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構成表情和微表情的肌肉
圖3-6 麵部肌肉圖
15組肌肉主導發起並構成麵部表情,更多的顱麵肌肉參與到表情中。為了便於學習和記憶,我們可以將所有主導表情的肌肉分成上下兩組,用示意圖標示出來,其中以眼輪匝肌(5號)為核心的1—5組肌肉為上半臉表情肌群(從第4章起,簡稱上半臉),以口輪匝肌(11號)為核心的6—15組肌肉為下半臉表情肌群(從第4章起,簡稱下半臉)。需要說明的是,麵孔上還有更多其他的肌肉,如顳肌、咀嚼肌等,實際的解剖圖遠比此圖複雜。圖中的肌肉是對表情構成能夠起主導作用的主要肌束。
3.6.1 上半臉表情肌群
1.額肌
額肌位於眉毛上方的前額部,左右對稱。額肌的纖維與鄰近的肌肉,包括降眉間肌、皺眉肌、眼輪匝肌相混合,牽動並影響了整個眉毛、眼睛區域。
額肌處於鬆弛狀態的時候,人的前額皮膚平坦,自眉毛起向上至發際線沒有表情變化。額肌收縮的時候,可以將眉毛及相應的皮膚向上提拉,使雙眉毛整體高抬,額前皮膚形成褶皺。如果是成年人(不是嬰幼兒,不是老年人),額前皮膚會因皺起而產生2~3條皺紋。同時,眉毛的高抬會自然造成上眼瞼的根部上提。如果是睜著眼睛,這個動作會使眼睛睜開的程度增大,比較學術地講,叫作瞼裂增大。
2.皺眉肌
皺眉肌是位於眼眉內側端的一小塊錐形肌,左右對稱。它被隱藏在額肌和眼輪匝肌的下層(這也是為什麽在圖中被單獨繪製於另外一側麵孔),並部分與之融合。
皺眉肌與眼輪匝肌協同動作,可將眼眉向下、向內拉扯,使眉毛在眼睛上方形成凸起,以避免眼受強光照射。皺眉動作形成鼻上前額部的垂直皮紋。
3.降眉間肌
降眉間肌位於眉頭到鼻根之間,左右對稱。
降眉間肌可將眉頭向下拉扯,附帶產生雙眼內側角之間、鼻頂端的皮膚橫紋,它參與皺眉及雙眉集中動作,同樣有助於避免過強的光線。
4.上瞼提肌(4)
上瞼提肌雖然很小,但是解剖結構比較複雜,主要位於上眼瞼內部,左右對稱。
上瞼提肌的作用為提上瞼。上瞼提肌收縮,上眼瞼向上提起,這就是睜開眼睛的動作;眼輪匝肌收縮,上瞼提肌舒張,就是閉眼的動作。而且,上瞼提肌靠限製韌帶與控製眼球運動的上直肌相連,當眼球向上做凝視運動時,上眼瞼就會自動上抬,同時眉毛被額肌上提。
眼瞼的位置依賴於眼輪匝肌和上瞼提肌的協調運動以及眼球的凸出程度。放鬆地睜開眼睛時,下眼瞼緣通常在虹膜四周的下緣水平通過眼球,上眼瞼覆蓋了虹膜上部寬度的一半(縱向直徑的1/4)。
上瞼提肌中含有平滑肌(米勒氏肌,即Müller肌),平滑肌是受自主神經係統控製的肌肉,不受思維性意識控製。當人處於恐懼或興奮狀態時,由於交感神經興奮,上下瞼板肌中的平滑肌收縮而使眼睛睜得更大(瞼裂變寬)。當交感神經受到抑製時(比如醉酒),上眼瞼會下垂。如果交感神經收縮,還可能引起Horner綜合征這樣的病變。
5.眼輪匝肌
眼輪匝肌是一寬扁的橢圓形肌肉,左右對稱,圍繞著眼眶的周圍,向內延伸到眼瞼。
眼輪匝肌的所處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們以靠近鼻子的內側為起點,其纖維組成一個完整的橢圓形,連接了麵孔上半部分大部分的肌肉:
①在上側,其部分纖維和額肌、皺眉肌融合。
②在內側,部分纖維可到達降眉間肌的上外側部。
③在下側,部分纖維不同程度地覆蓋或融合於臨近的肌肉,包括提上唇鼻翼提肌、提上唇肌和顴小肌。
這樣一來,眼輪匝肌就成為上半張臉肌肉的中心連接點,上麵牽動眉毛的額肌、皺眉肌,內側連接著位於鼻子上根部的降眉間肌,下麵牽動並影響著上唇鼻翼提肌、提上唇肌、顴小肌。隻要眼輪匝肌一收縮,必然會牽動這些肌肉協同運動;而這些周圍肌肉的收縮,也會反過來導致眼輪匝肌的拉伸,造成眼睛區域的形態改變。
有著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眼輪匝肌對重要的麵部表情和不同的眼部反射有重要的作用。
眼輪匝肌的眼瞼段可以自由地牽拉來輕鬆關閉眼瞼,如在睡覺時,或光線反射時保護性地眨眼。眼輪匝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緊閉雙眼,或者讓上下眼瞼做出閉合動作,同時命令眉毛下壓、皺緊,協同動作來減少進入眼中的光線量。在整個眼輪匝肌牽拉時,形成眼外側角(外眥)放射狀的皮膚皺褶,這些皺褶在中年以後永久存在,就是常說的魚尾紋。
此外,眼輪匝肌的收縮,還會牽扯到下半臉的各束肌肉,造成上唇輕微提升和臉頰隆起的間接影響。之所以說是間接影響,是因為上唇提升和臉頰隆起的主導肌肉不是眼輪匝肌。後文會有詳細介紹。
因此,眼睛和周圍的形態變化具有非常強大的表達力,這都是由眼輪匝肌的戰略地位決定的。觀察眼睛和周圍的變化,是捕捉表情變化的關鍵。
3.6.2 下半臉表情肌群
6.口輪匝肌
口輪匝肌是15組表情肌中唯一不以對稱形式出現的肌肉,但其實它內部也是對稱的。
口輪匝肌的名字和眼輪匝肌的名字非常相似,僅一字之差。這個命名其實是個誤會,命名之處一直假定嘴部也是由一係列環狀的橫紋肌圍成,起括約肌的功能。其實,口輪匝肌實際是由四部分組成的周部和緣部共同組成的,我們通常所說的嘴唇,就是緣部。周部和緣部的對合線,在外表麵上相當於紅唇和皮膚的交界線。周部都是開放的,向各個方向連接著下半臉的其他重要表情肌肉:上唇鼻翼提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頸闊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頦肌。
口輪匝肌的收縮會造成嘴部的抿緊或者噘起,而周圍的肌肉動作則可能會起到相反作用,向不同方向拉扯相應部分的口輪匝肌,形成提上唇、嘴角翹起、咧嘴、嘴角下彎、張開下嘴唇等各種動作。
因此,嘴部是繼眼睛之後的第二個捕捉和分析表情變化的關鍵所在。
7.上唇鼻翼提肌
上唇鼻翼提肌的中間部附著於大鼻翼軟骨及其上的皮膚,外側部延伸入上唇的外側(偏嘴角)部位,並在此與提上唇肌、口輪匝肌融合,左右對稱。
上唇鼻翼提肌收縮有兩種作用:中間部能使鼻孔擴大;外側部可使上唇上提並外翻,使鼻唇溝頂部上升、加深,並增加其弧度。
8.提上唇肌
提上唇肌起自眼眶下緣,肌肉纖維和上唇鼻翼提肌、顴小肌一同會聚於上唇的外側(偏嘴角)部位,左右對稱。
提上唇肌收縮使上唇上提、外翻,並與其他肌肉一起改變鼻唇溝的形狀。
9.顴小肌
顴小肌起自顴骨的外表側,終止於上唇的外側(偏嘴角)部位,左右對稱。
顴小肌收縮能提起上唇,暴露上頜牙,協助加深並抬起鼻唇溝,主要參與表達厭惡類情緒和悲傷類情緒。
10.顴大肌
顴大肌起自顴骨,在嘴角處與提口角肌、口輪匝肌融合成更深的肌肉束,左右對稱。
顴大肌和顴小肌名字近似,但作用卻截然不同。對於表情而言,顴大肌有一個作用,就是向上向外側拉扯嘴角,產生笑容。
11.提口角肌
提口角肌的肌肉纖維在口輪匝肌的口角部位和顴大肌、降口角肌、口輪匝肌混合交織,部分淺部的纖維附著於鼻唇溝的真皮下,左右對稱。
提口角肌能在笑的時候輔助顴大肌向上提升嘴角,並間接改變鼻唇溝的形狀和深度。
12.頸闊肌
頸闊肌起自胸部上端,最終經過下頜骨終結於口輪匝肌的口角處,左右對稱。本書中所說的頸闊肌特指臉部的頸闊肌部分,因為它們能夠通過拉扯嘴角,構成重要的表情形態。頸闊肌接近口角部位的纖維位於降口角肌和降下唇肌之間,與降下唇肌處於同一平麵,在邊緣處三條肌肉融合,均附著於下唇。
頸闊肌的作用與顴大肌相似——向兩側拉伸嘴角——但方向卻完全不同。顴大肌向耳側拉伸嘴角,頸闊肌則向兩側、向下拉伸嘴角(和降口角肌聯動),通常出現在咧著嘴哭或撇嘴的表情形態中,表達負麵情緒。
13.降口角肌
降口角肌以一長附著帶起自下頜骨的頦結節及與之連續的斜線,位於降下唇肌起點的下方,左右對稱。
作用:在張口和表達悲痛、難過表情時,降口角肌可將口角拉向下外。當張口時,頰唇溝變得更加水平,其中間部分水平。
14.降下唇肌
降下唇肌位於口輪匝肌下方,與口輪匝肌下周部融合,左右對稱。
顧名思義,這組肌肉能將下唇下拉,並輕度向兩側拉伸,也可以幫助下唇外翻。在憤怒地大吼、撕咬、恐懼和悲傷時參與動作。如果想要將下齒露出,一定要動用降下唇肌才能做到。
15.頦肌
頦,就是常說的下巴頦(下巴底端)。頦肌起自口輪匝肌的下周部下方,終結於頦部皮膚,左右對稱。
頦肌收縮的時候,能起到兩個作用:頦肌隆起,在下巴上形成鼓包,皮膚表麵凹凸不平;同時向上擠壓下唇的中間部分。這個重要的形態特征,最主要出現在悲傷類表情中。但是這個動作也能被隨意調用,用於刻意表達悲苦、輕蔑等否定情緒。
A.頰肌
當口腔鼓起頰部後,頰肌可將氣體排擠於兩唇間,是吹奏樂器時的一個重要動作,這也是這個肌肉名字的由來(拉丁頰肌=喇叭手)。頰肌對於表情的主要貢獻是“鼓起腮幫子”,但這個人工的表情與情緒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非常密切,最多用於標示舒緩壓力,所以用“A”進行標記,在本書中並不進行詳細解釋,也不列入主要的肌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