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戰勝自己,戰勝逆境

無常是常,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逆境來了怎麽辦?逆境有很多種,有可能天下雨了,有可能娘嫁人了,有可能疫情來了,有可能公司經營不好了,有可能丟了工作……以新冠疫情為例子,講一講逆境來了我們怎麽辦。

你有可能聽過我的九字真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這是對於順境而言。在順境中,我們在大方向上、大勢上,已經走過了二十年。忽然來了百年不遇的逆境——新冠病毒,我送你十字箴言:看腳下,不斷行,莫存順逆。

第一,看腳下

疫情來了,逆境來了,大困難來了,首先不要驚慌失措,自己先把自己嚇著。過去有個統計:大地震中,三分之一的死亡都是自己從樓上跳下去摔死的。

疫情這種逆境來了,怎麽“看腳下”?最重要的就是改善現金狀況。你要看看手上還有多少現錢。英文有個詞叫burning rate,燒的速率,翻譯成中文就是“基本消耗”。也就是一年、一個月,甚至一天,從大到小,你的組織、你的家庭、你個人,要消耗多少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

疫情來了一個月之後,我做過一個簡單的統計,發現百分之六十的企業,手上的現金不夠花三個月的,甚至有一半的企業,不夠花兩個月的。可以想象,如果開不出工資,對員工士氣是多大的影響。所以,危機來臨之時,第一個要想到的,就是改進現金狀況。

例如,你自己的家庭,操持一個家,有現金進項,也會有現金流出。現金流出在逆境的時候,特別是現金進項有可能受到影響的時候,要想到減少家裏的基本消耗。怎麽減?從衣食住行。

衣,你真的需要那麽多衣服嗎?食,你真的需要吃那麽多嗎?住,我問過一個建築師,一個人最少需要多少居住麵積才感覺合適?他的答案非常清晰,包括看書和享受,12平方米就足夠了。行,出行可以靠腿。其實你走三千米去吃飯見人,然後再走三千米回來,一天的運動量就夠了。超過五千米,你可以坐坐地鐵,騎騎共享單車。超過十千米,你可以打車。很多時候,私家車是可以不用的。這樣算下來,就已經省下來很多錢了。把能省的省下來,基本消耗降下來,該收的盡量快點去收,應付的盡量少付一點。

如果你的現金能夠支撐六個月,甚至十二個月,就有可能活下來,因為先破產的人的生意就有可能是你的了。比如一條街上有三個煎餅店,一個煎餅店兩個月後關門了,另一個煎餅店四個月後倒閉了,但是你手上還有兩三個月的現金,那這條街上的煎餅生意可能就都歸你了。

所以麵對百年不遇的大逆境,就是要狠——狠狠地削減基本消耗,包括人員、差旅、寫字樓費用等。人員,有些人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冗員”,他們沒有必要留在公司。你會發現,這些人不來,你的公司並沒有受太多的影響,甚至運營得更好。沒那麽多人傳小話,沒那麽多人使心眼,沒那麽多人造成浪費。當然我並不是說,一旦逆境來了,就裁掉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是說,如果有些人員不能產生價值,在企業中混日子,那麽當逆境來臨的時候,大家一塊兒死,那還不如有一部分人先想想其他的辦法,剩下的人把公司救活。大家都減減工資,如果公司變好了,逆境過去再把人招回來也行。全部死掉是最壞的結果。現金流一旦斷了,再恢複就是很難的事情。差旅方麵,疫情發生後你看到,有些差旅其實沒有必要,不用住五星級酒店,不用坐飛機,其實事情也就辦了。

除現金流之外,就是穩定自己的“核心上下遊”。

“上遊”給你提供服務,提供你需要的產品,讓你再加工之後賣給你的“下遊”。哪些“上遊”的服務和產品不可或缺?那在大逆境的時候,你就要跟人家談一談:錢能不能晚付一點?能不能保證一下供給?更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服務和產品不要發生斷供,一旦斷供,你自己的服務和產品就產生不了。在大逆境的時候,這種事情比比皆是,就是所謂的“供應鏈”停掉了,或者所謂的“核心零部件”停供了,等等。

“下遊”是你的主要客戶,也就是你的金主,是給你錢、為你創造的價值付款的人。你要看看他們是否還好,是不是能夠繼續付款?能繼續付款的人,把跟他們的合作穩定下來,甚至把給他們的條件調整得更優惠一點。你說:大家都一塊兒有五年、十年、十五年了,我們還想繼續一起走五年、十年、十五年……咱們在疫情中、在逆境中,抱團取暖,更緊密地結合吧。當然,付款條件、付款金額我們都可以好商量。

總之,“看腳下”就是看現金,看自己核心的“上下遊”。

第二,不斷行

把自己穩定之後,不要停止努力,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工作上。

需要避免的心智上的最常見的陷阱,就是責怪——怪天、怪地、怪他人。你在手機上罵人、罵社會、罵國外……都沒有用的,於事無補。另外,不要花大量時間去跟蹤各種新聞。實話講,這些信息跟你有關係又沒關係。如果你想得太多了,對你的生活工作有影響,而對於事情是沒有補益的。所以,該幹嗎就幹嗎,不要停止行動,不斷行。逆境期間,能幹嗎,讓幹嗎,就幹嗎。

當年我在華潤集團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推功攬過。把功勞推給其他人:“這件事做得好,其中有你更大的功勞。”一旦出現問題,這個級別的最高責任人首先要說:“這件事我負責,是我考慮得不周全。”之後再說:“這件事其實是有一二三四個內因和外因……”從表麵來看,這隻是表述次序的不同,多數人是先辯解理由,再說自己可能也做錯了一點點,但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多做推功攬過,你會發現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你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

我們特別忙的時候常暢想,如果有一段獨處的時間該有多好!但真實的情況是,真開始宅了,一兩周、一兩個月……你才發現,“宅”沒有你想象的那麽容易。我們會發現自己是好龍的葉公,宅的時候如獲至寶地捧著手機,翻看各種微信群,偶爾希望、時常感動、總是義憤……你手機使用時間平均上升了一倍。

以前我總是信誓旦旦地說:“時間是一個人唯一真正擁有的財富。我的餘生隻給三類人花時間——真好玩的人,真好看的人,真的又好看又好玩的人。”但這次宅下來,我越宅越不自在,忽然自省我真的是個好玩的人嗎?如果自己都不是一個真好玩的人,憑什麽要求別人是個真好玩的人?如果自己都不是一個真好玩的人,即使遇上真好玩的人,又有什麽資格占人家的時間?那些宅不住的人、(甚至高一點的要求)宅不爽的人,也是不能和自己相處的人。不能和自己相處的人,早晚也是別人的麻煩。

所以我建議自省之後重新振作,檢討一下,從幾件特別小的事做起。你會發現,有些事是一個人做起來就很美好的事。比如,看看天,看看雲;找一塊沒人的地方跑五千米或十千米;自己喝一瓶酒;自己手衝咖啡;不需要出去工作了,斷斷食,早飯中飯不吃,晚飯吃一頓;做做高強度的間歇訓練,十五分鍾出一身大汗;讀讀帖子,泡泡澡,看看過去的書……慢慢地,這一天出溜就過去了。千萬要珍惜逆境時能閑下來的時光,給自己充充電,將來殺出去,你會更有勁兒。

另外,“不斷行”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如果工作不停你,你就不要停工作。否則逆境過後,當你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時,比較好的結果是發現公司沒你運轉得也很好,比較差的結果是公司沒有你運轉得更好了,那你就慘了。

還有一個“不斷行”,就是習慣、習慣、習慣。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天做的行為堅持三個月就形成了習慣。一旦習慣養成,需要六到十二個月,才能把習慣消除。那我們就培養一些好的習慣。

比如戰勝拖延症。戰勝拖延症的一個小技巧就是微型改進。假如不喜歡早起,那你不見得一定要明天六點起,而是可以微型改進。第二天十一點半起,堅持一個禮拜;然後下一個禮拜十一點起;再下一個禮拜十點半起……經過不到三個月,你就會發現你八點是能起床的。

再舉一個例子,減少手機使用時間,先從睡前不看手機開始,然後每周給自己提個要求,降低手機使用時間半個小時。花兩個月,手機使用時間就能降到四個小時以下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逆境過去之後,你身上多了四五個好習慣,它們能陪伴你一生,是一個特別好的事。

曾國藩說:“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大局日壞”,整個局麵越來越差。曾國藩就麵臨當時晚清每天的崩潰。“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就是我們不能不把自己的心氣提起來,能努力做多少就做多少。像曾國藩這樣的一方大員、國家重臣,都覺得“我沒法做太長遠的計劃”,但是不做嗎?不是的,還是要不斷行,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第三,莫存順逆

不要兩分地看所謂的逆境,不要認為“它是逆境”或“它是順境”。無論順逆,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命總有起起伏伏,就像一年總有春夏秋冬。日日是好日,你一生中沒有一天是壞日子,都是正常的日子,就把它當成正常看,用一個簡單的平常心去看。

二十年前,我做管理顧問的時候,有一次在加州半月灣出差。那是個衝浪勝地,我看到有七八個人穿著鯊魚服,站在衝浪板上,一會兒被浪頭推得很高,一會兒被浪頭卷倒打翻在海裏……當時我突然接到一個越洋電話,是一個做“3C”產品的CEO打的。他問了我好幾個問題,聽我的意見。這個CEO說的全都是麻煩事,因為容易做的事他手下的人都已經為他幹了。

我跟他說完解決這些管理問題的辦法後,問了他一句:“段總,這個日子不好過呀,每天都有這麽多的事。”當時他就在電話裏一笑,說:“這就是日常啊,這就是我們每天都要麵對的事情啊!既然做了高管,遇上的所有東西就都是事啊。這是再日常不過的東西,這就是日子呀!”

我再回看衝浪的那些人,忽然想到“中庸”兩個字。在那之前,我總覺得“中庸”是略帶負麵的詞。“中”,沒有新意;“庸”,庸俗。中間沒有新意的庸俗,那有什麽意思?但是我看衝浪的人在衝浪板上,逆境、順境、逆境、順境……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裏麵,能夠站住就不錯了。“中庸”是一種平衡,如果在這種日子裏,在這種無常裏,能夠平衡,能夠立住,浪就會讓你往前走,日子就會往前,你就會迎來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