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之“棟”
“孫家棟”中國航天的名字!
一棟擎天,群星閃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一生與“中國第一星”結下不解之緣,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次繞月探測、第一個北鬥係統……都是第一,不愧為中國的“衛星之父”。
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
1958年,孫家棟畢業於蘇聯儒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年輕的孫家棟從蘇聯留學歸國,被分配到當時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院長錢學森一見到這個年輕人,覺得是個人才,經常與孫家棟討論中國航天的話題。
兩年多時間,孫家棟跟著錢學森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的中國航天之路,首次用國產燃料成功發射了第一枚近程彈道導彈。他那種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讓錢老看到了中國航天之光,看到中國衛星的未來。
1967年7月29日,北京幹燥的氣溫超過40度!開著空調,吃著冷飲的人都覺得悶熱難當!而孫家棟似乎忘記了氣溫的存在,隻顧全神貫注地設計他的導彈,為了不讓汗水滴到圖紙上,他用毛巾圍住脖子和膀彎,阻止汗滴流動。
忽然,一位同事興衝衝地推開門:“哎!老孫,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老向聶帥推薦你了,決定調你去負責衛星的總設計師!”
“我?!……”這麽重要的任務!孫家棟感到既吃驚又激動,二話沒說,扛著被卷書箱去新崗位報到。
發射衛星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係統工程。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首顆人造衛星,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國家開始製定衛星研製計劃,確定1970年發射,並達到“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總體目標。
如何盡快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如何將各係統的科研工作連接起來?一個個難題擺在孫家棟麵前。他決定首先抓住人才關,從組建隊伍著手,把傑出的科研人才挑選出來,有了人才就能辦好事情。經過考察,最終選定了18個不同專業技術特長科研人員,這就是中國衛星發展史上有名的“18名將”。
“18名將”的聚會,衛星總體設計部如虎添翼,很快解決了衛星“上得去、抓得住”兩大難題。如何使衛星上天後能“看得見、聽得到”呢?孫家棟和大家琢磨來琢磨去,最後決定:在第三級火箭外麵套個表麵鍍亮的球形氣套,衛星發射時,氣套閉合,衛星上天後,利用第三級火箭自旋時產生的離心力,給氣套充氣,成為一個發光的球體,地麵上的人用肉眼就能看到一個亮亮的小星星在行走。
為了“聽得見”,科學家們動足了腦筋!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隻是“滴滴答答”的電報碼聲,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這顆衛星可以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於是,孫家棟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讓衛星的連貫信號播送《東方紅》樂曲,同時建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命名“東方紅一號”。再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轉播,通過廣播喇叭將“東方紅,太陽升!”8節音符,送到了千家萬戶!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日漸走向成熟。
一往無前的中國氣概
1988年,香港亞洲衛星公司購買了美國休斯公司生產的通信衛星“亞洲一號”,並準備讓中國的長征三號火箭發射。
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空氣幾乎凝固了!眼看“長三號”如同一根擎天之柱,巍然屹立在發射台上,讓人感到分外緊張和激動。
這時,孫家棟的神神經幾乎繃到了極限,呼吸也急促起來!
隨著秒表的“哢!哢!哢!……”,所有的心都在聆聽最後呼叫——“點火!”
指揮員一聲口令,閃電般掠過人們的心地!打破沉靜的期盼!隻見發射台一陣煙霧噴起,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雷霆般地拔地而起!21分鍾後,精確地將“亞洲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在場的美方專家歎息道:“沒想到,中國的運載火箭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這時的孫家棟,百感交集,眼睛裏閃動著混濁的老淚!小時候,常聽老人常說,“洋火、洋油,什麽都是洋人製造。今天,我們的火箭也能發射美國衛星了!……2004年1月,繞月探測一期工程正式啟動,已經75歲的孫家棟毅然出任工程總設計師。當看到“嫦娥一號”傳回第一幅月麵圖片,溫家寶總理握著孫家棟的手說:“家棟,你是身經百戰啊!你辛苦了!”
總理的一聲辛苦,深深安慰了這位耄耋老人一生,覺得一股暖流激越全身,悄悄地轉過身拭淚——黨和人民給了自己多少榮譽和關懷呀!1985年獲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種種榮譽和成功麵前,孫家棟的航天步伐沒有停止,年過八旬,仍然接下“北鬥七星導航係統”的總設計師任務。這個導航係統將由十餘顆衛星組成,是一個龐大的空間係統工程,建成後,對我國經濟建設、國土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錢老在給孫家棟生日賀卡上說:“家棟都要到80歲了,在我眼裏,他好像還是個28歲的小夥子。”——孫家棟是28歲時跟著錢學森搞航天的。
是啊!大家希望這棵航天之樹永葆常青!用他不朽的軀幹支撐中國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