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初四貴
再好的製度,也需要人來實行。那麽,雄心勃勃的隋文帝,在用人方麵又有著怎樣的考量呢?
要分析隋文帝的用人政策,當然要先看他選什麽樣的人當宰相了。隋朝的宰相由尚書、內史和門下三省長官構成。那麽,這三省長官由誰來擔任?《資治通鑒》記載得非常清楚,隋文帝剛一上台,就下達了一道任命:“以相國司馬高熲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李德林為內史令。”
這裏一共提到了三個人,其中,高熲身兼尚書和門下兩省的重任,地位最高;而李德林和虞慶則共同執掌內史省。但是,虞慶則除了擔任內史監外,還擔任吏部尚書,主管人事工作,而李德林隻是擔任內史令,因此,虞慶則的地位又高於李德林。這三個人,就是當時隋朝大臣中的第一、第二、第三號人物。
在這三個人中,高熲和李德林已經介紹過了,高熲本來是楊堅的嶽父獨孤信的部下,文武兼資;而李德林則是北齊才子,北齊滅亡之後又任職於北周,是個比較典型的文人型官員。這兩個人都是楊堅輔政之初就延攬的人才,在平定三方叛亂和周隋禪代等重大曆史關頭給楊堅出過大力的。
虞慶則又是何許人?《隋書·虞慶則傳》是這樣記載的:“京兆櫟陽人也。本姓魚。其先仕於赫連氏,遂家靈武,代為北邊豪傑。父祥,周靈武太守。慶則幼雄毅,性倜儻,身長八尺,有膽氣,善鮮卑語,身被重鎧,帶兩鞬,左右馳射,本州豪俠皆敬憚之。初以弋獵為事,中便折節讀書,常慕傅介子、班仲升為人。”從這段記載中,能看出兩個問題。
第一,虞慶則是個胡化程度很深的人。從祖輩起就為北方少數民族服務,他本人喜歡說鮮卑語,可見內心相當認同鮮卑族。
第二,虞慶則雖然也算文武雙全,既能左右馳射,又能夠折節讀書,但是,很明顯,在他的身上,武的因素遠重於文的因素。把這兩個因素綜合在一起考慮,虞慶則很像楊堅本人,也是民族融合的產物。
楊堅是怎麽發現虞慶則這個人才的?其實是高熲推薦的。北周宣帝的時候,虞慶則任並州總管,鎮守太原,功勳卓著。當時,太原西邊的石州(今山西呂梁)發生稽胡叛亂,高熲受命討伐,討平之後,他就向皇帝建議,派虞慶則擔任石州總管,把局麵穩定下來。
虞慶則不負所望,到任之後,恩威並施,稽胡非常服氣,向他投降的就有八千多戶,徹底解決了稽胡問題。這讓高熲非常欣賞。
所以,高熲投靠隋文帝後,也就把虞慶則推薦給楊堅了,很快,虞慶則就受到了楊堅的賞識。
楊堅看重的是他的狠勁。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麵臨著怎麽處理前朝宗室的問題,虞慶則力勸楊堅對北周宗室斬盡殺絕,以絕後患。
當然,這種處理方式遭到了李德林的反對,李德林主張寬恕,不希望濫殺無辜。兩派意見擺在楊堅麵前,楊堅是什麽表態?他不耐煩地對李德林說:“君書生,不足與議此!”很顯然,虞慶則的意見更符合楊堅的心願。
也許,就在這一刻,虞慶則和李德林的排名就出來了。在隋文帝看來,虞慶則更像一個務實的政治家,所以排在第二位;而李德林過於書生意氣,所以隻能屈居第三。這是三省長官的排序情況。
在三省長官之外,隋朝初年還有一個人非常受楊堅的重視,就是楊堅的族侄楊雄。此人在楊堅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可沒少出力。楊堅網羅高熲和李德林,都是楊雄出麵聯絡的。所以,楊堅當上皇帝之後,馬上任命楊雄擔任左衛大將軍。
簡單來說,左衛大將軍就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隋唐時期實行府兵製,府兵的最高統帥,就是中央的十二衛大將軍。在十二衛大將軍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左衛大將軍,負責率領府兵宿衛皇帝。
這樣重要的職位當然要讓本家擔任才放心,所以,楊雄就出任左衛大將軍,同時參與朝政,和高熲、虞慶則、李德林一起,成為隋朝初年的政治核心人物。
這四個人搭班子,確實妥當,方方麵麵都考慮得非常精心。
先看文武搭配。楊雄是武將,虞慶則文武雙全但是偏重於武,高熲文武雙全而偏重於文,李德林則是一個比較純粹的文臣。在文武搭配上非常合理。
再看出身搭配。高熲、虞慶則和楊雄屬於北周係統,而李德林則屬於原來的北齊係統,東西兼顧,也算合理。
再看民族成分搭配。高熲、楊雄、李德林都是漢人,而虞慶則胡化色彩異常明顯,可以作為胡人的代表。從胡漢搭配的角度看也很不錯。
但是這個精心安排的權力核心並沒有維持長久,很快就有一個新人插了進來。誰呢?蘇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