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4:為什麽“單向表達不分析”

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都是在自主向外表達信息(單向輸出),那麽他所表達出來的所有信息,包括語言、肢體動作、表情,甚至是非常微小的握拳、呼吸變化以及軀幹的俯仰,都不能作為依據進行微反應分析。

大動作不行,小動作也不能分析,這是為什麽?

因為那些即使非常微小的細節,也不是反應,而有可能是提前準備好的“表達方案”。曆史上這樣的真實案例不勝枚舉,據此想要分析出接近真相的結論,又都是自己跳進坑裏幫忙埋屍的愚蠢行為。

我們僅僅舉一個極端的反例來說明即可。

某電影中有一個長鏡頭,沒有任何剪輯,實力派影帝或影後傾情出演。每一個微小的眼神跳動,一次不經意的手指顫抖,一個幾不可見的微笑或撇嘴,畫麵上的一切細節都感人肺腑,又能說明什麽呢?說明這個演員所表演的劇情和情緒,都是他本人真實的經曆和感受?當然不是。

隻要是單向表達,無論是演員還是政客,抑或是小學生,無論是錄影錄音還是當麵交流,都有可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試圖利用一切方法達到目的。更有甚者,特殊的職業還可能被要求發言前必須經受專業培訓來力求完美。

所以,單向表達不分析,因為它們理論上100%是“表演”。

我們隻分析“反應”,前提條件就是必須首先由我們來實施刺激,然後觀察對方在接收到刺激源信息之後的瞬間反應。越是突破對方心理準備的刺激源,越能夠引發反應,我們稱為“有效刺激”。因為這些刺激源並沒有存在於對方的表演預案之中,所以他們會臨時動用自己的認知係統進行評估和決策,這樣一來,就會產生生理行為、情緒行為和社交行為,進而產生“微反應”。

其實,單向表達可以分析

其實,單向表達也可以分析。這倒不是自食其言,而是為了強調一個基本原理。

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通過分析對方的行為,來獲取其真實的認知(比如沒說謊),那麽必須給自己先定嚴苛的分析準則——單向表達不分析。原理我們前麵已經詳細闡述過,就是因為單向表達容易作假,成為欺騙手段。

但是,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並不會做到這麽精準的程度。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眼角眉梢都是刻意排練好、控製好的,這其實非常難實現。所以,即使是不加幹擾的單向表達,更多行為人也隻能把主要表意控製好,而絕大多數微小的生理行為和情緒行為都存在。

我如此嚴苛地提出“單向表達不分析”的研究原則,是為了保證研究出來的科學結論盡量忽略掉可能存在的欺騙所帶來的幹擾,保證每一個微反應的意義都能幹淨清晰地指向行為人的真實認知和感受。在實際應用中,要記得社交行為具有表演欺騙的可能性就好,而不要腹黑地認為所有的社交行為都是偽裝。

此外,即使是單純分析別人有意為之的行為,也可以獲得非常重要的信息。這組信息的名字叫作“行為人的意圖”。例如,發型、穿衣、飾物、稿子、幻燈片、流暢的發言、禮節、消費品等,都明明白白地在告訴你,行為人希望通過這些行為來向你傳達什麽信息。這些傳達出來的信息並不等同於客觀的事實,卻一定能準確地反映行為人的意圖。很多時候,這樣的信息也非常重要,是建立良好社交關係的基礎,也可以據此設計出部分應對行為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