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憤怒情緒的產生
在動物的世界裏麵,如果是簡單的捕食與被獵殺,那麽捕食者因為饑餓而捕食(這是最大的行動原因),被獵殺者心存恐懼。因為二者間的對立關係並不平衡,強勢和弱勢太過明顯。弱勢的一方無力消除威脅,隻能快速逃跑(這是恐懼)。如果運氣好,跑得夠快,那麽就能躲過一劫。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弱勢一方肯定不會心存憤怒,而強勢的一方如果沒追上,也不會在心中罵娘,而是調整體力,以期再戰。
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則比較容易出現憤怒。領地,是有統治力量的動物們心存共識的交往規則。無論是領地內發起的挑戰,還是來自領地外的陌生力量攻擊,都會讓領地的掌控者心生憤怒,因為這樣的挑戰行為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明知道這是我的地盤,還敢來冒犯,這是巨大的預期不符,你怎麽這麽不尊重我呢?!第二,如果挑釁者贏了,原本領地的主人就失去了一切——配偶、後代和美好的生活,甚至性命,這是巨大的威脅,而且是牽扯到生存和繁衍的雙重威脅。這樣的威脅,一定要消滅!憤怒情緒產生,接下來就是武力抗爭。
在人類的世界裏,能夠激發人類憤怒的刺激源同樣也是利益威脅,是對生存和繁衍可能會造成傷害的威脅。這一點和動物的憤怒產生機製在本質上完全相同。
當然,人類的憤怒產生有著更廣泛、更複雜的衍生變化。文明和教育,以及生活被分解的細致程度,讓憤怒更多地來自衍生出來的各種威脅。
這裏所說的威脅刺激源,不是單純指形式上的威脅,比如口頭警告,或者晃動著武器恐嚇,而是更抽象一點的概念,是指當事人主觀上認為的可能會造成傷害的情境。當事人對刺激源是否能夠形成利益威脅進行評估,如果認為威脅經過自身努力可以消除,那麽就可能心生憤怒;而如果心中沒有消除威脅的念頭和信心,則為恐懼;完全不當回事兒的,就是厭惡(常見的是輕蔑)。因此,是否存在利益威脅,完全是當事者的主觀判斷,與他的自我認知有強因果關聯。
1.駕駛的憤怒
開車上路,非常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尤其是路況不好的時候。你如果有駕駛經曆,就會馬上聯想到可能讓你憤怒的原因。小一點的情況,是前麵的車該加速不加,該排隊不排而加塞,該讓不讓,突然並線不打轉向燈,等等;大一點的情況是出現事故,比如無端被追尾或相撞。在這些情況中,預期不符都是明顯的因素,都會憤然脫口而出一句:“會不會開車啊?!”
有人會據此將“不合理”總結為憤怒的刺激源。他們認為,如果大家都合理駕駛,一定會秩序井然、暢通無阻,就不會出現這種憤怒了。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大家都可能做得出來不合理駕駛的事,這不是憤怒的關鍵刺激源,吃虧受氣(利益受損)才是憤怒的關鍵刺激源。
如果不合理的駕駛屬於霸蠻的自以為是,甚至惡意挑釁,的確會引發憤怒,這是尊嚴受到挑戰的自然反應,就像陌生人在路上趾高氣揚地推你一把一樣。開不開車都會憤怒,隻不過是開車時被別人用開車的形式挑釁了而已。這種對能力和尊嚴的負麵刺激,與對動物的領地進行侵犯是一樣的,會讓人本能地產生憤怒。
如果不是惡意挑釁,僅僅是吃不吃虧的問題,那麽我們可以再深挖一下:加塞或變道超車能占到什麽便宜?
其實,真正引發憤怒的心理過程,不一定就是別人對自己的阻礙、怠慢或者冒犯,可能比你所直接想到的原因更深一層。是否會產生憤怒,與開車去幹什麽有直接的關聯。
通常狀況下,開車上路,真正關心的是到達目的地後要做的事情,在路上隻是個必需的過程。如果是漫無目的地在路上兜風,遇到普通的不合理駕駛(不是惡意的那種)以及堵車,就不會那麽容易憤怒。如果被撞了,可能會引發憤怒。不過深挖一下思想根源的話,憤怒的原因應該是這個事故會造成定損、理賠、修車等很多麻煩的事情,還會浪費時間,直接影響後麵一段時間正常的生活安排,跟車子受傷的程度關係不大(隻要別傷到人)。試想,如果你開的就是一輛已經受傷但還沒去送修的車悠閑兜風,再傷一下又怎麽樣呢?
2.自由受限
自由受限是對生存最大的威脅。沒有行動的自由,就會如同被捕獵者包圍一樣無路可逃且必死無疑。所以,自由受限在人類進化積累得到的本能意識中,是非常嚴重的威脅。
和小孩子玩耍的時候,大人們有的時候為了親昵,可能會把小寶貝抱在胸口,然後用手和腳輕輕把他控製住。你能猜到小孩是什麽反應嗎?
沒錯,那一瞬間小孩會突然變臉產生憤怒,臉漲得通紅,憋一口氣,試圖掙脫束縛,是很明顯的憤怒反應。其實,約束的力量並不大,也不會弄疼他,而且之前玩耍的氣氛都很好,隻是因為束縛行為,就突然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
孩子的主觀預期是自由活動,任何束縛小孩行動能力的行為,都會形成負麵的預期不符。即使是在玩耍的過程中,突然不能自由行動也會讓他本能地感覺到不適和憤怒。當然,隻是很短的一瞬間,經過微薄的努力之後發現沒有辦法改變這種局麵,小朋友馬上張開嘴大聲哭喊起來,表示委屈(不願意但無力改變)和不解,這就是悲傷情緒了。
3.焦急的憤怒
為人父母的人都會有相同經曆——哄小孩子睡覺,這是很甜蜜、充滿愛意的時刻。這時候有沒有可能出現憤怒情緒?完全有可能,最典型的情境就是家長在孩子睡了之後還有重要的安排(比如電話會議)。
如果後麵有重要的安排,可是小孩子還是像平常那樣聽完一個故事還要求再講一個,或者賴皮,翻來覆去不肯睡,在你以為他/她睡著了的時候跟你搭句話,這些原本可愛的舉動,就會激起父母焦急的憤怒。這時,父母心裏的台詞大概是:“孩子,你也該睡了,時間很晚了。爸爸/媽媽後麵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你快點睡著,我就可以脫身去做事情了。你這麽晚還不睡覺,可能會耽誤我的事。”
時間不斷逼近,焦急不斷積累,容易產生憤怒,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嗬斥孩子。但是,再進一步,如果你確實隻能等他/她睡著之後才能做自己的事(比如家裏隻有你一個人帶孩子),那麽當要做事的時間一過,孩子還沒睡著,也就算了,憤怒會消失,心情反而平靜下來。除非,那件事的意義比孩子傷心更重要。
插句題外話,這也是特別忙的家長容易養出叛逆的孩子的主要原因。孩子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的眼裏還不如掙點錢或者開個會重要。既然我不重要,你們就少管我。
4.利益爭鬥
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一種憤怒是別人威脅了自己的利益。
公司中兩個相互競爭的部門向老板要預算。不論兩個部門的負責人使用了什麽方法,老總最後給了什麽預算結果,這種並非良性的競爭行為已經激起了兩個負責人之間的憤怒仇視。然而,憤怒的根源真的是老板多批或者少批的那部分預算嗎?有一種可能是,兩個人並不是單純地關心錢的多少這個數字問題,而是關心數字背後所代表的競爭結果。
誰得到的預算多,誰的衍生結果就會很多,也許這個批示意味著領導的認可性評價,也許還意味著“江湖名聲”以及手下的忠誠度,這些都會影響到自己後麵的生存和發展。如果兩個部門的錢一樣多,或者有一方獲得較多預算,那麽另一方會因為對方這種無理的競爭行為感受到威脅,進而心生憤怒。
因此,很多利益受損而引發的憤怒,利益本身隻是表象,或者說隻是個引子,而利益受損所代表的未來威脅才是核心問題。如果利益受損成為既定趨勢,也就是說,競爭對手相信永遠會敗在你的手下,那他心中會充斥著無力的恐懼或悲傷。
同樣性質的例子還有很多,搶人、搶錢、搶地盤都是如此。談戀愛過程中的競爭,也會常常產生憤怒。出於對優質繁衍的追求,凡是對自己構成威脅或者對所愛之人構成威脅的,都會讓人產生憤怒且想要進攻的生理衝動。但如果真愛已逝,心中流淌的就是傷心的眼淚,而不是憤怒的熱血。
5.被否定
否定是對一類刺激源的統稱,如同第5章中所分析的那樣,憎惡、輕蔑、不屑的實質都是否定,所以從具體表現形式上來講,可以細分為直接否定、輕視(輕蔑和不屑)、厭惡,以及基於輕視所表現出來的挑釁、不尊重等。
(1)輕視
否定的常用台詞是“你不行”,隨著語氣的不同,可以表達很豐富的意思。這種輕視並不一定有什麽威脅性的舉動,也許僅僅是一句話或者一個眼神(表情)。誰都不願意被別人否定,尤其是被輕視(相對增加否定的效果),而沒有事實依據的否定(汙蔑)更容易激起憤怒。
動物在生存的過程中,如果被同類看得很低,則意味著失去了權威和掌控,自己的安危存在非常大的風險,可能被捕食、被擊敗,失去配偶、後代,甚至生命。在文明和分工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的某一種技能被否定,也意味著會失去競爭力和生存機會。這種威脅是激發憤怒的最直接刺激源。
很多時候,即使是有涵養的學者,如果在其所擅長的專業領域被無端汙蔑和輕視,也會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名譽。互聯網上因為點滴觀點的不同,就引得意見領袖們口誅筆伐的鮮活案例,層出不窮。
(2)挑釁
挑釁通常發生在正式鬥爭之前。發起挑釁的一方通常表達的是戰鬥的欲望,希望當事人能夠以戰鬥的方式回應,因而會刻意激起當事人的憤怒,用各種方式攻擊當事人最關心的事。挑釁是最能激發憤怒情緒的行為。挑釁的方式很多,關鍵要看當事人的性格特征和所關心之事。但總體來講,一種是表示“我們鬥鬥看”,另一種是“你沒什麽本事,我不屑和你鬥,如果鬥的話,輕鬆搞定你”。通常後者更能激起憤怒,因為前者的表達往往很認真,表達的人也頗具實力,當事人更容易用理智來思考事情的發展走向和戰鬥之外的解決方式,除非是有旁觀者的評價幹擾;而後者則是故意表達很低的評估結果,且用不屑來增加這種預期不符的刺激程度,讓當事人很想證明這種評估結果是謬誤,並試圖教訓挑釁的人,因為對方評估得太低了,很容易矯正。但,這恰恰是對方設的心理圈套。
(3)名譽受損
名譽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也許在動物的世界中,動物們也有名譽,但這一點我們無法證實。由於語言的存在和評估體係的複雜性,名譽的作用就像是領地邊界中動物的尿**味,散發著很多當事人的屬性信息,而且名譽的傳播效果和共識效果要遠遠高於尿**味。人類社會中的口口相傳,會無形中形成一種共識的力量,對人的個體認知產生影響。名譽的建立和提升,可以加強並鞏固自己的生存地位,這也是為什麽明星的收入效益會更高;而名譽的損壞,則可能讓當事人在社會中損失很大,甚至無法繼續生存下去。
因此,如果名譽已經建立,當事人也會極力完善和維護這個既有的“領地”標記,通過名譽來建立自己生存和繁衍的平台,降低成本。一旦名譽受到攻擊和威脅,其效果就相當於尿**味邊界線被破壞一樣,威脅到了當事人的生存和繁衍,很容易激起憤怒情緒。
有興趣的話,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一下,有多少名人因為名譽被損而發怒訴訟,又有多少名人站出來與貶損自己的人進行“交戰”。本書就不列舉名人的真實案例來作為支撐數據了。
(4)所歸屬群體被否定
如果你對一個自身條件不錯的大學生說:“你們那個學校真垃圾!”而他並不認可這種評價的話,對方極有可能因為自己歸屬的群體被否定而產生憤怒。同樣的例子,還有團隊、民族、國家等規模不等的群體被否定而引發憤怒。盡管這種否定評價是針對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甚至是針對所歸屬群體中的其他個體,但因為內心的歸屬感使然,非常容易引發個體的憤怒,而且這種憤怒有時還會更強烈。
國人的憤怒就是典型的案例。自清末百餘年來,中國飽受列強侵略和欺侮,尤其是日本自1937年開始對中國長達8年的**,讓中國後世子孫心懷憤怒。憤怒的人們無須了解更多的史實細節,就可以輕鬆達到咬牙切齒的憤怒力度。
6.不合理
“不可理喻!”是另外一種引發憤怒的刺激源和表達憤怒的方式。無論是在共同戰線中的合作者,還是在競爭中的鬥爭者,即便是在路上開車遇到的陌生人,做事情不合理都可能會引發強烈的憤怒。
不合理,實際上是“不合當事人認可的道理”,也就是引起了當事人的預期不符。團隊討論解決方案的時候,老大說了方向性意見,團隊成員們緊張焦灼地細化成可執行方案。如果此時一個家夥自以為是地講出些空中樓閣的想法,就可能引起大家的憤怒(當然也有可能是輕蔑)。不合理會引起什麽結果?當事人認為按照自己的預期和思路做事情,可以以最佳方式得到結果,即使是不追求結果而是集中於享受過程,也是這樣做最能享受過程。那麽其他人在這個相關過程中做“不合理”的事情,會讓當事人認為這樣做可能影響到自己預設的結果(過程)。行為受阻的本質是自由受阻,與嬰兒的自由行動受到拘束性質相同,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利益威脅,當然會激發憤怒。
與不合理相似的是,做事情的過程中遇到非人為因素或者不明人為因素而造成的不順,除了沒有明確的“不合理”人,其他因素隻要不合理的相同,也會引起當事人的憤怒。
小結:
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各種共識性規則越複雜,能夠引發憤怒的刺激源就越紛繁複雜,在具體問題的分析過程中,應當根據情境和當事人來具體分析。但總體來講,可以將憤怒的刺激源歸結為對所關心之事的威脅,並可以追溯到原始時代對生存和繁衍的威脅。
7.威脅還是破壞
有一種說法是憤怒來自對利益的破壞。這種說法值得再深挖一層。破壞是既成事實,威脅是一種結果不確定的負麵刺激源,可能會造成傷害,但也有可能通過努力來消除這種傷害的風險。因此,如果負麵傷害已經造成了當事人最關心的利益受損,那麽還有抗爭的必要嗎?如果還可以抗爭,就說明結果尚未確定,有機會通過行動挽回。是否已經受損,主要看當事人心中是否認為最關心的結果已經受損,與威脅一樣,是主觀評估的結果。
所以,憤怒的刺激源確是威脅。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被別人說到自己的痛處時會發怒,即使是無中生有的誣蔑也會發怒。但是有些人麵對無中生有的誣蔑也可以置身事外、一笑置之。這種情況就源自對威脅的評估,也就是說感到威脅會憤怒,不覺得威脅則淡然。威脅是一種主觀感受。
恐懼是對負麵刺激進行評估之後的弱勢心態。如果是遇到威脅生存或威脅繁殖,會憤怒;如果負麵刺激是壓倒性的,字麵上就不能算“威脅”了。這裏的威脅是主觀感受。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的智力在某些方麵可以影響情緒。如果是受到嚴重傷害,不論是自己受傷,還是親人受傷,記憶和理智都會讓人在感到悲傷之外,念念不忘刺激源所產生的惡性影響,每個念及的時刻,都會引發一定程度的憤怒。
厘清了憤怒情緒的來源——利益威脅,我們就知道了一個公式:當看到行為人出現憤怒表情的時候,他主觀上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了,他希望通過對抗和爭鬥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認為自己有希望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