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長期互相滋養的關係
人與人的相互滋養,比如上下級關係、導師和徒弟的關係,這些非常重要的關係,能陪伴你走很久。
大家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各種各樣的關係,而且各種關係中,一定有一些相對重要的。比如,在生活中,可能是愛情關係;在工作中,很有可能是上下級關係,或者導師和徒弟的關係。這兩種關係之間有什麽差異?
生活中的愛情關係,有各種各樣的矛盾、極端。有人說,“好愛不為難”,好的愛是不讓對方為難,不給對方添麻煩,但另外一個極端說,“不為難,不是好愛”,如果不給對方添麻煩,不讓對方痛苦,怎麽能說明這是愛呢?在整個過程中,這兩個極端折射出的是各種人性的泛濫。
上下級關係也很複雜。最近有“前浪”“後浪”的各種說法,“後浪”把“前浪”拍在沙灘上,“前浪”總覺得“後浪”比他們差。我是1971年生人,就是70後。50後、60後往往有一塊挺大的缺陷,比如外文不好,或者管理理論缺乏,或者小時候有什麽明顯的知識缺陷,而70後是沒有的。
第一,上下級關係類型
我曾經想過,如果我坐在我的位置上,不用升半級或一級,一坐二十年,因為我的知識結構沒有任何的大缺陷,人品也看不出太多的缺陷,我就可以把70後、80後、90後……都給他們熬倒。後來一想,這也是一個極端。
所以,上下級關係,一個極端是相殺。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我聽說有一類上級對待下級,基本談話是這樣的,先說我有多棒……說半個小時,再說你有多差,大意就是,你一輩子也趕不上我。最後還剩五分鍾,我們談談工作吧。
另一個極端是相愛。你好我好大家好,做人開心最重要了,隻要開心,大家都好。從來不指出你工作上的缺陷在什麽地方,你應該改善什麽。
這兩個極端——相殺、相愛,在我經曆過的上下級關係裏都存在過。
比如,我有一個很好的領導,我在他身上學到了很多,他就屬於“棒喝型”的,基本上是以罵人為基調的管理。這個方式,我也看到了門徑,就是要找到缺陷,然後狠狠罵過去。
他看我,覺得我也像個人樣,基本知識結構也不缺,經驗也很好。他說:“雖然你做過十年谘詢,你自己開過車嗎,自己管過人嗎?你自己帶過團隊,拎著棒子往前衝過嗎?”我說:“我還真隻是做管理顧問,真沒有帶大團隊往前衝過。”這樣在一瞬間就激發了我的鬥誌。
當我帶著大團隊往前衝,做得還不錯時,他說:“你做過投資嗎?通過並購、兼並快速發展,你做過嗎?”我後來一想,我真沒做過,那咱再做做。每次他基本是罵著說的,但是我也能體會到這種管理、這種交流帶給我的成長,這種上下級關係給我的壓力以及動力。
另一種“春風化雨型”的領導,我就屬於這類。我不太會罵人,也舍不得罵人,罵人之後,自己會難受很久。但是,我認為成事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罵人,不指出別人前進中的問題,不指出需要改善的地方,我會覺得在做一件錯事,沒有盡到責任。這時候,我咬著牙,喝口酒,還是要把心裏話說出來,說你做的怎麽不對,為什麽不對,等等。雖然,有時候沒控製住情緒,會有一點言語過激,不會帶罵人的詞語,但這種指責性的,哪怕是很有建設性的談話之後,我也會難受很久。所以我把自己定義為“春風化雨型”的領導風格。
“棒喝型”的、“春風化雨型”的,相殺的、相愛的,到底什麽樣的上下級關係才是好的呢?
這麽多年,我總結出,好的上下級關係是一種長期滋養的上下級關係。長期滋養,就是你們會長期互相受益,會因為彼此的存在變得更好。短期,偶爾你們會吵,跟有些人會吵得多一點,跟有些人吵得少一點。但是長期,你會發現,不是為了吵而吵,不是為了突出自己有多好而去吵,而是為了彼此的成長。所以希望你找到好的、能夠長期滋養的上下級關係。
曾國藩說:“與人為善,取人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人與人之間和善的相處之道,是什麽樣子的呢?就像大河水多了,會灌到小河裏去,小河如果水多了,也反過來會浸灌到大河裏。
“無論為上為下,為師為弟,為長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則日見其益而不自知矣。”無論你是上級還是下級,導師還是徒弟,年長還是年幼,如果能彼此以善為基礎,互相滋潤、長期滋養,你們會慢慢地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好。
在麥肯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係,叫“Mentor-Mentee”,翻譯成中文是“導師和徒弟”的關係。也就是,上級手把手、言傳身教地教下級怎麽做生意。
好的上下級關係,應該是“Mentor-Mentee”的關係,也就是好的導師和徒弟的關係。上級不隻是領導下級,不隻是讓下級去做事,而下級也不應該隻是為了一份工作而討好上級。
第二,如何建立好的上下級關係
總結我個人在麥肯錫和其他地方關於“Mentor-Mentee”的一些經曆和經驗,總共十點。
1.要有化學反應。
好的師徒關係能產生化學反應。什麽叫“化學反應”?
首先從人的長相氣質來講,彼此要喜歡。李白有句詩叫:“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你看他,他看你,彼此不相厭,甚至相互喜歡。其實跟長得好看,沒有絕對的關係。有的人,你看一眼,就想再看一眼;有的人,你看一眼之後,立刻把眼神挪開。真正好的師徒關係,應該是“相看兩不厭”的。
其次是智慧。作為徒弟,會尊重導師的智慧,認為從他身上可以學到東西。同時,導師從徒弟身上,看到希望和潛力,認為再過幾年,這個徒弟會變成一個成事的人。
最後是師徒之間期待見麵,見麵的時候,幾乎有說不完的話,每次見麵都有收獲。
如果彼此“相看兩不厭”,尊重各自的潛力和智慧,有說不完的話,每次都有收獲,那麽可以說你倆之間有“化學反應”。
2.要有儀式感。
好的師徒關係,要有一些儀式感。最好你們有一兩件都喜歡做的事,用這些事來構築你們的日常。
大家可以一塊兒做一個行業,也可以做跟生意無關的事。比如你們都愛跑步,可以找一個河邊,大家快走或慢跑;比如喝酒,可能你們酒量不一樣,但都喜歡一種微醺的感覺;比如都喜歡涮肉、看戲、逛古董店……
約定用什麽樣的頻率一塊兒去做都喜歡的事。如果實在想不出共同喜歡的事是什麽,那可以選吃飯,至少可以共同吃頓好的。
3.重交流質量,而不是數量。
師徒關係要重交流質量,而不是數量。我建議在現在環境裏,見麵時放下手機,甚至不要拿出手機。如果你是徒弟,很忙,那你的導師有可能更忙。好不容易見麵,常看手機,那何必要見麵。
我於1998年從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畢業,現在有二十多年了。畢業之後,我的大學導師——郎景和院士和我隻見過三麵:一次在華潤大廈,一次在斯坦福開會,還有一次在協和醫院的書畫協會——我去做演講,他坐在台下聽我講。半輩子過去了,我和郎老師並沒有覺得陌生,除了“三觀”和做事的方式相近之外,我們見麵交流的質量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我們見麵的時候放下手機,把這兩三個小時充分留給對方。這其實是提高交流質量的最好方式。
4.要有行動。
要有行動。不管是導師還是徒弟,不能總用話哄人。錢、資源、時間是真正的給予,反之亦然。你管對方要時間,他不能給你時間;你需要見麵,他見不了你;你有需要幫忙的時候,他總是推延——那基本上構不成導師和徒弟的關係。
5.少些功利。
師徒關係如果時間長了,要少些功利。雖然可以做功利的事,但不見得所有的時候兩個人都要功利,不必每次都有議程,有些無用之用,其實比有用之用更管用。大家見麵聊的時候,有可能就是隨緣去起伏,去侃侃大山,擺擺龍門陣。就像你去拜佛,不見得有具體的事要求佛,所以不見得每次見麵都是需要導師幫助,有時候隻是為了坐在一塊兒聊聊天。
6.相互給予。
師徒關係是相互的。任何一方,導師也好,徒弟也好,不要太自我,認為別人為你做的事都是應該的。哪怕你貌美如花,哪怕你權傾天下,但是不要認為,別人為你做所有事都是應該的。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這樣的人。每次去見這樣的人,你考慮得非常周到,給他帶禮物,幫他做事情,等等。時間長了,你會覺得,我為什麽要這樣做?哪怕你美如天仙,我又不追你,跟我有什麽關係?哪怕你權傾望京,我又不在望京做事情,我為什麽要見你?其實導師跟徒弟也是一樣的,要互相滋潤,互相為對方做一些事情。
作為徒弟,不要認為隻有導師能幫徒弟,其實徒弟也可以為導師做很多事。比如,徒弟可以給導師做研究助理;在你熟悉而導師不熟悉的領域,給他一些真知灼見;幫他做一些他不喜歡做的雜事:買一兩本很難買到的書,買一兩張很難訂到的票,安排一些相對瑣碎而對他來說又很重要的雜事,等等。
7.不怕求人。
師徒關係,有一個小竅門是不要怕求人。向人尋求幫助是不會傷人的,相互幫助就更不會了。相互幫助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麻煩別人。
向人尋求幫助的過程是愉快的過程,給予的過程有時候也是一種快樂。如果太客氣,那兩人之間的關係永遠停留在表麵,永遠不會是大家在一起過日子、一起工作、一起麵對這個世界。
比如,你不要怕彼此忙,而不提見麵的要求。不要怕導師忙,等他不忙的時候再說。好的導師,永遠是忙的。比如,你作為徒弟要給導師你最棘手的問題,你說你現在遇上麻煩了。不見得他真的給你錢,給你時間,給你幫助,至少他能給你智慧,給你意見。你給他敞口問題(open question),他幫你做分析,不要隻給決策和答案。
我曾經有過徒弟。他跟我說,要換什麽樣的工作,已經做了什麽大的決策。我提醒他,你在做決策之前,你問問我,跟我坐下來喝杯茶或喝杯酒,有可能咱倆想的是一樣的,但也有可能,我會讓你知道一些你想不到的東西。後來,他就養成了這個習慣,我們的關係比之前順很多。我覺得,我對他的滋養也大了很多。
8.坦誠。
我曾經有個導師——TC,麥肯錫的一個資深合夥人。有一次,我們一塊兒做項目,開了一天的會。他說:“你把今天的會議總結一下,寫一頁的備忘錄和一頁的紀要。”這一頁紀要,會以他的名義發給客戶的總部,讓美國總部知道,我們討論了哪些相對重要的問題。我說,沒問題,TC,給我半個小時,我給你寫完。然後TC很平靜地跟我說:“你一個小時都不一定寫完。”我當時就不太開心,因為我內心一直認為自己的筆頭很硬,應該寫得很快,最後發現我花了一個半小時才寫完。這雖然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提醒我,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在你最擅長的事情上,也不要用自己的預期去承諾別人。
我的另一個導師,前麵提到的郎景和院士,他跟我說過一件事。在一次會上,他遇上一個少壯派的做婦科手術的醫生。這個醫生在講台上說他有多麽認真努力做手術,做過多少台手術,最大的成就是沒有下不來台過,也就是沒有任何一個病人死在台上。病人死在手術台上,對於外科大夫是一個沉痛的打擊,這就是真的下不來台。
我就問郎老師:“您當時是怎麽說的呢?”他說:“我跟這個手術做得很好的醫生說,你之所以沒有下不來台的時候,原因可能不是你有多強,而是你手術做得還太少。”我說:“您這麽坦誠?”他說:“如果不這麽坦誠,我就沒有盡到我作為導師的責任。我很踏實地說這句話,我可以心安了。”
9.正麵反饋。
導師、徒弟,上級、下級,給彼此反饋的時候要正麵。“正麵”跟“坦誠”又不太一樣。我可以非常坦誠地罵你,非常坦誠地給你負能量,非常坦誠地“擊潰”你。但是這種坦誠的基礎是正麵的,是為了對方好,為了對方的修行。正麵反饋是給積極的反饋,這個“積極”不是誇,但一定不是負麵的宣泄,不是為了說自己有多好、有多對,而是為了對方能進步。
麥肯錫的一個方法論,就是如何給正麵的負反饋。如果你想給別人提意見的時候,用什麽樣的方法最有建設性?
(1)我觀察到你說了什麽話,做了什麽事:一、二、三、四……
(2)因為你這麽做了,說了一、二、三、四……對我的影響是一、二、三、四……我哪裏不舒服了、不爽了。
(3)我觀察到你做的事情對我產生的影響,我給你的建議是一、二、三、四……正麵地給出負麵的反饋。
10.不必太多。
好的師徒關係,以及好的上下級關係,不必太多。一個好,兩個好,三個也好,四個有點多了,一定不能超過五個。你一生中能有的好導師,超不過五個。同時,你能夠給對方滋養的徒弟、下級,其實也超不過五個。
我說的不是普通的上下級關係,而是真正長期滋養的關係。珍惜這樣的人,不要貪多,寧缺毋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