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作文的語言問題

課代表:劉老師,同學到齊了,我們開講吧?

劉老師:好的。這一次,我想著重講一講寫作文如何自如地運用好語言,如何把話說好,說得通順流暢,說得讓別人愛聽。

在我們現行的語文教材裏,每一單元都有“寫作·口頭交際”這樣的練習,甚至民間采風等等。就是要求同學們將平時課本裏學到的詞語,結合生活中學到的民間語匯,積累起來,用到自己日常語言交流中去和寫作中去。

看學生作文多了,發現學生語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學生腔,語言呆板,程式化,缺乏口頭語言的流暢性。因為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學生都是十來歲的孩子,剛剛從老師那兒學到了一些語法規成,說話愛帶“主、謂、賓”,“定、狀、補”這些語言成份,生怕把話說錯了。

聽聽這兩個同學的對話:

“你這次語數小考得了多少分?”

“哎呀!我這次沒考好,語文得了80分,數學得了85分。”

聽聽,句子裏的“主、謂、賓”都有。我們再聽聽市場兩個賣菜農民的對話:

一個問:“哎!白菜、蘿卜賣多少錢?”

一個答:“59,63。”

他們的口語幹淨利落,省掉了許多語言成分。這麽簡單地交流起來,不但他們兩人之間能聽懂,別人也能聽懂。“59,63。”,接話人針對問話人所問的“白菜”和“蘿卜”而答,他無須再加主語:“白菜”、“蘿卜”和賓語:賣。

我們也常常聽到街頭擦皮鞋的吆喝:

“擦皮鞋嘞!”

走路人答:“多少錢?”

“5塊。”

問的人要走。

擦皮鞋又說:“4塊擦不擦?”

走路人問“多少錢”,連後邊的“一雙”兩字就省了。

擦皮鞋回答:“5塊。”將“一雙”兩字也省了。特別是最後一句:“4塊擦不擦”,實際上,他是問:“4塊錢一雙你擦不擦?”。

在我們看來,“4塊擦不擦”,句子間又沒有停頓,“4塊”一詞,好像就是這句話主語。其實不是,在當時對話雙方都能聽懂的情況下,無須很規範的語法程式。這就是學生腔與群眾口語的區別。

那麽,學生的作文如何運用語言呢?就是要求大家在語法規範的基礎上,向群眾學習口語,砸碎長長的語言鏈條,將那些長句中的狀語、補語等語言成分,分出來,獨立成短句。

有這樣一個句子,李姍姍你讀讀看,最好一口氣讀完。

課代表:“滿載著救災物資的三十多輛六輪綠色軍用大卡車的車隊浩浩****由我家門前的高速公路向在這次汶川大地震重災區綿陽市進發。”

劉老師:這個句子讀起來很吃力,是不是?它一共用了55個字,屬於長句。讀的人,必須吸三口氣,作三次停頓,才能將這個句子讀完。我們知道,閱讀中,強迫讀者停頓,就是閱讀障礙。聰明的寫作人,絕對不會給讀者設置任何閱讀障礙的。那麽,這個句子怎樣寫才好讀呢?一個辦法,化整為零,化冗長為精靈,將句子中的“狀語”、“補語”分出來做短句。這麽寫:“滿載救災物資的車隊,從我家門前的高速公路,浩浩****地向地震災區進發。”讀起來很輕鬆。

這種短句,是漢語言交流的基本句式,也是口頭交流語的基本音律。這些語言習慣,絕大多數來自《紅樓夢》。文學巨著《紅樓夢》是這種短句的巨大寶庫,它以北京方言為基礎,以四個字的仄平韻律為語調,好說好聽,輕鬆自如,富有音樂感。中國的四大名著,作為中小學生,最應該首先閱讀的就是《紅樓夢》。“開卷不說紅樓夢, 縱讀詩書也枉然”。若你不能閱讀浩瀚的原著,建議同學們看看《紅樓夢》的學生讀本,會對你的語言表達有很大幫助。

要知道,一個學生掌握多少語匯是一回事,能將詞匯運用到語言裏又是一回事。要將自己肚子裏的那些詞匯,變成與別人交流的工具,變成“磚塊”來砌成高樓大廈,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隻有好好閱讀,好好向群眾學習口語,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內存容量,這樣才能改變學生腔,使自己的語言變得流暢起來。

課代表:謝謝劉老師!我來問問現場同學們:

1、學生腔有什麽特點?怎樣改變?

2、你喜歡寫長句嗎?句子長了怎麽辦?

輕鬆時刻:趣味故事閱讀

你不要開口

有一個流浪漢,走進寺廟,看到菩薩坐在蓮花台上接受眾人膜拜,非常羨慕。

流浪漢:“我可以和你換一下嗎?”

菩薩:“隻要你不開口。”

流浪漢坐上了蓮花台,他的眼前整天嘈雜紛亂,要求者眾多,他始終忍著不開口。

一日,來了個富翁,富翁求道:“求菩薩賜給我美德。”然後,磕頭,起身,啪!他的錢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漢剛想開口提醒富翁,他馬上想起了菩薩的話,趕快閉嘴。

富翁走後,進來的是個窮人。窮人苦苦求道:“求菩薩賜給我金錢吧!家裏人病重,急需錢啊!”然後,磕頭,起身,一掉頭,他看到了地有一個錢包。窮人大喜:菩薩真的顯靈了?他拿起錢包就走。

流浪漢想開口告訴窮人:不是顯靈,那是人家丟的東西。可他想起了菩薩的話,沒吱聲。

這時,進來了一個漁民,漁民說:“求菩薩賜我安全,出海沒有風浪。”然後,磕頭,起身,他剛要走,卻被又進來的富翁揪住:“還我錢包!”兩人扭打起來,富翁認定是漁民揀走了他的錢包,而漁民覺得受了冤枉,無法容忍。

流浪漢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聲:"住手!"於是,他把一切真相告訴了他們。

一場糾紛終於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