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國“兩彈一星”其他科學家
趙九章
趙九章浙江湖州人,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院士,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後,於1935年赴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菲克爾,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成為中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九章促進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趙九章主持下,該所很快發展成一個人才濟濟的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學家都直接或間接受過趙九章的指導。
彭桓武
彭桓武,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中國氫彈之父。1937年6月清華大學物理係研究生,翌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係,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1年8月後,曾兩度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定諤任所長的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47年回國,先後擔任過雲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並參與創辦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所長等職。1948年被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
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彭桓武參與和領導了中國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彈、氫彈以及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他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個學科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對分子結構提出過新的處理方法,在量子多體問題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場的推廣理論,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7年10月6日由我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48798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彭桓武星”。
程開甲
程開甲江蘇省吳江市人,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係,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回國,曆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陳能寬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核武器科學家、爆轟物理專家、金屬物理專家。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多次在技術上參與領導和組織了國家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的研製和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立下功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陳芳允
陳芳允浙江台州黃岩人,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學係,1980年增補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84年任中國科技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0年被推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衛星測量、控製技術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他即對衛星進行了無線電多卜勒頻率測量,並和天文台的同誌一起,計算出了衛星的軌道參數,該方法成為以後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所采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之一。1963年研製出國際領先的納秒脈衝采樣示波器。1965年擔任衛星測量、控製的總體技術負責人,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準確測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參加了我國回收型遙感衛星的測控係統方案的設計和製定工作,為我國十幾顆遙感衛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相繼提出了微波統一測控係統、“雙星定位係統”、遙感小衛星群對地觀測係統和小衛星移動衛星通信係統等方案。他直接參與指導研製成功的微波統一測控係統,在我國同步通信衛星發射和運行中發揮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吳自良
吳自良,浙江省浦江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冶金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943年自費赴美留學,在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係讀研究生,師從物理冶金學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學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教授。1948年完成題為《片狀鋁單晶中滑移機製和內耗的關係》的學位論文,獲理學博士學位。1949年,吳自良應聘到錫臘丘斯大學材料係任副研究員,主持“軟鋼中阻尼和疲勞”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於1950年冬,抱著發展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願望,取道香港回國。任北方交通大學冶金係教授。作為材料科學家,吳自良一直致力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所急需的關鍵實用材料的研製工作,以及有關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其研究領域廣泛,涉及金屬、半導體和氧化物超導體等各個方麵。40多年來,他和他所指導的研究集體,碩果累累,成績卓著。
於敏
於敏,天津市寧河縣人,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氫彈之父”。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係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1965年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曆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郭永懷
郭永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即國際上公認的PLK方法,倡導了我國的高超聲速流、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出大批優秀力學人才,為發展我國的導彈與核彈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
姚桐斌
姚桐斌1922年出生於無錫黃土塘鎮。讀中學時,因日寇入侵,他告別家鄉來到江西吉安繼續求學。1945年姚桐斌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係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係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曆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
姚桐斌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臣之一。
屠守鍔:
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係。1941年赴美國留學,1943年獲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6年回國。先後在西南聯大航空係任教,任清華大學航空係副教授、教授,北京航空學院(後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從1957年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後擔任中國自行研製的**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黃緯祿: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學位。1947年回國。1957年加入國防部五院二分院,曆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製係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我國固體戰略導彈的奠基人。
楊嘉墀: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1949年獲哈佛大學應用物理係博士學位。先後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和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56年回國後,曆任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北京控製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1968年後加入國防科委五院。提出了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型號--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
王希季: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係;1949年獲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任副教授、教授。
1965年加入航天部門,主持研製我國第一枚**燃料探空火箭T-7M。中國返回式衛星係列總設計師。曾主持我國第一枚**推進劑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樣火箭的研製工作。提出了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主持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莊逢甘:
194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50年回國,曆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軍工教授。
1956年8月調入國防部五院,長期從事導彈、火箭、飛行器空氣動力學方麵的研究,是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極為重要人物,籌建了空氣動力所和風洞建設工程,任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委29基地副司令員。
梁守槃: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係航空組,1939年麻省理工學院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2月回國。任浙江大學航空係任教授、主任,哈軍工空軍工程係任教授,1956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被授予上校軍銜。
1956年9月加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國第一枚導彈總設計師。後負責火箭發動機研究、空氣動力試驗和全彈試車工作。
楊南生:
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機械工程係,195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10月回國,先後在長春一汽、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任職。
1964年調入國防部五院四分院,領導了T-7係列探空火箭的研製。領導過多種戰術型號動力裝置的研製項目。“長征一號”末級發動機(固體發動機),返回式回收製動發動機,“東方紅二號”遠地點發動機,某型號兩級發動機等動力裝置的研製。
陸元九:
1941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係,獲學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到福特汽車公司任主任工程師。1956年回國。中科院自動化所任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後任副所長。1968年調航天工業部。陀螺、慣性導航及自動控製專家。
丁衡高:
1952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機械係。任中科院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7年到1961年在列寧格勒精密機械光學學院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中國戰略導彈慣性技術奠基人之一。曾主持並參與突破慣性平台係統、儀表及器件的多項關鍵技術。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空氣軸承、三自由度氣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計。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出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宋健:
1953年至1960年在蘇聯莫斯科包曼工學院炮兵係研究生,莫斯科大學攻讀數學力學係。他曾領導和主持了中國反彈道導彈武器係統的研製,控製論、係統工程和航空航天技術專家。他是錢學森在工程控製方麵的衣缽傳人,80年代後修訂《工程控製論》,後來出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長。
劉紀原:
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院自動控製係導彈控製專業。我國運載火箭與戰略導彈控製技術專家,航天係統工程管理專家。為早期運載火箭控製係統綜合設計和試驗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參與了“兩彈一星”研製,在我國地地導彈采用全慣性製導、改進遠程運載火箭控製係統可靠性等科研攻關中,功不可沒。任過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國家航天局局長。
王永誌:
1952年考入清華大學航空係,1955年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1957年改學火箭與導彈設計專業。
1961年回國,曾任洲際火箭副總設計師、第二代**戰略火箭總設計師、固體戰略火箭和地地戰術火箭總設計師和研製總指揮。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等型號總指揮,運載火箭係列總設計師、地地火箭係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對中國航天極其重要,他是錢學森之後的中國航天領軍人物。
李伯勇:
1957年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係。參與仿製“1059”導彈(P2)、預研100噸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主持研製長征係列火箭發動機。先後擔任了火箭副總設計師、長征三號火箭總指揮等職務,任過四川省省委副書記、副省長等職務。
孫敬良:
1958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回國後參與火箭的總體設計,不久又轉到了發動機研究所工作。先後參與了風暴一號火箭、長征三號火箭一、二級,做出重大貢獻。主持研製長征二號丁,長征四號火箭等的研製。創造性地解決了大型**火箭發動機燃燒不穩定的技術難關,**火箭發動機與運載火箭設計專家。
朱森元:
1949年在中央大學(後改為南京大學)航空係學習,1960年12月在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學校研究生院獲副博士學位。
1961年至今,任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研究員。長期致力於**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和研製工作,是我國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1970年後,負責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於龍淮:
1951年他被派往蘇聯軍事航空工程學院學習,1958年回國,仿製P2導彈的發動機。1961年任東風二號發動機主任設計師。在1965年,從設計部調到研究院科技部,參與了很多型號工作,主要做指揮、計劃、生產、調度等工作。長二捆火箭的總指揮。
謝光選:
1942年,考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1957年3月,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60年出任第一研究院總體部五室主任、總體部副主任。1962年底,任東風二號導彈總體主任設計師。1977年後出任長征三號火箭總設計師。
王德臣:
1957年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原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
1962年3月任火箭總體部結構組組長。先後擔任遠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新型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劉竹生:
1963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導彈工程係,後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強度研究所。在中國第一代捆綁火箭“長二捆”助推器、捆綁分離技術,做出重要貢獻。
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長征二號F”火箭係統總設計師。
張恩昭:
1960年從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動力係畢業,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三設計部工作。60年代後期獨立完成了我國第一台雙組元姿控發動機的總體設計。曾任長征係列運載火箭上麵級發動機研究室主任、主任設計師。70年代未80年代初,任長征四號火箭三級發動機主任設計師。任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90年代初,任中國新一代重點型號液氧煤油發動機主要負責人。
孫凝生:
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製係,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火箭控製專家,參加了我國幾乎一半以上火箭的研製發射工作。長二捆火箭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係統副總設計師。
邢球痕:
1957年哈軍工炮兵工程係固體火箭武器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發動機研究室工作。
1959年9月,作為組長承擔起固體火箭推進器的研製任務,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奠基人之一。
李相榮:
1941年出生在韓國慶尚北道,1942年隨父回國。1964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火箭專業,後調入航天部。
在“長征三號”的研製中有突出貢獻。先後擔任了長征四號A火箭副總設計師、長征二號丁火箭副總設計師、載人飛船921-3副總設計師,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總指揮。
王禮恒:
1962年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係火箭發動機專業畢業,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從事火箭發動機的研究。長期從事導彈動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1965年後,任型號**發動機總體工程組組長。70至80年代,他和同事們突破發動機的相關關鍵技術。1999-2002年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範士合:
1956年北京工業學院火炮專業畢業,後調入國防部五院工作。任過長征三號火箭的第二任總設計師,龍樂豪:
196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自動控製專業,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總體設計部工作。70年代任長征三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主持和參與火箭的總體設計工作。1986年與1989年先後任長征三號甲火箭副總設計師與總設計師,1991年任長征三號甲、乙、丙火箭總設計師與總指揮。
曾廣商:
195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自動控製係,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主持研製了用於彈道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推力矢量控製的16種伺服機構係統,以及百餘種適宜於集成化、整體化和機電一體化的伺服動力、控製、測量器件。將控製技術、火箭發動機技術、微電子技術融於一體,使我國推力矢量伺服控製技術推進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製技術主要開創者之一。
李占奎:
1952年中學畢業後被破例保送航校。1958年,被選拔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從設計員升任為組長、副主任、主任、副總設計師。擔任過“長二捆”火箭副總設計師,1993年任長征二號丙火箭第三任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