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不熟悉羅隱,但絕對聽說過他的名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如此看來,他也算是那種“熟悉的陌生人”吧!那麽,還是得講講他的“簡曆”。羅隱字昭諫,但據說,他早年名橫。如果現存的族譜不假,按照他兄弟羅權的字輩看,這個曾用名還是可靠的。他是杭州新城縣人,家在戴家灣,這個村落至今還能找到。二十歲左右,他就用羅隱的名字出沒江湖了。從那時起,羅隱最大的心願就是揚名四海、執掌大權,頭等大事也就成了考科舉。當然,那個時候他料不到,自己會有個“十舉不第”的名聲,在後代傳揚。

羅隱不是出身於極其卑微的家庭,從曾祖父起,家裏就是地方上的仕宦人家。按照唐人的標準,與那些世代為大官的門第比,稱為“孤寒”——寒,不是說財富,是說家族傳統。但是與一般人家比,因為地處江南,也算有些產業的,至少供他讀書、求取功名,問題不大。況且,羅隱的夫人沈氏是吳興沈氏的後人,算是當地名門。有人說,羅隱憤世嫉俗是因為出身卑微、窮困潦倒,那可能是誤會了。在這樣的門戶裏,努力讀書、實現自我價值、光大門楣,成了小青年羅隱進一步的追求。

像很多詩人一樣,羅隱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才華。這也不是吹噓,在他自己和其他詩人的筆下,羅隱就是一個讀書又多又雜、誌向與周邊小夥伴不同的人。多年後,羅隱給別人寫求職信,還要拿這一點來說道說道。新城縣附近的雞鳴山、東陽縣,都曾經是這個不凡兒童的學校所在。

等羅隱長到十七八歲,便娶了夫人沈氏,還多了一個大胖小子——羅塞翁。家裏的事兒,算是安排得明白,就差金榜題名、直上青雲、實現人生大抱負了。在這個關鍵時刻,羅隱改名為“隱”,取字“昭諫”。不過,羅隱並沒有著急去考進士,而是找家鄉附近山水清幽之處,真的隱居起來,繼續讀書。

在唐代,考進士不是一個靠自己修煉就行的事,你還需要到社會上廣交朋友,帶上文章作品,同那些聲名顯赫、位高權重的人往來,以求有貴人能助你一臂之力。如果實力夠雄厚,不妨到全國各地都去看一看、走一走,一來為文章采風,二來也能抬一抬身價。羅隱深知這些道理,從二十五歲起,他便入蜀赴粵,遊覽南方的形勝。至今在廣東,還有不少羅隱的蹤跡可尋。

或許從那時起,羅隱就已有了成為“傳奇”的體質吧。

羅隱其實很早慧,他並不是在到處亂轉,而是沿著早已想好的路線,從廣東北返江西,去虔州讀書,等候秋試,以求入貢籍的資格。至於為何要在江西考試,大概是因為其籍貫沒有落於杭州吧!

這一年,是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羅隱輕鬆地獲得應舉資格,和別人念叨著自己的宏大願景。大中朝的天子宣宗是遠近聞名的聖明君主,在年輕羅隱的心中,必然有一場與明君的風雲際會,乃至君臣相得。可惜的是,當年八月六日,唐宣宗駕崩,君臣相得的大夢和唐朝的回光返照,一去不返了。當年冬天,羅隱第一次路過鍾陵(今南昌),遇到了雲英,這就是開頭所說的“十二年前”相逢。那時的羅隱,確實意氣風發,但也不是狂傲不羈。他沿途還拜訪了在江陵(今荊州)的宰相白敏中和在襄陽的山南東道節度使徐商。這些都是一時的名流,如得他們的垂青,必是身價百倍。在徐商那裏,羅隱碰上了溫庭筠、溫庭皓兄弟。此時,溫庭筠已是名揚四海、詩文卓越,而羅隱僅是一個仰慕溫庭筠的小老弟。

轉年春天,羅隱初試科舉。但在老家浙江,裘甫已經率領著起義軍隊攻城略地,羅隱當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先帝,留下的也隻是個花花架子罷了。他專心科舉,結果卻令他失望。但他並未放棄,在長安的上流名士圈中,自己的名字已經為人所知。初次不中,大概也是常事,羅隱沒有急著回家散心,而是趕緊掉轉馬頭,去別處拜謁朝臣,爭取機會。在河中節度使令狐綯那裏,羅隱看到了希望。

令狐綯,也是本書的重點人物,這個素好文墨的前宰相,聽說是羅隱來獻詩,非常高興。更喜出望外的是,羅隱給令狐綯的兒子題了一首詩,令狐綯自己也覺得很光彩。他對兒子說:“你中進士,我感覺也就那樣;羅隱給你獻詩,那真是大喜事!”說罷,趕緊把羅隱請到幕府裏。唐代科舉,一年一次,這一年,羅隱在蒲州又取得了考試資格。而且,從那一年起到鹹通四年(863年),羅隱的考試資格都是在蒲州取得的,足見令狐綯對羅隱的厚愛。

十一月初二,唐懿宗改元“鹹通”,祈求天下的和順安寧。而羅隱傳世的諷刺小品文,也是從這一年起開始存留的。當年,朝廷要找些隱士,來給自己撐撐“無遺賢”的場麵,有一位叫韋遵的,詔書才下便去世了。羅隱借他的口吻,寫了一篇推辭的文書,明著說朝廷都是能人,自己無用武之地,實際上說,這隻是一些無良的當權者標榜賢明的伎倆。此外,還有一篇《說石烈士》文,以石烈士反襯當朝的庸人。這兩篇文章,言辭都非常犀利,立意也很深刻。有人說,羅隱一開始就是留心社會問題、關注時事的;但他是否在純粹地像千百年後那位老鄉一樣,甘做“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批判鬥士呢?我們可能還要跟著羅隱,多走幾段人生路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