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決戰時刻
因為楊堅輔政,尉遲迥等三個總管發動叛亂,他們來勢洶洶,而且裹挾著周邊政權的勢力,給楊堅和北周都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知道,三方叛亂中,最有實力的應該是尉遲迥這一支,因此,戰爭能否取勝,關鍵就看韋孝寬和尉遲迥的較量了。
韋孝寬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如果僅僅把韋孝寬說成是一個將軍,那就小看他了。他不僅是一個將軍,還是一個戰略家。韋孝寬一生有兩件事最值得稱道:一件是玉壁之戰,另一件則是平齊三策。
玉壁是一個地名,在今天山西省的稷山縣西南。當年,西魏和東魏打仗,玉壁可是西魏的戰略要地。
當時,東魏力量比西魏強,武定四年(546),東魏權臣高歡率領十幾萬大軍傾巢出動,打算一舉吞並西魏。就在玉壁這個地方,被韋孝寬擋住了。韋孝寬堅守一座孤城五十多天,殺傷東魏七萬士兵,最後硬是逼得高歡撤軍,而且高歡回去之後沒多久就鬱鬱而終。
這可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也是城市保衛戰的典範,古代戰爭史沒有不講玉壁之戰的。
那為什麽又說他是戰略家?因為韋孝寬不僅會打仗,還有全局觀,有大謀略。事實上,北周武帝能夠統一北齊,也有韋孝寬的功勞。韋孝寬雖然沒有親自參戰,但是,他在此之前曾經給北周武帝上了平齊三策。
第一策是遠交近攻。北周如果想要削平北齊,一定要和北齊的敵國,也就是和江南的陳朝建立友好關係。
第二策是通過外交努力迷惑敵人。在發動軍事進攻之前,應該先打外交戰,先要與北齊交好以迷惑對方。
第三策是做好準備,靜觀其變。利用北齊的內亂,尋找時機,最後展開討伐戰爭。
這些思想都被北周武帝采納了,也都在北周平齊的過程中一一落實,這樣看來,韋孝寬絕對是個合格的將軍。
那麽,韋孝寬在對陣尉遲迥的戰鬥中到底表現如何?太厲害了,絕對稱得上有勇有謀。
先舉一個有謀的例子。楊堅派韋孝寬去相州接替尉遲迥,韋孝寬發覺尉遲迥圖謀不軌,就趕緊向西跑了。他跑到哪裏去了?雖然當時還沒有接到楊堅讓他打尉遲迥的命令,但是,韋孝寬可沒有一路跑回長安,而是在河陽(今河南孟州)就停住了。
為什麽?因為河陽是洛陽的前哨,而洛陽是北魏的舊都,也是東部的戰略要地,韋孝寬是直接來保衛洛陽了。問題是,當時河陽可不是堡壘戶、大後方,事實上,河陽當時正醞釀著兵變。怎麽回事呢?河陽一共八百個守軍,全是關東地區的鮮卑人。這些人原來都是北齊的士兵,本來對北周就沒什麽好感,再加上他們的家屬都在相州,在尉遲迥的手裏,這些人就更不安心了。
現在,尉遲迥和朝廷開戰,這些守軍就陰謀策應尉遲迥。韋孝寬隻帶了幾個隨從來到河陽,如果士兵真的嘩變,那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招架之功。另外,如果河陽守軍叛變了,對洛陽也是個威脅。
這時候,韋孝寬就開動腦筋,開始用計了。他偽造了一封洛陽來的公文,聲稱皇帝要賞賜這些河陽守軍,但是賞賜的東西儲存在洛陽的不同地方,所以讓他們分成幾個編隊,分別到洛陽領賞。這些士兵都是有勇無謀的家夥,一聽說有賞,都動了心,想著不管怎麽樣,先把東西拿來再說,就分成幾隊,領賞去了。
當然,韋孝寬早已經跟洛陽的長官溝通好了,河陽這些守軍一到,馬上就被扣押了。河陽和洛陽安然無恙,從戰爭的火藥桶變成了平叛的基地。老將軍隻身一人,智擒八百勇士,這就是謀略!
再舉一個有勇的例子。接到朝廷讓他剿滅尉遲迥的命令後,韋孝寬就率領大軍到了武陟(今河南武陟),而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帶領十萬大軍駐紮在武德郡(今河南沁陽東南),兩軍隔著沁水擺開了陣勢。當時正好連日暴雨,沁水暴漲,韋孝寬隻好讓部隊先停了下來。
正在這時候,高熲來了。高熲一看,這要等到什麽時候?趕緊搭橋。橋剛修到一半,尉遲惇從上遊扔下了好多大木頭筏子,筏上潑著油,著著火,順流而下,想要把橋燒毀。
沒想到,高熲早就防著這一招,提前在河裏設置了很多土狗,也就是攔截壩,筏子流到土狗前,就被攔住了,根本過不去。就這樣,橋修成了。
這時候,韋孝寬趕緊率領大軍渡河。那尉遲惇應該怎麽辦?按說,應該死守河灘的險要陣地,過來一個殺一個。可是,尉遲惇不這麽想,他自作聰明,想要用計。
一看韋孝寬率領大軍渡河了,他馬上命令部隊向後撤,打算等到韋孝寬的軍隊過來一半的時候再發動反擊。韋孝寬也是戰神級別的人物,哪給他這個機會,一看尉遲惇的軍隊後撤,他大叫一聲:“今日一戰,有進無退!”下令擂鼓助威,讓各支部隊全速渡河。
前麵不是說高熲是他的軍師嗎?宣傳鼓動工作更是在行,一看老將軍帶兵往前衝,高熲也開始喊話了。他說,昔日項羽破釜沉舟,滅掉大秦,我們現在也隻能是背水一戰,否則死無葬身之地。
說完之後,馬上下令把橋給燒了!將士們一看退路斷了,都鼓起勇氣,奮勇向前,這一下,尉遲惇的軍隊可招架不住了,有組織的後撤變成了無組織的逃命,人踩馬踏之間,被殺的、被踩死的,不計其數。
一看這種情況,尉遲惇隻好騎上一匹馬,隻身逃回了相州。這可是韋孝寬和尉遲迥交戰以來的第一仗。這第一仗就打出了威風,既打出了韋孝寬的勇,又打出了高熲的謀,楊堅真是喜上眉梢。看來,韋孝寬這個將軍委任對了,高熲這個軍師也委任對了!
就這樣,韋孝寬和高熲帶著部隊,一路追殺到了鄴城之下。鄴城可是尉遲迥的老巢,就在這裏,韋孝寬和尉遲迥展開了決戰。
這時,已經是大象二年(580)的八月十七日,距離尉遲迥叛亂整整六十八天。既然是決戰,尉遲迥也是傾巢出動。他這邊一共是十三萬人。另外,尉遲迥的弟弟手下還有五萬人,也正在從青州趕來的路上。如果這兩支軍隊加到一起,可就是十八萬人了,力量相當強大。特別是其中有一支精銳部隊,叫作黃龍兵,是尉遲迥的王牌。
這支軍隊是尉遲迥從關中帶過來的,算是他的親兵,共有一萬多人,各個頭戴綠巾,身穿黃襖,一眼望去,如同一條黃色巨龍,所以就叫黃龍兵。尉遲迥就騎馬站在這支黃龍兵的最前頭,雖然白發蒼蒼,但仍然是威風凜凜。
韋孝寬這邊雖然是乘勝而來,一看這陣勢,心裏也不由得緊張起來。
尉遲迥和黃龍兵絕非浪得虛名,各個神勇無比,兩軍一交戰,韋孝寬這邊明顯不敵。眼看著部隊不斷往後撤,韋孝寬手下的幾個將軍可著急了。如果這十三萬人尚且打不過,再過一會兒援軍到了,豈不是更加危險!怎麽辦呢?
《孫子兵法》講:“兵者,詭道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宇文忻看到在城南的高坡上,站了好多老百姓,就打起了歪主意。
戰場上怎麽會有老百姓觀戰?這其實也反映出鄴城百姓的一種心態。鄴城是當年北齊的首都,北周滅北齊,鄴城老百姓對北周並沒有什麽好印象。現在看到尉遲迥和韋孝寬兩軍同室操戈,自相殘殺,鄴城的老百姓倒是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所以紛紛出城,站在高處看熱鬧。從四麵八方一共來了幾萬人。按照史書的記載,就是“鄴中士女,觀者如堵”。也就是說,鄴城的百姓男男女女都出來圍觀了,像一堵一堵的牆。
現在韋孝寬作戰失利,形勢危急,宇文忻忽然想出一個損招。他對身邊的弓弩手說,別射尉遲迥的人了,先射這幫觀眾!
一時間萬箭齊發,對著山坡上的無辜群眾就過去了。老百姓萬萬沒想到自己成了作戰的對象,毫無防範,馬上就亂了套。有的死,有的傷,男女老少都往城裏跑,哭聲、喊聲震天動地。
尉遲迥的軍隊背城為陣,現在這麽多老百姓都向自己奔來,他們也是措手不及,馬上就被衝亂了。這時候,宇文忻大喊,叛賊失敗了!他這麽一喊,韋孝寬這邊的士兵可來了精神,一個個如下山猛虎般衝了過去,把尉遲迥這邊打得落花流水。
這時候,韋孝寬手下的幾個將軍都紛紛率軍進入鄴城,尉遲迥也退到了北門的城樓上。眼看大勢已去,老將軍真是萬念俱灰,但是,既然是將軍,就要死在戰場上,所以雖然明知無望,尉遲迥還是拿著箭,一支一支地射下城樓,想要戰鬥到最後一刻。
這時候,韋孝寬手下一個叫崔弘度的行軍總管,已經順著龍尾道登上了城樓。
崔弘度是何許人?說起來他和尉遲迥還是親戚。崔弘度的妹妹嫁給了尉遲迥的兒子,兩家的姻親關係非常親密。
此刻,一看有人登上城樓,尉遲迥引弓就要射過去。
這時候,崔弘度摘下兜鍪(頭盔),對尉遲迥說,尉遲老前輩,您不認識我了嗎?咱們可是至親。可是,如今為了國家,也就不能顧及私情了。不過我想,好歹咱們親戚一場,所以我才約束士兵,不讓他們上來淩辱您。現在事已至此,您該為自己打算一下了,還等什麽呢?
尉遲迥一聽,長歎一聲,口中大罵楊堅,揮劍自刎。
就這樣,規模空前的尉遲迥叛亂宣告結束,從開始起兵到兵敗自殺,一共才六十八天。
尉遲迥本來是三方叛亂的主力,他失敗後,司馬消難和王謙也就大勢已去了。大象二年(580)八月二十七日,就在平定尉遲迥十天之後,王誼率軍開到了司馬消難的老巢鄖州,司馬消難連夜逃難,投降了江南的陳朝;又過了兩個月,十月二十六日,梁睿率領大軍逼進成都,蜀州總管王謙被殺。
至此,三方叛亂全部平定。三方叛亂可是隋朝開國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它來勢洶洶,聲勢浩大,但是,從六月十日尉遲迥起兵,到十月二十六日王謙被殺,一共才維持了四個半月,若以主力尉遲迥來算,隻有短短的六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