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東方紅”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紅色經典樂曲《東方紅》響徹蒼穹!天籟之音,撥動著十幾億中國人的心弦!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中央非常重視,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要上得去
當時分管科學技術的副總理聶榮臻召集中科院的科學家們研究,不久就拿出了一個中國衛星規劃。為了實現這個規劃,又專門成立了一個以錢學森為組長的“581”小組。與此同時,中科院成立了三個設計院:負責衛星總體設計和火箭研製;負責研製控製係統,姿態控製係統仿真,遙控遙測和運動物體控製;探空儀器研製與空間環境研究。
兩個多月後,“581”小組的科學家們,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搞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探空火箭頭模型。1958年10月,中科院首次展出這些模型。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前來參觀。
模型展覽後,中央決心很大,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孫家棟負責總體設計。1967年12月,孫家棟主持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會議,審定了總體方案和各係統方案,把衛星研製任務概括為“四得”,即“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見、聽得到”。
“上得去”,就是保證發射成功。“抓得住”,就是保證衛星準確進入軌道。難就難在“看得見”和“聽得到”。原來衛星設計方案雖有72塊平麵,直徑隻有1米,那麽小的東西在天上飛,地麵上的人根本看不到。如果將衛星直徑做大,衛星就會超過既定重量,衛星一超重,火箭就送不上去。大家琢磨來琢磨去,最後決定:在第三級火箭外麵套個表麵鍍亮的球形氣套,衛星發射時,氣套閉合,衛星上天後,利用第三級火箭自旋時產生的離心力,給氣套充氣,讓氣套展開來,成為一個發光的球體,地麵上的人用肉眼就能看到一個亮亮的小星星在行走。“看得見”的難題解決了。
要聽得見
為了“聽得見”,科學家們動足了腦筋!不過,中國設計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上要比其他國家的人造地球衛星先進一步,可以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而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呼叫信號,隻是“滴滴答答”的電報碼聲,它的遙測信號是間斷的。中國這顆衛星可以發射一個連續的信號。於是,總設計師孫家棟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讓衛星的連貫信號播送《東方紅》樂曲,同時建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命名“東方紅一號”。
1966年5月,經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七機部共同商定,報中央批準,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取名為“東方紅一號”。1967年初正式確定衛星播送《東方紅》音樂。
那個年代,老百姓家中很少有收音機,有的隻是一個小小的廣播喇叭,即使有收音機,一般波度都不夠,無法直接收到衛星信號。於是,有人想到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轉播衛星信號:“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8小節音符,再通過廣播喇叭送到了千家萬戶。
這個設想,給樂音裝置的設計者們很大壓力,他們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樂器店,找不到合適的樂器聲。最後還是北京火車站鍾樓的報時聲,給了他們靈感,決定把北京火車站鍾聲的節奏和鋁板琴的琴聲合二為一,奏出了音樂純正、節奏明快的《東方紅》樂曲。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裏,遠地點高度2384公裏,軌道平麵與地球赤道平麵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相信這段樂曲會永遠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美好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