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能量管理
一個似乎不重要,又一直隱藏在成事、持續成事、持續成大事背後的事——能量管理。
曾國藩說:“凡行兵須蓄不竭之氣,留有餘之力。”存力氣,存使不完的力氣。
很多人說,想成事,要有資源,要有風,要看競爭對手、市場……卻往往忽略了一個本源,就是做事的人,你和你的團隊,有沒有能量?這能量能不能持續?
第一,管理能量才能持續成事
為什麽要管理能量?
1.為什麽要儲備足夠的能量?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掙一筆錢、出這一個月的名就走,我們不做一天的買賣,要做基業長青的事。
有兩類大事可以成:一類是立功,立功不朽;另一類是立言,立言不朽。要把這種目標定了。
2.為什麽要積蓄能量?因為真正的成功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經驗儲備。
我原來不理解,為什麽企業招聘一個人,要求有八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後來我發現,如果想了解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沒個五年是看不出來的,這個五年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會到會的過程,而要再精英化一點,沒個十年幾乎是不可能的。
古人說“十年磨一劍”,你也不能把這個時限縮得太短,“一年磨一劍”幾乎是揠苗助長,基礎不紮實。
3.為什麽要管理能量?人生不全是打仗,還有生活。
我沒有見過一直工作還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好的人,純粹的工作狂,完全沒生活、沒情調、不放鬆,還能把仗打好,幾乎沒有。對這種人,我往往會心存一點點戒心和恐懼,因為像一把刀一樣,他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風險。
打仗不是人生的全部,有時候你要稍稍歇下來,發發呆。這種發呆,這種“浪費”,是為了更好地打仗。你和團隊都需要調整。
在麥肯錫雖然非常累,每周幹八十到一百個小時,但是每年有三到四周的帶薪假。強製的帶薪休假除了讓你身心平衡之外,也是為了這個機構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這看上去像一個悖論,我講講背後的原因。
1.高管一旦離開了,相對的審計、監察、紀檢部門就很容易做事了。因為高管一離開,一定是要把自己的工作托付給他的替手,替手一接手,如果有嚴重的問題,很容易就會暴露出來。這是從內控的角度說,為什麽高管帶薪休假是必需的。
2.一個組織的能力不在於某個個人的能力。如果高管帶薪休假,組織雖然會有些別扭,但還是會相對正常地往前走,說明機構的組織能力是不依靠任何一個單一個人的。好處是,整個組織的風險大大降低,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職、抱病、意外,而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第二,能量管理的六條方法
1.做一些勝算大的項目,不要總是去賭,去搏。
全力去賭,放馬一搏這種事情不要天天做,三五年做一次就好了。為什麽?保持能量,保持能量的持續供給,多做一些勝算大的項目,增加信心,增加團隊持續的能量輸出,這樣公司可以一直持續運營。
其實寫作也一樣。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不得不每年都用假期集中寫作,每年十天寫一個長篇,的確是一種快跑狀態,我是沒辦法。如果有辦法我一定跨到半年甚至一年去寫。這樣,可以相對悠哉地把非常痛苦的創作過程,變成相對痛苦、有某些享受成分的創作過程。我後半生打算這麽做,也希望你如果有能力、有時間,不用那麽著急,有的是仗,將來可以打。
2.慢一點,馬拉鬆。
它的好處是能夠在良好、相對緩慢的節奏過程中,讓你維持身體、心氣的平衡。打得太凶,看上去在短期內形成了某種成效,但不持續,你會發現,猛打、猛跑,效果差於你用不快不慢的速度持續行進。因為身體怕忽起忽落的節奏,心氣其實也怕巨大的起伏。
馬拉鬆的一個大忌,就是在前五千米跑得太快。我第一次參加全馬之前,教練就跟我說,前五千米最重要的是把速度壓下來,不要逞能,不要快跑,這是馬拉鬆,後邊還有好多裏。
在職場也一樣,你二三十歲一直想,早一步提升,早一步把事幹成,早些揚名立萬,一切早早早……耗得自己心氣急躁,缺乏平衡,你捫心自問,這種高強度的狀態你能持續多久?
我常用一個比喻:你本來能跳一米,讓你再跳兩米,看上去隻是增加了一米,但不是增加一倍的能量消耗,可能增加十倍的能量消耗,人是有極限的。其實在麥肯錫、華潤,是受著類似特種兵的訓練和對特種兵的能量的要求,也是種極限,我眼睜睜見過,有人躺在辦公室的地上說腦子實在動不了了。那種腦力消耗,像體力消耗一樣,我不希望你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殺紅眼到這種狀態,這種狀態一定持續不了,也不是一個正常的、長期的做好生意、成大事的狀態。
3.維持能量平衡。
西方的管理理論裏有一個叫“開著車的時候換輪胎”,“在飛行中換引擎”。意思是,運營相對穩定的公司,允許出現大錯誤、掉鏈子,可以“換”。你需要時間去在市場上找替換,那就需要你能維持在好的、平衡的能量狀態,太快你一定換不了引擎。
4.留出犯錯的空間。
在漫長的成事過程中,最怕的是你帶著團隊往錯的方向快跑,跑了一陣發現錯了。即使坦誠地把所有的功勞都記到你的團隊身上,把所有的過失也都攬在自己身上,你還是會發現,團隊非常沮喪。往錯的方向快跑,非常耗損團隊能量。
如果你把成事當成十年期的事,用參加馬拉鬆的態度去做,會給自己留下犯錯的空間。如果你瘋狂地往前跑,跑了一年,才告訴大家咱們跑錯了,現在離正確方向是一百八十度、一千八百裏。不僅大家沮喪,大家對你的信心還會銳減,以後你再指一個方向,大家跟著你往前走的動力和信心就會少很多。基本上,你的團隊最多給你兩次犯錯機會。
5.及時調整方向。留下犯錯空間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稍稍跑偏了一點,從戰略上說,不是錯誤。但是你偏離正確方向又走得太快,會白耗很多能量。但是,你沒有那麽快,能量耗得沒那麽多,行路的時候,你還能抬頭看看路。你甚至不用告訴大家,你作為CEO心裏知道好像有點偏,你稍稍用一些戰術手段,可以糾正一些。糾正得好,甚至外人都感覺不到你曾經偏了二十度,隻感覺,我們這個CEO,一直是光明、正確、偉大的CEO。
6.等待團隊成長。
人成長是需要時間,需要犯錯的。作為一個組織,你不希望自己犯大錯,但是也不要妄想什麽人都不犯任何小錯,這不現實。
人的成長需要時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現在也適用,如果你想讓三十歲的人不惑,這對三十歲的人是一個過高的要求。這是人類基因決定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到一定的歲數,激素水平沒有到一定的程度,沒有經曆過足夠多的世事,沒有走過足夠多的路,有些事擱在紙麵上、反複被別人教育,他也不會明白。
所以,我總說,時間是我們的朋友,為什麽時間不是你的朋友?因為你沒有耐心,沒有好好管理能量,總是在做百米跑,而不是馬拉鬆。所以,管理能量就是要相對慢下來,哪怕你很強,也要給周圍人成長犯錯的時間。
7.慢下來,讓你的團隊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和錯誤空間來鍛煉核心競爭力,切記,是團隊的核心競爭力,它是一個配合的過程。
比如,第一次做產品研發,我選一個產品經理,一組人配合他,如何銜接工廠、設計、包裝,第一次想做得完美,絕無一絲可能,需要配合再做一次、兩次……做到十次的時候,你的核心競爭力——產品研發的能力——可能初見雛形。做一百次,你會發現比你做十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團隊配合要在實戰中練習,它是一種實踐科學,而不是完全在書本上。我替很多公司做過戰略,看過更多公司的戰略,為什麽同樣好的戰略,同樣的聰明團隊,卻做出不同的結果?其實核心的差異,就是團隊有沒有一塊兒演練、實施、執行過戰略,整個組織是不是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空間去練習。
獵人們每天做的事跟打仗有相似的地方:幾個人,騎著馬,拿著弓箭、刀槍去捕殺獵物。可能一兩天獵不到獵物,但也可能配合越來越熟,然後在一天獵到很多獵物。這是通過反複練習、試錯,形成的默契和配合。
所以,慢下來,持續管理能量,讓自己的團隊能夠經常通過一些事來以練代戰、以戰代練,多次反複來熟悉彼此的配合,才能在真正的商場上,真正的沙場上,成事,持續多成事。
舉一個例子,司馬懿和孔明的故事。《三國演義》是從蜀國的角度講故事,所以推崇諸葛亮,但如果你看野史,甚至《三國誌》這些相對來講的正史,會發現史書對司馬懿的評價會更高一點。
司馬懿是一個成事修煉者,他更堅信計算、戰略,而諸葛亮的賭性比司馬懿大一些,在五丈原之戰,體現得特別明顯。
當時司馬懿堅壁拒守,以逸待勞,我就守著我的硬寨,我不去打仗,我等你消耗完。這背後是戰略考量:魏國比蜀國戰略資源多,他能扛得住。而諸葛亮與之相反,有誌向,也知道自己生命有限,等下去蜀國不見得能夠在實力上超越魏國,所以他等不及了,總試圖逐鹿中原,他就希望司馬懿出來,兩人賭一把。司馬懿堅信,我不去賭,我的勝算更大,隻要我不賭,我就贏了,就堅定這個戰略立場,一直執行下去。
諸葛亮甚至送給司馬懿女人穿的衣服,意思是,你怎麽像個姑娘,為什麽不敢打仗?如果你是個男的,就出來打!我覺得這挺有意思的,諸葛亮一個文人,諷刺別人像個女人……當時司馬懿這邊出現的困境,是他下邊的人也非常想打。想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喜歡打仗的。兩軍對峙這麽長時間,又有挺大勝算,比如有八成把握能打過諸葛亮,為什麽不去打?那司馬懿的想法就是,我注定能勝,為什麽還要損失兩成把握?但是他又不好意思或者不能跟他的團隊把這個道理直接說清楚。他的方式就是回去問皇帝,我能不能打?皇帝就勢說,你不能出去打。他把決策的包袱、責任推給了皇上,皇上順水推舟說,你是對的,你繼續守。
諸葛亮一直求戰,司馬懿就是不打,他問蜀國的使者諸葛亮的情況,並不是問,諸葛亮為什麽要打,想怎麽打……沒有說任何打仗的事,司馬懿隻問了一句話,諸葛公起居飲食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一頓吃多少飯?使者說,三四升。
然後,司馬懿開始問第二個問題,諸葛亮現在怎麽管理軍營?使者說,打三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是諸葛亮自己批閱的。使者也是笨,司馬懿這問題問得好,看上去無關痛癢的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問完這兩個問題,司馬懿就把使者送走,說,你侮辱我的衣服我收到了,這是婦人的衣服,我承認我不敢打,不願意打。但,司馬懿對團隊說,諸葛亮要死了。因為諸葛亮吃得太少了,管得太多了。
這就應了為什麽要管理能量。如果吃得又少,管得又多,睡得又差,一個人能持續多久?如果主帥都完蛋了,仗還怎麽打?
果不其然,諸葛亮掛了,病故於五丈原(現在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隻有五十四歲。當然五十四歲在那個年代不能算早夭,但司馬懿也是一輩子打仗,活到了七十二歲。
後來,司馬懿的弟弟問司馬懿,你為什麽能判斷諸葛亮不行?司馬懿回複:“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誌大而不見機”,他有很高的誌向,想逐鹿中原、想光複漢室等很多大誌向。但是“不見機”,這個仗有沒有勝算,他心裏沒數。所以他一次次出蜀,打魏國,哪次他捫心自問,說有勝算?如果一次都沒有,為什麽他還做?我同意司馬懿,諸葛亮有很大的誌向,但不懂戰機。
“多謀而少決”,通常很多家庭婦男和家庭婦女,包括我媽,屬於“多謀而少決”,她就想很多事,掰扯很多人世間的道理,但是她不做決策。我常見一些沒有受過訓練、沒有結構化思維的“聰明人”,開四個小時的會,說一大堆有的沒的,最後沒有任何決策、跟行動有關的事情,走出會議室就完了,這四個小時也就沒了。
“好兵而無權”,喜歡用兵打仗,喜歡帶著人往前衝,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權力能支使這個團隊。我當時創業的時候,問過幾個老哥,我第一次創業,又在體製內,又在這麽大平台下創華潤醫療,你們告訴我最重要的幾件事是什麽。有兩三個老哥一致提醒我,團隊要聽你的,能跟著你的方向去走。如果諸葛亮兩次、三次打魏國失敗,他的手腕、權謀、激勵機製就會失效,又不能讓團隊去聽他的,這個團隊的戰鬥力就會大減。
所以,司馬懿看諸葛亮帶著十萬人,卻不認為他有任何能戰勝自己的機會。果然,諸葛亮自己把自己累死了。“死諸葛氣死活司馬”這隻是一種民間的說法,畢竟魏國戰勝了蜀國,而且司馬懿家族建立的西晉取代了魏國。
能量管理是隱含在成事背後的發動機。把成事的事業作為一個馬拉鬆,而不是一個百米短跑。你會發現漫長的一生,有了更多成事的可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