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飽滿的憤怒表情
憤怒情緒是應對具有威脅性刺激源的反應,目的是調動能量來攻擊、驅趕、傷害或者消滅對方。一旦負麵刺激源超越了神經係統的那根紅線,憤怒就會取代厭惡而突然爆發出來。由於憤怒直接導向攻擊行為,無論是通過口頭的嗬斥怒罵來宣泄,還是肢體的進攻動作,都可以回溯到遠古時代的搏鬥。這些攻擊行為都需要在短時間內消耗非常多的能量,所以真正的憤怒情緒很難長時間持續。
其他的情緒都和肢體動作沒有如此緊密的配合,即使處於極端狀態,也不會存在進攻趨向。
6.2.1 憤怒表情的形態特征
如圖6-1,最飽滿的憤怒表情中包括以下五個典型特征:
①雙眉下壓、緊皺。
②上眼瞼提升,下眼瞼緊繃,眼輪匝肌強烈收縮,通常可稱為怒視。
③嘴用力張大,上唇繃緊拉伸,露出牙齒作為攻擊武器。
④下巴降低,這一點很重要,真正的攻擊行為,沒有抬著頭、抬著下巴的。
⑤鼻翼提升,不但露出上齒的威脅形態,而且鼻孔還會擴張,用於保持呼氣通道的暢通。
圖6-1
圖6-2
根據圖6-2中的提示信息,我們可以分析憤怒表情的麵部肌肉形態特征如下:
①眼輪匝肌強烈收縮,導致雙眉下壓;皺眉肌強烈收縮,眉頭緊皺。
②上瞼提肌強烈收縮,將上眼瞼提至最高,想要努力露出全部虹膜上緣(如圖中虛線所示)。但是,上眼瞼的提升和雙眉下壓形成互相擠壓的憤怒形態,會在上眼瞼皮膚上形成斜線的褶皺。
③下眼瞼繃緊,上眼瞼的形態和繃緊的下眼瞼匹配,稱為怒視。
④提上唇肌和上唇鼻翼提肌共同收縮,提升鼻翼的同時也使臉頰隆起,形成鼻翼兩側深溝紋。
⑤下顎向下張開,下唇在降下唇肌的作用下下拉,露出部分下齒,在頸闊肌的收縮作用下向兩側拉伸並變薄,緊緊貼在下顎骨上。
6.2.2 怒視的眉眼形態
圖6-3
1.雙眉下壓
雙眉下壓是憤怒表情的一個顯著特征,出現在絕大多數憤怒表情中,如圖6-3所示。達爾文的研究認為,眉下壓表示遇到麻煩。他推測,在原始時代,這個動作可以在麵對困難的時候減少眩光,隨後演變為遇到任何困難的習慣動作。的確,雙眉下壓經常會出現在厭惡、困惑(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經常看到,但如果講清楚一個問題,這種情況就會消失)、為難、深思,甚至用力的表情中,這些都算麻煩事。但遇到麻煩是偏客體的說法,所以我們將達爾文的結論從偏主體感受的角度更新為:雙眉下壓表示嚴重關注。
僅僅有雙眉下壓,還不能確定為憤怒形態,還需要眼睛用力看。眼睛用力看既包括眼輪匝肌的緊張收縮,導致上眼瞼和下眼瞼都有自己的突出形態變化,也包括視線的強關注、不移開。雙眉下壓再加上眼睛瞪視,就會形成怒視,怒視是憤怒表情的關鍵形態特征。
2.怒視:上瞼提升、虹膜上緣暴露、下瞼繃緊
雖然上眼瞼會在眼輪匝肌的收縮作用下提升,同時受到眉毛下壓的阻力,但上眼瞼的提升動作仍然需要上瞼提肌協同完成。因此,兩股相反的力量在上眼瞼皮膚上相互擠壓,改變了上眼瞼形態,形成一道褶皺。如圖6-4。
圖6-4
在通常狀況下,虹膜的上半部分會有接近1/4被上眼瞼蓋住。但是在憤怒的表情中,由於上眼瞼的大幅提升,會露出較大麵積的虹膜上緣。雖然上瞼線受到這道褶皺的影響而變形,但我們可以推導出,如果沒有眉毛的下壓而形成的皮膚褶皺,上瞼線會越過虹膜,不會遮蓋住虹膜上緣。在上眼瞼被強力提升的同時,下眼瞼由於眼輪匝肌的收縮輕微提升,變直而繃緊,使怒視看起來更有力。
當三個因素——雙眉下壓、上下眼瞼緊繃、視線強關注——同時出現的時候,憤怒之火就會從眼睛中噴薄而出。
當然,我們此處所討論的是憤怒表情標準的構成條件,現實中的表情不一定每一項都那麽標準。如圖6-5中所示,通過眉毛的形態、上眼瞼努力上提形成的皮膚褶皺、緊繃的下眼瞼和怒吼的嘴,我們可以清晰地判斷這個女人處於憤怒狀態,但眼睛卻睜得不大,虹膜也露出得不多。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比如這是動態的一瞬間,剛好抓拍成為一幀,不是憤怒的終結狀態;又或者行為人雖然憤怒,但心中略有恐懼,進攻的欲望不是很強。重要的不是觀察眼睛的大小或虹膜暴露了多少,而是注意眉毛、眼瞼的形態組合。
圖6-5
摘自The artist's complete guide to facial expression,by Gary Faigin
3.鼻子和臉頰形態
圖6-6
憤怒的表情會動用提上唇肌和上唇鼻翼提肌。雖然這兩束肌肉的直接作用是提升上唇(接下來會詳細解釋),但也會間接影響鼻子形態:鼻翼向上提升,鼻孔張開,鼻翼兩側形成深溝紋。同時,臉頰也間接受到影響而輕微隆起。
在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第一季第一集的開頭中,那個高大禿頭的犯罪嫌疑人在聽到萊特曼(Lightman)說出真正隱藏了炸彈的地點後,麵露的表情就是典型的憤怒(眉毛+鼻子=X形狀)。但是,編劇卻認為這是“scorn”(準確翻譯為“輕蔑”)的微表情。這是Lie to me中比較明顯的錯誤之一,單看上唇提起和鼻兩側產生溝紋,確是輕蔑,但不能忽略上半臉的眉眼形態。這個情節的“技術含量”在於:憤怒來自威脅,嫌疑人是因為自己的犯罪計劃受到威脅而心生憤怒,從而表現在臉上成為憤怒表情,而“輕蔑”的原始意義是否定,不會出現在正確答案產生威脅之時。
如果大家對這部美國電視劇中所描繪的技術感興趣,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weifanyingtm,或者我的新浪微博@微反應—薑振宇,定期查看《解剖Lie to me》係列文章,那裏麵有非常詳細的解讀。
4.嘴部形態
除了典型的憤怒眉眼形態,飽滿的憤怒表情還存在幾種變化,主要是由嘴部的不同形態引起。最可怕的憤怒表情是張開嘴嘶喊的憤怒,如圖6-7,這是情緒失控的表現;稍加理智,就會變成咬緊牙關。
(1)嘴部的形態變化一:憤怒地吼叫和撕咬
圖6-7
憤怒地吼叫發聲是攻擊對手時的常用手段,客觀上要求嘴部打開。撕咬動作是為了咬住對手的肢體,故而和咀嚼不同。咀嚼是後齒動作,而撕咬主要使用前麵的犬齒和切齒,因此客觀上也要求張開嘴並露出牙齒,這就會用到下顎骨(把嘴張開)、提上唇肌、上唇鼻翼提肌(露出上齒)以及降下唇肌(露出下齒)。
除了大吼之外,憤怒的時候,還有其他的口型來配合憤怒的表情,用來表達不同的憤怒程度,因為憤怒的攻擊行為客觀上需要不同口型的功能性配合,如圖6-8所示。
圖6-8
左圖:提上唇肌和上唇鼻翼提肌共同收縮,強力提升上唇。人類的這個憤怒表情形態和動物在發出攻擊警告時的形態幾乎完全一樣。上唇的提升動作和厭惡時的上唇形態非常相似,但力度更大,因為本能的意識要求一定要顯露出上齒中的犬齒尖牙(位於嘴角處),才能充分表達攻擊的欲望。
中圖:以語言為攻擊武器,在爭辯或者嗬斥的時候,會通過下唇的運動,露出下齒。可以想見這張嘴所在的整體麵孔有多麽憤怒,“咬牙切齒”一詞躍然紙上。
右圖:下唇在降下唇肌、頸闊肌和下顎骨的共同作用下伸展。下顎骨下降,打開口腔。頸闊肌收縮,將嘴角向兩側拉伸。降下唇肌將下唇拉成U形,露出下齒和齒齦。口輪匝肌收縮,使嘴唇變直、變緊,這在大聲發聲的時候很重要。
(2)嘴部的形態變化二:張開嘴,咬緊牙關
人體在沒有情緒的情況下,會因為兩種情況而做出咬牙切齒的動作:疼痛和用力。而這兩種咬牙切齒的誘因,又都是搏鬥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狀況——搏鬥的雙方都會用力求勝,受傷後會疼痛——為了勝利、為了忍痛,咬牙堅持是必須的。更何況,對於動物而言,牙齒是進攻利器之一,撕咬是主要的搏鬥動作。
上下顎通過咬牙切齒保持緊緊閉合不是自然、舒服的姿態,事實上在放鬆的狀態下,牙齒之間沒有互相咬合的壓力。如果要同時露出部分牙齒,難度會更大,因為要動用更多的肌肉進行複雜運動。你可以自己試試,先緊緊咬住牙齒,然後拉伸嘴唇盡力將牙齒露出,就像強忍頭疼或用力拔河那樣。與怒吼的憤怒不同,咬牙切齒和怒視眉眼形態配合通常出現在非常憤怒時。
如圖6-9,這兩張圖的下半臉非常相似。兩個口型都是由提上唇肌、上唇鼻翼提肌、顴小肌收縮形成的上唇提升,同時下唇拉伸,但整張臉的表情卻不同。如果隻看上半張臉的話,就沒有辦法清楚地辨認出是憤怒還是疼痛。但是,從眼部形態可以判斷,左側表情為強烈的憤怒;右側圖中眼瞼閉合,隻是疼痛,沒有憤怒。
圖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