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遙看一千河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的航天人最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了47圈後,順利返回地麵,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要抓得住
早在60年代,黨中央決定把返回式遙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技術上要做到“抓得住,跟得上,回得來”。
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要解決一係列複雜的技術問題,首先要有足夠推力的運載工具,以及功能完備的衛星本體和可靠的航天測控網。對於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發射任務來說,除了要求運載火箭有足夠的推力,還得有精確的製導和控製能力,它既有一般衛星在空間飛行的能力,又要具有按程序接受地麵控製、完整地返回地麵預定區域的能力。從總體結構上講,全星分為再入艙和儀器艙兩大艙段。再入艙就是返回體,儀器艙在完成任務後,留在軌道上運轉。它主要包括十幾個大係統:結構、溫度控製、姿態控製、程序控製、遙測、星上跟蹤和返回等係統。沒有這個龐大複雜的係統,送上去的衛星就會成為一個無法控製而又不能完成科學探測任務的人造天體,“抓得住,跟得上,回得來”,也是一句空話。
對於返回式遙感衛星而言,除需要技術指標很高的遙感儀器,保持高精度的測控及安全可靠的回收係統外,還需要選定合適的回收區域,並配置地麵、空中有機結合的回收設備和試驗隊伍1972年5至6月間,發射部隊會同參與火箭和衛星研製工作的10多個單位,在四川盆地回收區內進行了第一次聯合空投試驗,投放了兩顆模擬星,一顆結構星。當地上萬名群眾參與,研製單位的數百名技術人通力合作,上上下下統一協調,一個月的時間裏,進行了3次模擬合練,發現並排除了數百個技術性問題,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
要回得來
1974年8月,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測試合格,於9月12日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加注推進劑,定於11月5日點火發射。
11月5日1點左右,戈壁灘上寒風陣陣,發射程序進入到了“一分鍾準備”。
發射場上的空氣幾乎凝固了!人們隻聽到自己心髒的跳動聲和“哢!哢!哢!”的秒表聲!所有的心都在聆聽最後呼叫——“點火!”
指揮員一聲口令,閃電一般,劃過人們的心地!打破沉靜的期盼!隻見發射台一陣紅煙噴起,火箭起飛!
“噠!噠!……”6秒後,忽見衛星俯仰擺動起來,姿態失衡!20秒,安全自毀係統爆炸!
在場所有人的心呀!隨著“點火”而慢慢升空,又隨著“嘣!”的聲悶響而立刻破滅!這是一次多麽痛苦的承受呀!
第一次發射失利後,中央領導同誌立即作出明確指示:“不要頹廢,繼續奮鬥,一定要達到目的”。
全體航天人慢慢從沉重的心情中解脫出來,認真細致地查找原因,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努力,重新拿出了一個質量可靠的衛星,再次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發射中心和七機部的13名領導組成臨時黨委,負責現場指揮。各係統人員齊心協力,團結戰鬥,大家隻有一個決心:一定要將衛星送上天!一定要把衛星收回來!人人從緊從嚴工作,暗暗地寫下自己誓言:“不帶一點問題上天”。
11月26日11時30分,實現期盼的時刻終於到了!遠遠望去,載著返回式遙感衛星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整裝待發,它好似一支怒拔的利箭,直指九天!
“點火!”
一聲令下,衛星好似一匹蓄力已久的駿馬,掙開羈絆它的發射架,從紫紅的煙霧中奮力升騰!升騰!再升騰!……在空中,它像一個聽話的孩子,按照人們設計好的程序,進行自動完成關機、二級點火、分離等一係列動作後,把衛星一直送入了預定軌道。
“發射成功了!”
“我們的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了!”
人們歡呼著!跳躍著!訴說著!拭著熱淚眺望著!
衛星入軌後,各衛星地麵觀測站密切監視和收集衛星運行信息,分析衛星運行情況。一天、兩天、三天,衛星完成了“上天、入軌、遙感、返回”的全過程,按預定計劃順利返回地麵!
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國人遙看天河之夢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