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白水河瀑布日記

崇禎十一年(1638)三月二十七日,徐霞客自廣西進入貴州。四月十四日離開貴陽,取滇黔大道西行。四月二十三日遊白水河瀑布,記錄此遊記,詳見《黔遊日記一》。

白水河瀑布今名黃果樹瀑布,是我國最大的瀑布。徐霞客觀賞白水河瀑布時通過所聽水聲的變化、擔夫的提示,將瀑布越拉越近,在不同的視角方位,展示瀑布不同的形態。初為遠景,“遙聞水聲轟轟”,“但見其上橫白闊數丈,翻空湧雪,而不見其下截”;“複聞聲如雷”,至懸墜處側身下瞰,則“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而後繞到對崖望水亭,“正麵揖飛流,奔騰噴薄之狀,令人可望不可即也”。《徐霞客遊記》寫景構思、運筆之精妙亦於此可見。

當日下午,徐霞客在關嶺守禦所的叢山中,所見馬跑泉、啞泉、關索嶺、關索廟等皆與關索有關。“索為關公子,隨蜀丞相諸葛南征,開辟蠻道至此。”這是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命名的由來,徐霞客也留心做了記錄。

二十三日 雇短夫遵大道南行。二裏,從隴頭東望雙明西岩,其下猶透明而東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從大道下複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後注於大溪。蓋是中窪壑,皆四麵山環,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裏,有堡在南山嶺頭。路從北嶺轉而西下,又二裏,有草坊當路,路左有茅鋪一家。又西下,升陟隴壑,共七裏,得聚落①一塢,曰白水鋪②,已為中火鋪③矣。又西二裏,遙聞水聲轟轟,從隴隙北望,忽有水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搗入重淵,但見其上橫白闊數丈,翻空湧雪,而不見其下截,蓋為對崖所隔也。複逾阜下半裏,遂臨其下流,隨之湯湯西去,還望東北懸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擔夫曰:“是為白水河。前有懸墜處,比此更深。”餘恨不一當其境,心猶慊慊④。隨流半裏,有巨石橋架水上,是為白虹橋。其橋南北橫跨,下辟三門,而水流甚闊,每數丈,輒從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鷺群飛,“白水”之名不誣矣。度橋北,又隨溪西行半裏,忽隴箐虧蔽,複聞聲如雷,餘意又奇境至矣。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⑤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湧,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蓋餘所見瀑布,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但從其上側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擔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猶在對崖之上,遂從其側西南下,複度峽南上,共一裏餘,躋西崖之巔。其亭乃覆茅所為,蓋昔望水亭舊址,今以按君道經,恐其停眺,故編茅為之耳。其處正麵揖飛流,奔騰噴薄之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也⑥。停憩久之,從亭南西轉,澗乃環山轉峽東南去,路乃循崖拾級西南下。

【注釋】

①聚落,定居一年以上的村落。亦省稱“聚”。

②白水鋪,今仍稱“白水”或“白水河”,在鎮寧縣西境。

③中夥鋪,因位於南北驛站的中段,往來之人都落此地打夥就餐,歸宿就鋪,故得名中夥鋪。

④慊慊(qiàn),遺憾。

⑤鮫綃(jiào xiāo),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亦泛指名貴涼爽的薄紗。

⑥“奔騰”二句,白水河即今打幫河。這部分描述的是黃果樹瀑布群,其為我國最大的瀑布群,在打幫河上,瀑漫層疊,灘潭連續,有九級十八布之稱。其中黃果樹瀑布高六十七米,寬六十米,奔流直瀉犀牛潭,規模最大,最為壯觀。黃果樹瀑布區岩溶現象十分突出,俗稱“十山九空”。

【譯文】

二十三日 雇了個短途挑夫後順著大道往南行。走了二裏,從隴頭向東望雙明洞的西岩,其下方仍向東透著亮光。洞中的水向西淌出流到壑穀之中,從大道下方再向西流入山麓,兩次滲出兩次流入,總共三次穿流過石山腹,然後注入大溪中。大概是因為這裏中間下窪成壑穀,四麵環山,水流必須得透過洞穴才能外泄。又向南越過山阜,四次攀爬四次下坡,共走了四裏,有土堡在南山嶺頭。路從北嶺轉向西下走,又行二裏,有座茅草牌坊位於路中,路左邊有一家茅草店鋪。又向西下走,登涉在土壟壑穀之間,走了七裏,遇到一個在山塢中的村落,名為白水鋪,已經是中火鋪了。又往西行二裏,遠遠聽見水聲隆隆作響,從山壟的缺縫朝北望去,忽見有河水自東北山窩往山崖下傾瀉,搗入重重的深淵,隻見上半截的白色水流寬有數丈,如湧雪翻空,卻被對麵的山崖擋住了,見不到下半截。再越過山阜往下走半裏,便見瀑布的下遊,順著浩浩****的水流向西走去,我回頭望向東北方懸掛著的激流,恨不得到它下麵去看一看。挑夫說:“這就是白水河。前邊有河水從高處懸空下墜,比這裏更深。”我深恨不能親臨其境,心裏很遺憾。順著水流走了半裏,有座巨大的石橋架在水上,這是白虹橋。此橋呈南北向橫跨河上,下麵開有三個橋洞,可水流十分寬闊,每個橋洞有幾丈寬,流水時時從河底越過石崖濺起雪白的浪花,滿河都似白色的鷺鷥成群飛翔,“白水”

之名果然不虛啊。過到橋北,又沿河水向西行半裏,忽然山壟虧缺,深箐蔽日,又聽見如雷的水聲,我料想又到了一處奇景。透過山壟的缺縫回頭往南麵看去,隻見道路左邊有一條河流懸空直墜而下,如萬條白色的絲絹飛舞在空中,河上的岩石如荷葉一樣下覆,中部似有刀剜的三個洞,水流從荷葉上漫過頂部泄下,如萬匹薄紗橫罩在洞外,下瀉的距離無法用丈來計量,似衝搗珍珠,如玉屑迸濺,水沫飛濺,波濤回湧,如煙霧騰空,氣勢極其雄壯迅猛,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的詩句,都不足以用來比擬它的壯觀。我所見過的瀑布中,有比它高峻數倍的,卻從沒見過這樣又寬又大的,僅從瀑布上方側身向下俯瞰,就不免神魂悚然。挑夫說:“前麵有個望水亭,可以休息。”遠望該亭,還在對麵山崖上,便從瀑布西南側往下走,再越過峽底往南上山,共走了一裏多,登上西麵山崖的頂端。這亭子是茅草蓋成的,大概是從前望水亭的舊址,現在因為巡按大人要路過,擔心他要停下來眺覽,所以用茅草搭成亭子。此處可正麵對著飛流致禮,那奔騰噴薄的樣子,令人可望而不可即。停留休息了很久,從亭子南邊向西轉,山澗繞山轉峽往東南方流去,於是沿著山崖上的石階往西南下山。

又升陟隴壑四裏,西上入塢,有聚落一區在東山下,曰雞公背。土人指其東南峰上,有洞西北向,外門如豎而內可容眾,有“雞公”焉,以形似名也。其洞東透前山,而此塢在其後,故曰“背”。餘聞之,乃賈勇先登,冀一入其內。比登,隻有一道西南上,隨之迤攀躋,竟無旁岐。已一裏,登嶺頭矣,是為雞公嶺。坳中有佛宇。問洞何在,僧指在山下村南,已越之而上矣。

擔夫亦至,遂逾嶺西向下,半裏,抵壑中。又半裏,有堡①在南隴,曰太華哨②。又西上嶺,逾而西,又一裏,乃迤西南下,甚深。始望見西界遙峰,自北而南,屏立如障,與此東界為夾,互相頡頏③;中有溪流,亦自北而南,下嵌壑底④。望之而下,一下三裏,從橋西度,是為關嶺橋。越橋,即西向拾級上,其上甚峻。二裏,有觀音閣⑤當道左,閣下甃石池一方,泉自其西透穴而出,平流池中,溢而東下,是為馬跑泉,乃關索之遺跡也。閣南道右,亦有泉出穴中,是為啞泉,人不得而嚐焉。餘勺馬跑,甘冽次於惠,而高山得此,故自奇也,但與啞泉相去不數步,何良楛⑥之異如此!由閣南越一亭,又西上者二裏,遂陟嶺脊,是為關索嶺。索為關公子,隨蜀丞相諸葛南征,開辟蠻道至此。有廟,肇自國初,而大於王靖遠,至今祀典不廢。越嶺西下一裏,有大堡在平塢中,曰關嶺鋪,乃關嶺守禦所⑦所在也。計其地猶在山頂,雖下,未及三之一也。至才過午,夫辭去,餘憩肆中。

【注釋】

①堡(bǔ),有城牆的村鎮,泛指村莊(多用於地名)。

②太華哨,今作“大花哨”,在關嶺縣東境,打幫河與壩陵河間的公路邊。

③頡頏(xié háng),原指鳥上下翻飛,引申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

④“中有溪流”三句,溪流今稱“壩陵河”,自北而南流入打幫河。

⑤觀音閣,即雙泉寺,清代又稱“龍泉寺”,在關索嶺東半山,古驛道北側,現僅存石基。馬跑泉出自半山,流經寺旁。

⑥楛(kǔ),惡劣。

⑦關嶺守禦所,即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譯文】

又在山壟壑穀間跋涉四裏,向西上坡走入一個山塢,東山下有一片村落,名為雞公背。當地人指點,在村東南的山峰上有個朝向西北的山洞,外邊的洞口如一道豎縫,而洞內可以容納許多人,其中有“雞公”,因形狀相似而得名。此洞往東通到前山,而這個山塢在洞後,所以叫“背”。我聽聞這話,便鼓足勇氣率先登山,希望進洞去看看。等到爬山時,才發現山上隻有西南向一條路,順著這條路曲曲折折地攀登,兩旁竟然沒有岔道。

走了一裏,便登上嶺頭,這就是雞公嶺。山坳中有佛寺。詢問洞在哪裏,僧人指點在山下村子的南邊,我們已經超過山洞走上來了。挑夫也到了,於是越過山嶺向西下山,走了半裏後,到了壑穀中。又走半裏,看見南邊的山壟上有堡,名為太華哨。又向西上嶺,越嶺往西走,又是一裏,便彎彎曲曲地向西南方向下山,山穀很深。這才望見西麵遠處的一列山峰,自北往南,像屏障一樣矗立著,與東麵一列山相夾而立,互相抗衡;內中有溪流,也是自北往南流,往下流嵌在壑穀底。遙望溪流下山,一下就是三裏,從橋上過到西邊,這就是關嶺橋。過了橋,馬上向西沿著石階往上登,石階非常陡峻。行二裏,有觀音閣位於道路左側,閣下有一個用石塊砌成的方形池塘,泉水自池塘西側透過小孔流出,平緩地流於池中,而泉水溢出水池往東流下,就形成了馬跑泉,是關索的遺跡。閣南邊路右側,也有泉水從小孔中流出,這是啞泉,人不能喝這裏的水。我舀了馬跑泉水喝,滋味甘甜清涼,雖比惠泉略差一點,然而高山上能有這泉水,本來就是奇事了,可啞泉距此不過數步遠,為何味道甘苦相差如此之大!由觀音閣往南走過一個亭子,又往西上山二裏,隨即登上嶺脊,這就是關索嶺。關索是關公的兒子,跟隨蜀國丞相諸葛亮南征,開辟蠻區,來到此地。此地神廟始建於開國初期,由王靖遠擴建,至今祭祀之禮仍沒有廢除。越過山嶺後向西下行一裏,有個大堡在平坦的山塢中,名為關嶺鋪,是關嶺守禦所的所在地。估計這裏還在山頂區域,往下走了還不到三分之一呢。到關嶺鋪時剛過中午,挑夫告辭走了,我在旅店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