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防禦保護
進攻跡象是積極的戰鬥狀態,一般行為人對自己比較自信,或者是出於豁出去了、不顧一切的搏命心態,代表行為人處於強勢心態,希望取勝。
在遇到負麵刺激的時候,被測試人還可能出現防禦反應。防禦反應不是為了消滅敵人,而是為了減少自己受到的傷害。與安慰反應不同的是,防禦反應不會讓自己變得舒適,隻是為了阻止負麵刺激的持續傷害。
防禦反應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建立屏障和阻斷反應。
8.3.1 建立屏障
建立屏障反應是指被測試人在頭或者軀幹周圍,試圖使用四肢或者物體建立障礙,以便可以阻礙負麵刺激源的進攻。比較經典的防禦反應。
1.可進可退的抱臂屏障
胸腹麵隻有胸椎、較細的肋骨末端和肋軟骨保護兩側,而整個腹部則沒有骨骼;背部則以脊柱骨和較粗的肋骨起始端為框架進行比較周全的保護。因此,胸腹麵是非常受神經係統照顧的位置,敏感且相對脆弱。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學會了使用各種動作和技巧保護自己的脆弱區域。
人類的身體前側(包括頸前側和胸腹麵)集中了身體中大部分比較敏感脆弱的器官,比如咽喉、**、太陽神經叢(位於胸椎骨下方)、**等,因此神經係統對它們的保護也格外嚴格。遇到負麵的刺激源(危險、不適、緊張、挑釁)時,出於對軀幹的保護意識,人會在軀幹與刺激源之間建立一道屏障,至少是概念上的屏障,用以保護自己。這種屏障可以是簡單地交叉抱起雙臂,也可以借助物體,如書本、坐墊、枕頭等。
抱臂的動作是明顯的防禦行為,但隨著身體其他部分的狀態不同,還可以進一步分析出不同的心理狀態。
(1)最強防禦狀態——一觸即發
積極的防禦狀態是做好戰鬥準備的防禦反應,通常配合出現的身體形態是:軀幹挺直、抬頭挺胸、雙腿跨立。這樣的綜合動作,一般出自憤怒情緒的主導,意味著比較強勢,有可能出現反擊。
這種組合動作可以解釋為以下幾個心理狀態:
①交叉抱臂,增加軀幹防護。相對於身體強壯的人而言,身體單薄的人更有可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
②如果還出現岔開雙腳站立的動作,一方麵是領地意識使然,另一方麵能夠使身體看起來很穩,以表現不退縮的鬥爭心態以及強有力的領地保護意識和反擊準備。
③使自己看起來更加魁梧、厚實,增加壓迫感和威懾力。
(2)消極防禦狀態——抱臂
消極的防禦狀態則相反,脊柱彎曲,頭的位置也會降低,雙腿不會挺立。如果是坐姿,上身可能會靠在椅背上並側麵看向刺激源,看起來和怕冷的反應差不多。如圖8-16。
這樣的抱臂純粹是恐懼、憂慮等消極情緒使然。至於究竟是因為怕冷,還是潛意識裏害怕受到攻擊,在沒有體溫探測設備的狀態下,是不能確定的。但體溫的降低和防禦反應之間並不矛盾。由於戰鬥或逃跑的準備工作(情緒)會調節全身的血液循環,讓大量的血液流到四肢儲備能量,所以確實會造成軀幹部分的體溫下降,使被測試人感到冷。所以,消極抱臂動作確實可以映射出被測試人的消極負麵情緒。
比較有意思的是,抱臂動作還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時候使用,目的僅僅是通過這個自我保護的動作來示弱。使用者多是學校裏麵的女學生,常見的是她們把書本、文件夾或者書包之類的東西抱在胸前。這樣的動作本質上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處於弱勢地位,從而獲得更多被關愛的機會。為什麽很少有男生會使用這樣的動作呢?因為男生天性好鬥,不會平白無故地把自己表現得很弱小,這樣不但不會被關愛,還可能被欺負,至少會被人認為是在“裝可愛”。
2.可進可退的無辜狀——聳肩
有一個組合動作大家經常見到,尤其是西方人經常用這樣的肢體語言來配合表達,那就是把雙肩聳起,攤開雙手掌心向上,一般配合的台詞是“nothing(沒事,沒什麽)”“關我啥事”“我不知道”“沒辦法了”。
這個聳肩的動作也是經典的防禦反應。
經過長期的演變,在沒有物理威脅,僅僅是神經係統受到負麵刺激,認為需要自我保護的狀態下,也可能出現相同的反應。這個反應所映射的心理狀態是自認為需要保護,是一種示弱心態。所以,前麵提到的聳肩攤掌的肢體語言可以解釋為:我很弱,我害怕,我無能為力,而且你看,我手裏什麽都沒有拿,沒有進攻的意思。再配合上前麵列舉過的台詞,表意非常貼切。
基於這樣一個標準動作,國外的學者還研究出一個結論:當人說話的時候,如果出現單肩快速聳動,表示行為人很不自信,進而推導出行為人對所說的話不自信,可能在說謊。這個結論的推導思路是合理的,因為不完整的聳肩動作是完整聳肩動作的減弱變化,同根同源,屬於微反應。不過,在我們的真實測試中,真正與謊言相關聯的實際狀況非常少,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聳肩的動作和抱臂一樣,到底表達了行為人的強勢心態還是弱勢心態,完全取決於軀幹的彎曲程度。同樣是聳肩的手臂姿態保持不變,挺直軀幹的聳肩表達了強勢心態,可用台詞“關我屁事”“我無所謂”“我不關心”來描繪高冷內心;而彎曲軀幹的聳肩,則表達了“我沒有辦法啊”“我也不想這樣啊”“我不知道啊”“你放過我吧”等弱勢心態。
8.3.2 最完整防禦姿態
我們做過一個實驗,來驗證人類感受到極大危險時的反應模式。
實驗之前,先向所有被試說明,實驗的過程中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不要動。
然後我們的實驗人員演示了實驗方法,就是拿足球“攻擊”被試,讓足球砸在被試的身上。演示的時候,都是和風細雨的溫柔風格。
有被試提出要試一下力度,試過之後表示,可以保證不動。
實驗是有獎懲的,如果能保證在遭到進攻的時候不動,硬生生扛下來,那麽就算被試挑戰成功,可以領取相應的獎金。但如果被試動了,那麽就證明挑戰失敗,所有拍攝下來的錄像和照片等素材免費贈送給我們使用。
當然,真正當被試們站在那裏的時候,我們的球都是以聲色俱厲的氣勢扔出去的。沒有一個被試在這樣的情況下紋絲不動。
本來這個實驗是為了證明:就算你想好不會動,在受到攻擊的時候還是會動,因為生理行為的優先級高於社交行為。但在輕鬆證明這個結論之後,我們回放錄像發現,所有人躲球的動作幾乎一樣——彎曲、扭轉軀幹,用四肢建立阻隔。如圖8-18。
更多的動作細節包括:聳肩的同時向下縮頭,扭轉軀幹的朝向並彎曲軀幹,防止胸腹麵被攻擊,抬起雙手和一條腿蜷縮在軀幹前麵建立屏障。
這個最完整的防禦姿態映射了行為人的一種心態,翻譯成文字可能是:“躲是躲不過去了,這一下必須得挨。挨一下,死了(傷了)很正常,我沒有能力反擊。”
所以,這樣的最完整防禦姿態映射了最弱勢的不抵抗心理。如果你在對手身上看到了這樣的反應形態,說明在那一刻,他完全認為自己是輸的一方,無力抵抗。
8.3.3 抱二郎腿
另一種常見的屏障是抱二郎腿,常見於坐姿狀態。
在第5章逃離反應中,我們曾經講到過舒適的二郎腿坐姿。如果觀察對象在坐姿狀態下,軀幹放鬆地後仰,就不屬於我們現在討論的建立屏障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軀幹靠在椅背上,也不能確定觀察對象處於放鬆狀態。放鬆通常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個是頭也靠在椅背或沙發背上,而且也是向後仰起的,與軀幹保持相同方向;另一個是蹺在上麵的那條腿的小腿可能舒適地晃動著,節奏不快,很自然。
相反,可以判斷為建立屏障的蹺二郎腿動作,可能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①軀幹豎直、緊張,甚至會用手兜住膝關節,強迫自己處於一個很不放鬆的坐姿狀態。這樣的動作反映了行為人內心的懼怕和擔憂。
②如果頭保持著警惕的直立狀態,並且眼睛的關注程度沒有減弱,那麽這時軀幹的後仰屬於逃離反應,可以推測出不滿、不悅的心理狀態。
③疊在上麵的腿沒有主動運動。
在上述特征出現的情況下,抱起二郎腿就是有意拉開自己與刺激源之間的距離,試圖建立一道屏障來保護自己,免受負麵刺激源的傷害。
8.3.4 阻斷反應
阻斷反應也是防禦心態的外在表現之一,其實質是建立屏障的一種。不同之處在於,阻斷反應所建立的保護區域比較小,通常沒有建立屏障那麽明顯的形態改版。為了便於分類,我們把一些小動作稱為阻斷反應。
常見的阻斷反應集中在麵孔,主要是眼睛、耳朵和嘴。
1.視覺阻斷
第7章中講到過,人在羞愧的時候,會希望減少被關注的程度。因此,如果被測試人受到負麵刺激,會出現用手遮住額頭和眼睛部分的反應,看起來仿佛是在摩擦額頭或者顴骨的皮膚來緩解疲勞,實際上是在試圖擋住來自外界的關注,減少自己被深入挖掘的可能性。這種反應屬於視覺阻斷,在阻止別人關注自己的同時,還能讓自己不看對方。
2.聽覺阻斷
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或者一些裝可愛的青少年,在聽到自己不想聽的話時,會用手堵住耳朵,同時做出厭惡的表情,配合焦急地跺腳。這種反應屬於聽覺阻斷,在成年人中較為少見,但如被測試人情緒失控,也有可能出現。
3.言語阻斷
嘴部的阻斷反應大多是針對自己的言語阻斷。比較常見的是“捂著嘴偷樂”,如圖8-23。其實這麽明顯的表現是典型的欲蓋彌彰,誰都能看出來他在笑。但我們更關心這種反應的心理動因,因為很有趣。
這種笑容阻斷的心理變化是這樣的:
①的確感到好笑。
②意識到自己不能笑得這麽明顯,要麽是怕被笑的人尷尬,要麽是怕別人批評自己太得意,再有可能是出於長期的教養和規矩,不能讓自己太放肆。
③然後用手遮住嘴,試圖表現自己的矜持和內斂。
當然,捂著嘴哭也是阻斷反應的一種,心理動因相對比較簡單:不要讓悲傷的情緒肆意,克製自己,也減少了對周圍悲傷氛圍的渲染。
這兩種反應所映射的意義非常直白,本身沒有什麽分析難度。它們都是用社交行為抑製情緒行為的典型代表,可以幫我們理解所有微反應的分析方法。
還有一種針對嘴的阻斷行為,對測謊更加有價值,那就是在說話的時候,用手擋住嘴,表示阻止繼續說話。具體情況如下:
①如果動作發生在未講話之前,則是不願意說出來。
②如果發生在講話的過程中,突然停住,用手捂住嘴,則表示說錯話了,或者表達了“不應該說出來”的悔意。
③如果發生在說完話之後,看起來好像是在擦嘴,或者配合咳嗽的動作,實際上則是對自己所說的話表示否定。這個反應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不小心說漏了嘴,把真相說出來了,通常會配合驚訝的呼吸阻斷和眼睛睜大,以及凍結反應;另一種是說了謊話之後不經意地進行自我修正,通常會故作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