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巷

一曲平凡生活的歌

武漢市方誌辦 董玉梅

認識彭翔華,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網上。那時,我正在著手準備編輯一套有關武漢市民對往事回憶的書籍,取名為《百姓回憶》。彭翔華發在網上的回憶文章吸引了我。於是,從文章而認識人。因為他的網名是古三皇人,古三皇,曾經是漢口的一條小街巷,我也因他的網名而習慣於稱他老古。

最初讀老古的文章,就是他寫的《家住漢口古三皇》。他的幾篇相關文章,把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巷描述的風情萬種。小巷的環境、小巷的居民、小巷的房屋、小巷的語言、小巷的飲食,包括小巷的聲音,他幾乎是點點滴滴的都從腦海裏搜出來,奉獻給了讀者。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巷裏因而被老古放大了無數倍,讓從未去過,甚至從未聽過這條小巷的人們,見到了一條充滿生活情趣的、鮮活的小巷。我把《家住漢口古三皇》的三篇相關回憶文章以及《我的大書房》和《培紅往事》一並收入到《百姓回憶》中。通過文章,我認識了老古——熱愛曆史文化的、溫文爾雅的彭翔華。

老古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時髦的詞素,從頭到尾都平實樸素,就如一個閱曆豐富、慈善寬厚的長者,在給你講往事。比如引人入勝的古三皇逸事,比如讓人思考的培紅中學的往事,比如少年兒童圖書館的時光,比如民眾樂園的藝術,篇篇皆飽含真情,這種從內心裏流淌出來的對往事的回憶,這種用時間的沉澱和智慧的凝結產生的文章,透著一股親切感,會讓所有的讀者為之動容,隨著你的閱讀,這種親切感會深入到你的內心,就像一股暖流在全身湧動。

我是在大院裏長大的,從未生活在這樣的小巷裏,但老古文章中的很多故事,竟然也確確實實地在我的身邊發生過。因此,我想說,雖然老古寫的隻是古三皇街,寫的隻是他自己的生活經曆,但在,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個城市裏擁有的大同小異的生活狀態,被他寫活了,所以說,他寫出的是一個時代的生活記憶,而普通市民的生活記憶中又充滿著曆史的元素。這也就是為什麽很多讀過他的文章的同齡人會產生共鳴,會感同身受;這也就是為什麽讀他的文章,會不自覺地跟著他的敘述前行,頭腦中似乎也在放電影般地回憶自己昔日的生活,時空就是這樣互相轉換,往事與現實就在這裏交融起來。往事並不如煙,回憶的幸福和快樂,思索的品味和咀嚼,會讓溫暖如春的感覺填滿自己的腦海。

接觸時間長了,發現老古的眼界相當開闊,記憶力非同一般,那種遙遠的過去,就像儲存在記憶卡內,可以一幕幕、一篇篇被他有序地打開。我甚至覺得用記憶卡來形容都不夠,老古的大腦,就像一個檔案館,分門別類地存放著不同的檔案櫃,櫃子裏的抽屜裝滿了資料袋。大城小巷裏的生活故事整齊有序地放在資料袋裏。想要什麽,想寫什麽,簡直是隨心所隨心所欲的信手拈來,因此,老古的文章內容遠遠地超出了三皇街,遠遠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老古的文章中,有沉重的內容,比如,那個棲隱寺的老尼,淡然言道:“死,還不到時間,再過三天,才是我的往生之日。”這句話中的禪機與深刻的內含是需要人掩卷沉思的;比如,給學生講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的黃陂老師,聽說學生不鬧自己的課堂時,那眼神中露出的絲絲寒意,這樣的描述豈止隻讓人唏噓感歎?因此,老古雖然寫的是生活實錄,沒經曆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如果不認真的進行咀嚼,不認真的進行思考,隻求個囫圇吞棗,有些內容還真很難明白!

老古的文章中,輕鬆愉快的生活場景也讓人難忘。比如還是孩子是老古,為了看戲,“在大舞台門口‘侯’了幾天,終於趁人不注意‘閃’了進去。”一個“侯”、一個“閃”,就把一個小男孩的期盼與靈活表現的淋漓盡致,可是當我們接著往下讀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是守門的伯伯發了善心。於是,我們盡可以會心一笑。在另一篇涉及到70年代結婚打家俱的文章——《嫁人就嫁這樣的人》中,我又重溫了“這第一條標準就蠻狠,叫‘一房家具帶沙發’”的時代。真是感慨很深。當時,要想備齊“這一房家俱帶沙發”,要花的精力甚至要超過今天。但今天再來讀回憶那個物質缺乏的時代,尤其是老古寫到為了結婚時有一房漂亮的家俱,畫圖紙圖紙,自己來設計,靠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小家一事時,感覺更多的是一種樂趣,還有一絲的驕傲。誰說貧困隻是讓人痛苦,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有些貧困生活中的往事,卻也能讓人從中體會到生活的真諦與生活的樂趣。因此,老古這句話我非常讚同:“景由心生,所謂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需要人結合生活實際細細體會的。

讀老古的文章,我們也不斷地發現,所有的文章都被方言土語和民風習俗貫穿著,間或還會有一些童謠喚醒我們的童心。於是,老街小巷、方言土語、民風習俗和童趣童謠,就被老古揉搓到一起,又揮墨潑灑成了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畫,幾十年前的生活場景,就這樣活生生在展現在我們麵前。

由是,即使沒有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時候生活條件確實差點,可人們卻也生活的有滋有味。不論是否曾經生活在那個時代,都可以從故事裏流淌回**的生活史實中去提煉你所需要的哲理與思想。

讀罷這些文章,我想說,《大城小巷》裏的故事,讓說的人充滿感情,讓聽的人津津有味。書中匯集的48篇文章,亦如48道大餐,等著更多的朋友來來品嚐。

最後,我還想說《大城小巷》這本書,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史,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故事。陳年的往事通過這種方式留了下來,會被一代一代的人們傳下去。也許過了二百年,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人們想要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大概不會去查閱今人編輯的史書、誌書以及各類年鑒,他們會來閱讀類似老古寫的這種生活實錄。就如我們要了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我們也是盡可能的去尋找生動有趣的與生活實錄相關的記載,因為那樣的文章才是真正反映人們生活狀態的好文章。

董玉梅 2009-3-16晚於惠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