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分三路

開皇八年(588)三月,隋文帝頒布詔書,吊民伐罪,討伐陳朝。可他到底要怎麽打這場仗呢?有一個叫崔仲方的謀臣給隋文帝出了一個好主意。他說:“今唯須武昌已下,蘄、和、滁、方、吳、海等州更帖精兵,密營渡計。益、信、襄、荊、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張形勢,為水戰之具。蜀、漢二江,是其上流,水路衝要,必爭之所。賊雖於流頭、荊門、延州、公安、巴陵、隱磯、夏首、蘄口、盆城置船,然終聚漢口、峽口,以水戰大決。若賊必以上流有軍,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諸將即須擇便橫渡。如擁眾自衛,上江水軍鼓行以前。雖恃九江五湖之險,非德無以為固,徒有三吳、百越之兵,無恩不能自立。”隋陳之間隔著長江天塹,因此,所謂統一,其實就是如何突破長江的問題。在長江中上遊地區,有兩個點是兵家必爭之地,一個是三峽的峽口,另一個是漢口。針對這兩個關鍵點,崔仲方建議隋朝在長江中遊的武昌地區增派精兵,同時在位於上遊的蜀地建造舟船,大造聲勢。如果陳朝擔心上遊和中遊地區的安全,派精銳部隊來布防,那隋軍就可在下遊乘機橫渡長江;如果陳朝固守下遊核心地區,那隋軍就從上遊及中遊順流而下。簡單來講,就是上、中、下遊互相配合——上遊牽製,下遊突破。

這個策略其實正是三百年前西晉滅吳的故技,現在,崔仲方把它獻給隋文帝了。

隋文帝對這個方略非常讚賞,馬上就根據這個方略部署軍隊。

隋文帝總共調集了五十一萬多人的兵力,把他們分成三個集團軍。

第一集團軍由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擔任行軍元帥,下設四路大軍,負責長江下遊作戰,重點突破陳朝的首都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

第二集團軍由隋文帝的三兒子秦王楊俊擔任行軍元帥,下設三路大軍,負責長江中遊作戰,重點突破漢口。

第三集團軍由清河公楊素擔任行軍元帥,下設兩路大軍,負責長江上遊的作戰,重點突破三峽的峽口。

在三支大軍中,第二、第三集團軍是策應部隊,共同任務是吸引敵人視線,牽製敵人兵力;而第一集團軍則是主力部隊,任務是直搗陳朝的首都建康,結束陳朝的統治。

其中,第二、三軍團主要由秦王楊俊負責,而整個三大軍團的總負責人則是晉王楊廣。很明顯,這次戰爭是要一統天下,也是為楊家打江山,所以,楊堅當然要把自己的兒子放在突出地位。

楊廣和楊俊是楊堅的兒子,那楊素又是何許人?他有何德何能,能夠和皇子站在同樣的位置上?

楊素可是隋朝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此人出身弘農楊氏,長得高大威猛,長髯飄飄,很有英雄氣概。不過,楊素可不是隻會打仗的草莽英雄,他精研詩書,擅長書法,還兼通占卜術,是個難得的文武雙全的人。

北周的時候,楊素替武帝起草詔書,下筆成章,武帝讚賞不已,就說:“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意思是說,小夥子,好好幹,以後會有富貴等著你。這已經是很高的評價了,一般人都會覺得受寵若驚。沒想到,楊素卻應聲答道:“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我倒不想要富貴,隻怕富貴追著來找我。大話說到這種程度,真令人歎為觀止。這才叫風流倜儻,落拓不羈。有這樣的才幹,再有這樣的性格,一看就是幹大事的人。可惜,到了隋朝開皇四年(584),楊素卻狠狠地栽了一個跟頭。

楊素的夫人鄭氏是個著名的悍婦,楊素一輩子連皇帝都不怕,就是怕夫人。有一次,楊素被夫人欺負得實在忍不住了,就憤憤然說了一句:“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後!”這樣公然反抗夫人的權威,鄭夫人哪能饒得了他!立馬就向朝廷舉報,說楊素想當皇帝。這是謀反罪啊,按照法律,謀反是要殺頭的。當然,隋文帝也知道他們夫妻是怎麽回事,內心也挺同情楊素,所以並沒有嚴厲追究,隻是把楊素免官了事。

開皇四年(584)對突厥的戰爭基本結束,朝廷的中心工作也已經轉移到平定江南上來。楊素既然免官,就整天在家琢磨平陳的方略,幾次向隋文帝上書,獻平陳策。隋文帝也知道,楊素是個難得的人才,賦閑在家太可惜了,於是,就重新起用他擔任信州總管,駐紮在四川的奉節,經營長江上遊。

楊素到任之後,馬上積極備戰,修造大船。船大到什麽程度?最大的一種叫五牙,據說高達一百多尺,船麵上起五層樓,能夠容納八百士兵。船的前後左右設有六個拍杆,所謂拍杆就是投石頭的杠杆,相當於六門大炮,論起作戰能力,簡直就是古代的航母。而且,造船的時候特意搞得聲勢浩大,吸引足了陳朝軍隊的眼球。

這不正符合隋文帝的戰略部署嗎?所以,隋文帝對楊素相當看好,雖然不是自己的兒子,但也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一個集團軍的司令了。

事實證明,隋文帝一點也沒看走眼,平陳戰爭的第一戰正是由楊素打響的。

開皇八年(588)十二月,秦王楊俊率領十萬大軍進駐漢口,做出一副要從武昌渡江的樣子,陳朝趕緊調動駐紮在三峽口的數萬軍隊援助武昌,這樣一來,上遊三峽就兵力空虛了。陳朝軍隊一調動,楊素率領的第三集團軍就馬上下水了,浩浩****,順流而下。可是,到了三峽的流頭灘(今湖北宜昌西北),船走不過去了。陳朝的一個大將率領幾千士兵扼守在前方的狼尾灘上。狼尾灘在長江水路的中間,水流湍急,不利於隋朝的大船發揮作用。怎麽辦?楊素是個聰明人,他沒有硬攻,而是搞了一個水陸並進的夜間突襲。

陳朝的士兵固然擅長水戰,但是到夜裏,還有相當多的戰士在岸上紮營休息。隻要他們在陸地上,隋朝的軍隊就可以發揮優勢了。就在當天晚上,趁著月黑風高,楊素組織三支軍隊銜枚出發了。一支是水軍,由他親自率領,登陸狼尾灘,實施突襲;另外兩支則是陸軍,從南北兩岸進攻陳軍在長江兩岸的軍營。

陳軍的將士們睡得正香,一下子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稀裏糊塗就成了楊素的俘虜。就這樣,狼尾灘戰役首戰告捷。

狼尾灘大捷對隋朝的意義太大了。中國曆來講南船北馬,北方士兵就怵水戰,對渡江作戰信心不足。現在狼尾灘戰役一打贏,等於給隋朝的士兵打了一劑強心針。誰說我們不能打水戰?士氣一下就高漲起來。

突破了狼尾灘,楊素的軍隊就出了三峽,長江的水麵開闊起來,楊素苦心經營的大船也能施展開了。一時間,長江江麵“舟艫被江,旌甲曜日”。楊素坐在五牙戰船的船頭,衣袂飄飄,威風凜凜。陳朝人一看這樣的氣派,都紛紛議論:這哪是人,這分明是江神啊。所到之處,望風投降。

就這樣,楊素順利地和中遊的楊俊會合,牢牢地牽製住了陳朝布置在長江中上遊的十幾萬大軍,完成了既定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