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談黨派
(1597年作 1625年作重大增訂)
許多人有一種不甚高明的見解,認為君主治國、要人主事,照顧各黨派的利益是行政決策的主旨。其實不然。萬全之策要麽就是料理那些總體的、各黨派一致同意的事務,要麽就是一個一個地看人下菜碟,但我並不是說,就可以不考慮黨派問題了。地位低下的人在向上爬的過程中,必須有所依附;但是有權有勢的要人,最好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初入仕途的人,雖然要有所依附,但要有禮有節,參加一個最能跟其他黨派通融的黨派,一般才能官運亨通。
地位低下、勢力單薄的黨派團結比較緊密,人們常常看到堅決的少數把溫和的多數搞得焦頭爛額。
黨爭中若有一派被消滅,剩下的一派就會分裂。盧庫盧斯和元老院貴族結成一黨(他們稱之為“貴族黨”)跟龐培和愷撒的黨抗衡過一段時期,後來貴族的權威被打垮,愷撒和龐培很快就分道揚鑣了。安東尼與屋大維·愷撒對付布魯圖和卡西烏而結成的黨派同樣也維持了一段時間,但布魯圖和卡西烏被推翻以後,安東尼和屋大維很快就反目為仇了。這些是戰爭中結黨的例子,私黨的情況也是如此。因此,一些次要的黨徒往往在本黨分裂後變成黨魁,但也常常變得微不足道而被人拋棄,因為許多人在對抗中才有力量,一旦失去對手,他也就毫無用處了。
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人們一旦得了勢,就開始拉攏他們賴以晉升的黨派的反對派,這些人或許以為原來的好處他們已穩穩掌握在手裏,現在該準備撈取更多的好處了。叛黨分子容易沾光,因為事情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時,隻要拉過來一個人就可以使一方獲得優勢,大家就對他萬分感激。在兩黨中擺平並不總是出於中庸之道,往往是由於自私自利,想達到從雙方漁利的目的。在意大利,教皇們把“眾人之父”老掛在嘴上的時候就說明人們對教皇總有點懷疑,而且把這種說法看成一種跡象:一個人想把一切統統歸因於自己偉大的家世。
君王必須注意怎樣才能不偏不倚,不要成為一黨一派的成員,在國內結盟總對王權不利。因為黨派要提出一項義務以高於對君王的義務,而且使君王“似乎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員”,這從法國的神聖同盟中可見一斑。黨爭氣焰高漲,激烈無比,就是君王軟弱的跡象,這對君王的權威和事業都是一種侵犯。君王之下的黨派活動應當像天文學家說的小行星的運轉一樣,它們進行自轉,但仍然受“初始動力”這種更高的運轉的無聲的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