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隙第三十六

本篇敘述了魏晉時期,人們對仇怨所持有的某些觀念,如父仇不共戴天,也有公報私仇,甚至還有因個人好惡而置人於死地的。每個故事都自有仇恨的起因、經過及結果等,可從中窺出一絲人性。

(1)孫秀既恨石崇不與綠珠①,又憾潘嶽②昔遇之不以禮。後秀為中書令,嶽省內見之,因喚曰:“孫令,憶疇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嶽於是始知必不免。後收石崇、歐陽堅石③,同日收嶽。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後至,石謂潘曰:“安仁,卿亦複爾邪?”潘曰:“可謂‘白首同所歸’。”潘《金穀集》詩雲:“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④。”乃成其讖⑤。

◎注釋

①綠珠,石崇的妾,善吹笛,很漂亮。

②潘嶽,字安仁,曾任給事黃門侍郎。

③歐陽堅石,石崇的外甥。

④“投分”二句,意為向好朋友表達身後的相知之情,但願年老發白時有同樣的歸宿。投分,誌向相投、相知。分,情誼。石友,情誼堅如金石之友。白首,年老白頭。

⑤讖(chèn),預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圖記。

◎譯文

孫秀既怨恨石崇不送綠珠給他,又不滿潘嶽曾對自己無禮。後來,孫秀任中書令,潘嶽在中書省見到他,打招呼說:“孫令,還記得我們過去的交情嗎?”孫秀說:“心中所記,從不敢忘!”潘嶽知道自己不免遭禍。後來孫秀逮捕石崇、歐陽堅石,同一天,也抓了潘嶽。石崇先被押赴刑場,還不知道潘嶽被拘。潘嶽接著被押至,石崇對他說:“安仁,你也這樣嗎?”潘嶽說:“我們算是‘白首同所歸’了。”潘嶽曾在《金穀集》中有詩雲:“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沒想到竟一語成讖。

(2)劉璵兄弟少時為王愷所憎,嚐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令作坑,坑畢,垂加害矣。石崇素與璵、琨善,聞就愷宿,知當有變,便夜往詣愷,問二劉所在。愷卒迫①不得諱②,答雲:“在後齋中眠。”石便徑入,自牽出,同車而去,語曰:“少年何以輕就人宿!”

◎注釋

①卒迫,倉猝,突然。

②諱,隱瞞。

◎譯文

劉璵、劉琨兄弟二人,年輕時深為王愷憎恨。王愷曾把兄弟倆請到家裏過夜,想暗中殺掉他們。命令手下人事先挖坑,坑挖好了,就要加害。石崇向來與和劉璵、劉琨要好,聽說兩人到王愷家過夜,料到會出事,連夜拜訪王愷,問二劉在什麽地方。王愷匆忙間沒法隱瞞,隻得說:“在後麵房間裏睡覺。”石崇徑直進去,親自把他們帶出來,一同坐車走了,對他們說:“少年為何輕率地就在別人家過夜呢!”

(3)大將軍執司馬湣王①,夜遣世將②載王於車而殺之,當時不盡知也。雖憨王家亦未之皆悉,而無忌③兄弟皆稚。王胡之④與無忌長,甚相昵。胡之嚐共遊,無忌入告母,請為饌。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將。吾所以積年不告汝者,王氏門強,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聲著,蓋以避禍耳。”無忌驚號,抽刃而出,胡之去已遠。

◎注釋

①司馬湣王,即司馬丞,曾任湘州剜史,封為譙王,死後諡為湣王。

②世將,即王世將,王敦的堂兄弟,曾任荊州刺史,追隨王敦叛亂,王敦任命他為乎南將軍、荊州刺史。

③無忌,字公壽,司馬丞的兒子。

④王胡之,字脩齡,王世將的兒子。

◎譯文

大將軍王敦捉了湣王司馬丞,夜間派王世將在車上將他殺死。當時知道這件事的人極少,即使湣王家裏的人也不了解內幕。司馬丞的兒子無忌兄弟又都年幼,更是不知道此事。王胡之和無忌兩人,長大後非常親密。有一次,王世將的兒子王胡之和無忌一起遊玩,無忌回家告訴母親,請她準備飯食。母親流著淚說:“王敦當年殘害你父親,借王世將之手把你父親殺了。我多年來沒有告訴你們,是因為王氏家族勢力強大,你們兄弟年幼,不想把這事張揚開來,以此來避免禍端罷了。”無忌聽了很震驚,號啕痛哭,提起刀就往外走。這時,王胡之已經走遠了。

(4)應鎮南①作荊州,王脩載②、譙王子無忌同室新亭與別。坐上賓甚多,不悟二人俱到。有一客道:“譙王丞致禍,非大將軍意,正是平南所為耳。”無忌因奪直兵參軍③刀,便欲斫。脩載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注釋

①應鎮南,即應詹,字思遠,任江州刺史、平南將軍,死後追贈鎮南大將軍。

②王脩載,王世將的兒子。

③直兵參軍,王公府裏的屬官。

◎譯文

鎮南大將軍應思遠出任荊州刺史,王脩載和譙王司馬丞的兒子無忌到新亭給他餞別。座上賓客很多,沒想到這兩人會同時到來。有人說:“譙王司馬丞遇難,不是大將軍的意思,而是平南將軍自己幹的罷了。”司馬無忌聽後,於是從直兵參軍手中奪過一把刀,向王脩載砍去。脩載匆忙逃跑,被迫投河,船上的人救了他,才得以免死。

(5)王右軍素輕藍田,藍田晚節論譽轉重①,右軍尤不平。藍田於會稽丁艱②,停山陰治喪。右軍代為郡,屢言出吊③,連日不果④。後詣門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淩辱之。於是彼此嫌隙大構⑤。後藍田臨揚州,右車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參軍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⑥,大為時賢所笑。藍田密令從事數其郡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為其宜。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致終。

◎注釋

①論譽轉重,指越來越受到輿論的稱讚。

②丁艱,遭父母之喪,這裏指藍田死了母親。

③出吊,前往吊唁。

④不果,不實行,沒有結果。

⑤嫌隙大構,仇怨越結越大。

⑥受意失旨,指接受了要辦的事情,卻沒有領會這樣做的意圖。

◎譯文

右軍將軍王羲之向來看不起藍田侯王述,但王述晚年很受輿論讚譽,名氣越來越大,王羲之心中更是憤憤不平。王述任會稽內史時遇母喪,滯留山陰辦理喪事。王羲之接替他出任會稽內史,屢次說要去吊唁,可一連多天也沒去成。後來他登門吊唁,但主人遵禮大哭以後,他卻不上靈堂就走了,以此來侮辱王述。於是雙方仇怨更深。後來王述守喪期滿,任揚州刺史,王羲之仍主管會稽郡。當初得知王述獲得任命的消息,王羲之就派一名參軍前往朝中活動,請求把會稽從揚州劃出來,設立越州。可使者接受任務時卻領會錯了意圖,結果王羲之受到當時名流的譏笑。王述也暗中派人去檢察王羲之會稽郡的種種不法行為。因為兩人的仇隙,王述就讓王羲之自己考慮怎樣處理才合適。於是王羲之就告病離任,憤慨終生。

(6)王東亭與孝伯語,後漸異①。孝伯謂東亭曰:“卿便不可複測?”答曰:“王陵廷爭,陳平從默,但問克終雲何耳②。”

◎注釋

①“王東亭”句,王恭因為中書令王國寶專擅朝政,想殺國寶,而東亭侯王珣以為時機未到,極力勸止。後來王珣又勸國寶辭職,以緩和矛盾。這裏所謂後漸異,估計是有此意。

②“王陵”等句,漢惠帝死後,呂後有意封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認為不可,在朝上據理力爭;再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認為可以。後來陳平和周勃一起誅殺諸呂,立漢文帝,安定劉氏天下。

◎譯文

東亭侯王珣和王孝伯互通聲氣,後來,意見漸有分歧。王孝伯對王珣說:“您心中怎麽那麽不可捉摸?”王珣回答說:“昔日呂後要封諸呂為王,王陵在朝廷上據理力爭,而陳平卻順從不言。做事情,無所謂過程,隻看結果如何。”

(7)王孝伯死,縣①其首於大桁。司馬太傅命駕出,至標所②,孰視首,曰:“卿何故趣欲殺我邪?”

◎注釋

①縣,通“懸”。大桁,指朱雀橋。晉南北朝時建康正南朱雀門外的古浮橋。

②標所,立柱懸首示眾的地方。

◎譯文

王孝伯被處死後,他的首級被懸掛在朱雀橋上示眾。太傅司馬道子坐車到示眾的地方,盯著王孝伯的頭看了很久,說:“你為何要急著殺我呢?”

(8)桓玄將篡,桓脩欲因玄在脩母許襲之①。庾夫人雲:“汝等近,過我餘年。我養之,不忍見行此事。”

◎注釋

①“桓玄”句,桓玄和桓脩是堂兄弟,桓脩年幼時受到桓玄的欺侮,所以懷恨在心。

◎譯文

桓玄將要篡位,桓脩想趁桓玄在桓脩母親那裏時襲擊他。桓脩的母親庾夫人說:“你們兄弟是近親,讓我平安度過晚年再說吧。桓玄是我養大的,不忍看到你做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