湯,這是老武漢有名的滋補湯品。
黑槳:指烏龜的四隻黑爪。
錐子:一種尖端銳利的金屬工具,用來鑽小孔,皮匠用得較多,此處指烏龜尾巴。
烏黑:烏龜表皮漆黑,如上了生漆一般。
老武漢的“打妹子”,我折服你的文化蘊含,何其深也!
燈 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