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人有哪些計時工具?

明代後期,西方的鍾表才傳入中國。那麽,在鍾表傳入中國前,古人靠什麽來掌握時間呢?

聰明的古人發明了很多計時工具,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

圭表和日晷都靠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間。古人發現,隨著太陽東升西落,物體的影子也會發生移動、變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規律。於是,他們就立竿測影,通過測量影子的變化來確定時間。

用圭表測量時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方法。圭表由圭、表組成。表是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圭是測定表影長度和方向的刻板。古人把表垂直立在地上,通過太陽光的照射,表影的長度和方向會發生變化,古人就用圭測量表影的長度和變化來確定時辰。後來古人在實踐中還發現,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時最短,一年中夏至日的正午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表影最長。

日晷起源於圭表,由銅製的指針和石製的圓盤組成。這個圓盤兩麵都有刻度,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代表了現在的兩個小時。如果我們到北京的故宮旅遊,還可以看見乾清宮的大殿左邊依然擺著石製的日晷。

圭表和日晷雖然都能測量時間,但是一遇到陰雨天就“罷工”了。這還真是一個問題。難道陰雨天就不計時了嗎?那多不方便呀!所以古人又發明了漏刻。

漏刻又稱水鍾,6000年前它就在父係氏族社會時期產生了。漏刻就是用漏壺盛水,通過滴水觀察壺中標尺上顯示的刻度來確定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加普遍。

蘇軾寫了一句詩,叫“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一刻是多久呢?用漏刻計時法我們就能計算出來。因為漏刻的箭一般是標有100個刻度的標尺,而一天的時間是24個小時,用24小時除以100,1刻度就等於14分24秒,約等於15分鍾,所以一刻鍾約等於15分鍾。

除了這些方法外,我國的計時方法還有燃香法、燃燭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