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一個伢的媽,真垃坬

一個伢的媽,好拉瓜,洗腳的水,調粑粑,身上的虼蚤搓麻花。 選自朱天民《各省童謠集(第一集)》第81頁,題為“不清潔的女子”,這本書出版於1923年,將近一百年了,這首童謠至今還在武漢小街小巷傳唱,隻不過句子略有改動:“一個伢的媽,真垃坬,洗腳的水搨粑粑,身上的圪漬搓麻花,圍桶裏麵搋糍粑”,最後一作“圍桶蓋子敬菩薩”。朱介凡《中國兒歌》302頁亦有載錄。

拉瓜,今作垃坬,lā·guā,肮髒,不講衛生。虼蚤,此處似為“圪漬”所誤。圪漬,指長期不洗不擦,身上留下的汗漬,油跡、汙垢、分泌物等混合體,圪漬很髒,有異味。《中國兒歌》作“垢浹”。

武漢歌謠中有不少戲謔謠,有人認為格調不高,意識低下,不健康,不文明等,這不能一概而論。我們的老祖宗說“善戲謔兮,不為虐兮”(見《詩·衛風·淇奧》),戲謔隻要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便是高境界。

朱介凡先生說:“嘲謔調笑,自古以來,就是生活的趣味,也是心理積鬱懊恨,一種情緒的轉移和發泄。相互間嘲笑,以及對自身的嘲笑。大人如是,小孩也如是”,這段話可供我們在接觸這類謠歌時參考。

這類輕鬆搞笑的歌謠分為兩大類,一是諷喻謠。通過對人物,對一些現象的諷刺、挖苦來製造娛樂點,來進行批說,比如對“尖嘴佬、垃坬女人、冬烘先生、小氣鬼、逃學佬、三隻手、敗家子”等,其誇張性的描述和斥責,真讓人忍俊不禁,開懷大笑。這首“一個伢的媽,真垃坬”就屬於這類歌謠,朱天民先生早在1923年就將這首被人視作粗俗的武漢童謠整理成文,變成鉛字,告知世人,應該說是有見識的。

這首“好哭佬”,稍有點年紀的武漢人恐怕小時候都唱過:

好哭佬,賣燈草,丟到河裏狗子咬。狗子狗子你莫咬,他是我屋裏的好哭佬。

好哭佬,武漢指愛哭的小孩。

再如這首“尖嘴佬”:

尖嘴佬,賣燈草,賣到河邊狗子咬。回到家,雞也啄,狗也抓,與爹說,爹說沒咬好,與媽說,媽說還要咬——看你哪裏跑!

選自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歌謠》第一卷第29號(1923年10月21日出刊)第2版,黃紹穀搜集。黎錦暉、吳啟瑞、李實搜編:《中國廿省兒歌集(第五集)》第12頁中也有這首童謠,文字基本相同,另,朱介凡《中國兒歌》149頁亦有載錄,注明是武昌童謠。

尖嘴佬指愛扯閑話、搬弄是非,喜歡背後對別人說三道四的人。這種人是惹禍的根苗,令人生厭,遭人鄙視。作為畜生的雞子、狗子都不喜歡他,就連父母這樣最親近的人也要拿起棍子將他往外攆,真可謂人見人恨,狗見狗咬。

一個伢的媽,慳又慳,一塊豆腐咽三天。伢,伢,細點咽,豆腐便宜要油鹽。

兒時習唱。慳:jiān,小氣,吝嗇。咽三天:咽,yàn,以有滋味的菜蔬佐食。一塊豆腐,作為三天的下飯菜,真可謂“慳又慳”。

伢,náa yá,或ngá,此處為長輩對晚輩的昵稱,細:儉省,節約。 第二類是嘲弄謠。以譏笑他人的缺陷和不足為樂,比如嘲弄“鄉裏伢、大頭、矮子、瘌痢、胖子、駝子”等,熱嘲多於冷諷,格調比較低下。雖如此,但就其本身而言,並無太多太大的惡意,多數隻是借用一些笑料來填充嬉鬧的環境,改善一下心情。各地此類童謠甚多,不唯武漢獨有,因而要具體分析,不宜一概擯棄。

胖子胖,打麻將,該我的錢,不還賬,左一棒,右一棒,打得胖子不敢謽。 兒時習唱。

該錢:武漢方言,欠賬;還賬:還錢。不敢謽:此處指不敢頂嘴,不敢強辯,武漢有“謽嘴”一詞。謽,jiàng,言語強硬;《集韻》“謽,巨兩切,詞不屈也”。此處不應寫作“強”。

率真是兒童的天性,明代呂近溪《小兒語》(並序)言:“如其鄙俚,使童子樂聞而易曉焉”,“若規若刺。若諷若嘲。衝口而出。自然成音。小兒聞之。 果小兒語也”。總體看來,武漢這些滑稽類童謠,反映了世態的輕鬆性,體現了民俗的自娛性,且把握在諷而不怨、笑而不惱、諧而不怒的範圍之中。

這種民間式的幽默,在武漢歌謠中俯拾皆是。武漢人把“幽默”叫做“滑稽”,潘占奎先生的單口相聲風趣幽默,民間叫做“打滑稽”。潘占奎,武漢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有“馬路笑匠”、“南方笑話公司經理”等雅稱,其開創了用方言表演,具有武漢本土特色的單口相聲之藝術形式,他的許多段子裏麵有不少有趣的童謠: 趙錢孫李,先生冇得米;周吳鄭王,先生冇得床,馮陳褚衛,先生冇得被;蔣沈韓楊,先生冇得師娘。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筆者在民眾樂園親自聽過,至今記得。

學生利用《百家姓》中的詞句,跟先生開玩笑,嘲諷這位先生一無所有,窮得連師娘都討不起。

另外何祚歡先生也轉述了一首:

一去二三裏,韭菜炒蝦米;煙村四五家,肥肉燒冬瓜;亭台六七座,排骨架刀剁;八九十枝花,豬油炕豆渣。

《一去二三裏》又名《山村詠懷》,是一首古代童謠,宋代邵康節(邵雍)所作,舊時作為蒙學詩歌多被塾師選入教材。原詩為“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潘先生將其擴容,用四道菜來對應,表達了學生在枯燥學習中的風趣幽默。 架:讀gà,用,介詞。炕:一種烹飪方法,小火翻炒,類似於“煸”。不用油的叫“幹炕”,武漢話有“幹炕”一詞,實際是“幹抗”,意思是“硬撐”。

有人說童謠是兒童的“語言遊戲”,即把語言當做遊戲的對象,用聲音來玩遊戲,它強調的是語言活動本身意義,從這點上看,我們也許會體驗到傳唱這首童謠的孩子當時的那種愉悅感和興奮感。

幽默是一種藝術,也是生活的潤滑劑,蘇東坡善嘲人,更善嘲己,他的嘲,實際是放鬆,是智慧,是高明。

積積攢,積積攢,攢的錢,買把傘,遇到一陣狂風,隻剩一根光杆,不怕,不怕,還有一個傘把。

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首自嘲歌,反映了人生的一種平和、淡定的心態。積積攢攢一把傘,狂風一吹剩光杆,卻道“不怕,不怕,還有一個傘把”,有耕耘未必有收獲,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生活中少不了隨遇而安,少不了心理慰藉,即便是“阿Q心理”,有時也是治病的良藥。

木刻圖《五子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