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者的自我修養

有一本書叫《演員的自我修養》。我經常問自己,什麽是一個成事者的自我修養?

曾國藩提煉出三方麵:一是有誌,誌氣;二是有識,見識;三是有恒,有恒心,能夠持久。

第一,有誌

有誌,要有“長誌”“高誌”。“長”是時間長的意思,人不能經常變換誌向。“高誌”就是把誌向立得比較高,即使達不到,向上努力,你也及格了。比如,你瞄著一百分或者一百二十分去努力,有可能你達到八十分、九十分;如果你瞄著七十分、八十分去,有可能隻做到五十分、六十分,一出溜可能就不及格了。

以我自己為例。別人問我:“你有什麽誌向?”我認為得分不同的階段。小的時候,膽子比較大,也沒有什麽禁忌,當時就想名垂千古。我有寫劄記的習慣,手邊一直有個本子,有點什麽就記下來。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在其中一頁裏寫,我要得諾貝爾文學獎。

估計那時候,我已經隱約感覺到自己在數理化上可能沒有天賦,在文學上可能會有一點天賦。這個理想現在看是有毛病的。我心目中最好的中文作家,其實都沒得到諾貝爾獎,比如老舍、王小波、王朔等。再者,把作品翻譯後再來判斷一部作品是不是好的作品,實在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個名垂千古的追求,事不歸我定,我埋頭寫好自己的文章就好了。

過了大學階段,我這個名垂千古的理想越來越淡,產生的理想是逐鹿中原。一個人竟然想逐鹿中原?可能那時候武俠小說看多了,周圍相對出色、腦子好的男生,多多少少都會有逐鹿中原的想法,希望能領著一支隊伍——大大小小的隊伍——攻城略地,殺伐占取,創立一番事業等。現在看起來也挺可笑的。

現在,我麵相都變得慈祥了,激素水平可能也低了一些。除了投資醫療、講課,再把心中的文章想一想,我現在的理想反而是幫助後人名垂千古、逐鹿中原,理想是能夠成就別人的理想。

簡單地說,我已經“二”過了,需要各位再去“二”了。

過去有一本書叫《肉蒲團》。《肉蒲團》有一個叫未央生的主角,他的理想簡單:“要做世間第一個才子,要娶天下第一位佳人。”

曾國藩作為一介書生,他的理想是什麽呢?他沒直接說過,但是現在看來,他是希望天下太平。當時太平天國運動死了很多人,特別是在中國最富庶的江南。曾國藩看到家鄉被兵亂所荼毒,然後立下誌向:為天下求太平。

拋開這些個案,中國的士大夫、文人也總結過什麽是大的理想。北宋理學大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代哲學家馮友蘭把這四句話,稱為“橫渠四句”。意思是,人的大誌向分為四種。

第一種,為天地立心。你應該有什麽樣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

第二種,為生民立命。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天地一直存在,未來還會存在。但是當下活著的人,中國土地上的人民應該過上什麽樣的日子?為生民立命就是幫助活著的人過上好日子。

第三種,為往聖繼絕學。過去有些先賢先哲開創了學問,但可能因為戰爭、動亂,學問已經斷絕了。你能不能繼承過往聖人的好東西,並進一步延展?用某種方式,繼承先賢先哲的絕學。

第四種,為萬世開太平。能夠為將來的一世、兩世、百世、千世、萬世,迎來太平的日子,不要有戰爭,不要有動亂。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多少年來一直是中國士大夫、文人最大的誌向。

其實作為成事者的自我修養,立這樣大的誌向,是能夠成事的第一步。

第二,有識

除了立誌之外,還要有識。光有誌向,沒有見識,很難走得遠。見識怎麽培養?其實古往今來培養見識沒有捷徑可走,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做萬般事,結識萬種人。

我在北京大學學的醫學預科,後來回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又學了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當時我並不懂,為什麽要學那麽多沒用的東西?比如植物學學了兩門,動物(無脊椎動物、有脊椎動物)學又學了兩門,化學學了六門。甚至,學了二十幾門基礎醫學課,似乎跟臨床都沒有必然的關係。到底為什麽要學這些“無用”的東西?

當時我的老師跟我講:“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麽,我們以前也學了這些。另外,你看那些專家,他們都有相對完整、全麵的知識結構。我雖然不知道為什麽要學這麽多東西,但是有一點可以告訴你。如果你希望,來看病的不是一個人,而隻是一個器官,那你一定當不了好醫生。”我當時明白了,病不隻是病,首先是人生病,而不是病本身。

後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見的事情越來越多,發現這些似乎無用的東西,構築了人健全的三觀。實際上,這是人見識的一部分。有了這些見識,人才可以把一個相對細小、具體的東西,放在一個更宏觀的環境中來看待,這樣才能更好地去處理一些事情。

第三,有恒

“有恒”,是指要有“恒心”“恒行”。要有一顆恒心,要堅持。我有些朋友,馬不停蹄地幫他們的孩子報各種班。可是幾年甚至十幾年下來,我看到有些上過很多班的孩子,並沒有變得有多優秀。就有朋友問我:“馮老師,你經常跨界,為什麽我孩子學了這麽多,還沒有學會跨界?”我說:“你要總是這麽左跨右跨,最後隻會傷了胯,折了腿。”

前麵說了,要有誌有識,如果你立了很大的誌向,又培養了很多見識,接下來就是用恒心驅動自己。因為你隻有堅持,才能完成誌向。

舉個我的例子,我是2000年進的麥肯錫,當時大中華區有四個辦公室,一共有三十個年輕人。這三十個年輕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基本都受過MBA的教育。麥肯錫有一個政策叫“Up Or Out”,就是上升或者出局。每半年一次人力評估,看看你這半年做得怎麽樣。這“怎麽樣”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你的能力怎麽樣,另一部分是你的業績怎麽樣。打分是從一到五,如果你得一分,馬上就要被開除;如果是兩分,你會得到一個警示;如果是三分到四分,會逐步獲得晉升;如果是五分,馬上就會被升遷。

在這種壓力下,加上好勝心切(我遺傳了我老媽非常好勝的一顆心),我當時很想成為第一批從谘詢顧問升成項目經理的人,完成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升職,再從項目經理升到副董事合夥人,再從副董事合夥人升成董事合夥人。我希望自己每一次都是早於同伴地升上去。

我跟兩個同事第一批一起升為項目經理。但是我從項目經理升為副董事合夥人的時候,就不是第一批升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當然我覺得這是一個公平的結果。因為最後臨升職那一年,項目忽然變少了一些。不管怎麽樣,我還是非常沮喪。

當時我的導師TC,就跟我說了一番話:在這個公司,從基層升到最高層,它是一場馬拉鬆,不是短跑。職業生涯總體來說都不是短跑,都是馬拉鬆。人生也一樣,不是短跑,是馬拉鬆。局部、暫時的失敗,或者暫時慢一點,不是個事,不用太著急,還是要有恒心,繼續一步一步往前走。

這番話讓我收獲蠻大。一個特別好勝的、似乎又比較強的人,如果能夠有恒,能夠忍受暫時的失敗,能夠在暫時失敗的情況下不放棄,繼續埋頭往前走。我想,在擁有知識和見識的基礎上,逐漸實現理想是有可能的。

以上是作為成事者的自我修養。曾國藩說:“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有誌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有識,培養見識,開闊視野是需要時間的。但是樹立誌向,養成好習慣的毅力,這種有誌、有恒是馬上就可以做的。

我們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就要從有誌、有恒開始。如果隻從一件事開始,那就從有恒、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開始。如果讓我挑一個習慣來培養自己、培養周圍的人、培養團隊、培養你,那我選擇養成早起的習慣。

早起的習慣可能比去國外遊學更切實,比上各種補習班更重要。早起也會讓睡眠更好,這看上去是一個悖論,但實際上有很多的科學性。睡覺是你這輩子的頭等大事,涉及你的身體、你的心靈。睡覺這件事,之後單講。作為一個非常簡單具體的事情,有恒從早起開始。早起,堅持早起,你作為一個成事者的自我修養就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