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晉陽起兵
經過李淵的老謀深算和李世民的努力協助,造反的班底算是搭建起來了。問題是,造反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不好就要身敗名裂。李淵是個城府很深的人,既然決定造反,那就一定要把準備工作做好,確保萬無一失。造反之前,李淵一共幹了五件大事。
第一,召集兒女。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李淵要是造反,最信賴的當然是自己的兒女。可是,當時他的幾個大一點兒的兒女中,隻有李世民在身邊,其餘長子李建成、三子李元吉和女婿柴紹都不在太原。怎麽辦?往回叫吧。這幾個孩子接到父親的書信,也都拚命往回趕。到六月,基本都到了太原。
第二,收買民心。就在大業十三年(617)五月,太原留守李淵忽然接到一封皇帝的敕書。裏麵寫著:“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民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歲暮集涿郡,擊高(句)麗。”大意是說,凡太原及其周邊地區,男子在二十歲到五十歲的,統統當兵,到年底再去打高句麗。這不是掃地為兵,讓老百姓都去送死嗎?
這道敕書一傳開,馬上“人情恟恟,思亂者益眾”。老百姓都議論紛紛,想要造反。難道隋煬帝此時真的發出了這樣一道敕書嗎?其實並不是。這是李淵讓劉文靜偽造的。問題是,這個偽造的敕書太像真的了。誰都知道,隋煬帝一直對高句麗耿耿於懷,也一直沒死了打高句麗的心,所以,說這道敕書是他發出的,絕對無人懷疑,也無人不恨之入骨。就這樣,憑一封偽造的敕書,李淵成功地把太原變成了一個火藥桶,也為自己以後起兵贏得了民心基礎。
第三,大肆募兵。要想造反,不光要有民心,還要有兵力。李淵手裏已經有了幾萬士兵,但是還嫌不夠,還要再招募一些。當時,太原周邊有很多支造反軍隊,其中有一支軍隊的領袖叫劉武周,此人借助突厥勢力,把馬邑太守王仁恭殺了,還搶占了隋煬帝的行宮汾陽宮。
李淵擔任太原留守,不僅要防控突厥,還要防控起義軍。現在,聽聞起義軍占了皇帝的行宮,李淵就把手下的軍官都召集到一起,問他們:“武周據汾陽宮,吾輩不能製,罪當族滅,若之何?”劉武周占據汾陽宮,我們卻不能製止,論罪該當滅族,怎麽辦?
這些將領也都在為這件事發愁,此刻趕緊說,我們沒主意,都聽您的。聽了這句話,李淵為難道:“朝廷用兵,動止皆稟節度。今賊在數百裏內,江都在三千裏外,加以道路險要,複有他賊據之;以嬰城膠柱之兵,當巨猾豕突之勢,必不全矣。進退維穀,何為而可?”朝廷用兵,行止進退都要稟明上級,問題是,如今賊在三百裏外,而皇帝在三千裏外的江都,加上道路險要,還有別的盜賊盤踞,我們如此拘泥,盜賊則勢如虎狼,兩相較量,我們必然無法保全。真等稟報了皇帝再決定,那恐怕黃瓜菜都涼了,我也是進退維穀,不知怎麽辦才好啊!
手下一聽,趕緊表態說:“公地兼親賢,同國休戚,若俟奏報,豈及事機;要在平賊,專之可也。”您既是宗親,又是賢臣,同國家命運休戚相關,若是事事等著奏報,哪裏趕得上時機?隻要是為了平滅盜寇,專權也是可以的。意思是說,別稟報了,就您說了算吧。
李淵見目的達到了,這才說:“然則先當集兵。”既然如此,那我就專權一把。現在兵力不夠,要想大敗起義軍,隻好趕緊募兵。文書發布出去,沒過半個月,就招募了一萬人左右,讓李世民還有他結交的那幫英雄統領。
第四,除掉絆腳石。隋煬帝雖然派李淵擔任太原留守,但對他也並不是完全信任。還派了兩個副手,一個叫王威,另一個叫高君雅,讓他們來監視他。這兩個人本來也同意李淵募兵,但是把招募來的新兵都交給逃兵役的罪犯來統領,他們心裏不免懷疑起來了。這個唐公,不會是想造反吧?想到這兒,他們決定先把劉弘基和長孫順德抓起來審一審。李淵當時各項準備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好,如果這時候把他手下的重要將領抓起來審問,難免會露出蛛絲馬跡來,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有道是“吉人自有天相”,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貴人來給李淵幫忙了。
此人是山西當地的一個木材商人,名叫武士彠,就是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則天的爸爸。這個人精明強幹,黑道、白道都能走,別看隻是一介商人,但跟太原的軍政長官都很熟。就在王威和高君雅想要追查李淵手底下那些統兵官將發未發之際,有一天,武士彠來找王威和高君雅喝酒。
大家平常關係都很熟,喝酒的時候,說話也比較開放,王威和高君雅也沒想背著他,就說:“順德、弘基皆背征三侍,所犯當死,安得將兵!”劉弘基、長孫順德都是逃避兵役之人,是罪犯,現在唐公讓他們領兵是什麽意思?所以我們想把這兩個人抓起來審一下。
武士彠一聽他們這麽說,大腦開始飛速旋轉起來:太原留守和副留守之間產生矛盾了,而且不是一般的矛盾,這恐怕就是擁隋和反隋的兩條路線鬥爭!在這兩條路線之間,哪個更有前途?武士彠是一個聰明人,他覺得反隋更有前途。既然如此,何不給自己搏一個未來呢?想到這裏,他裝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樣子,對王威和高君雅說:“二人皆唐公客,若爾,必大致紛紜。”兩位老兄真要去審劉弘基和長孫順德?恐怕不妥呀。這兩個人都是唐公的客人,現在並沒有什麽實實在在的證據,你就抓人家手底下的人,以後你們上下級之間的關係還怎麽處理?還是先放放,有了證據再說吧。王威和高君雅也比較優柔寡斷,覺得有道理,真就把這事兒給放下了,暫且算是救了李淵。
不過,雖然武士彠暫時替李淵擋了一下,但是眼看著李淵緊鑼密鼓地張羅,王威和高君雅也不是傻子,心裏的疑慮還是越來越大。怎麽辦?此時正逢太原大旱,李淵作為最高軍政長官,要到晉祠去替百姓祈雨,王威和高君雅想來想去,打算趁李淵出城,身邊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抓起來,交送隋煬帝。他反也罷,不反也罷,由皇帝說了算。這可是千鈞一發之際,試想,起義都還沒有開始,主帥如果被抓起來,那是什麽後果?
但是,謀劃了這麽一件事之後,王威和高君雅又犯傻了。這兩個人一貫辦事不密,不小心把這事情告訴了他們的一個朋友。此人名叫劉士龍,是晉陽的一個鄉長,算是基層公務員。
劉士龍也是個八麵玲瓏的人,內心判斷了一番之後,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李淵。李淵大吃一驚,連夜做了安排。第二天早晨,他照樣和王威、高君雅一起坐在府衙裏處理公務。處理未畢,劉文靜帶進來一個人,聲稱有密狀。李淵就讓他交給王威。沒想到,這個告密狀的人堅決不給,說自己這密狀告的就是兩位副留守,所以,堅決不能交給他們,一定請唐公您親自看!
李淵一聽,假裝大驚失色,趕緊接過來看,隻見裏麵赫然寫著:“威、君雅潛引突厥入寇。”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結突厥人入侵。
直到此時,高君雅終於反應過來,破口大罵說:“此乃反者欲殺我耳!”這是造反的人要殺我了啊!可是,此時再明白還有什麽用?劉文靜和劉弘基、長孫順德一幹人一擁而上,把兩位副留守抓了起來,砍頭了事。就這樣,王威和高君雅舉報李淵未成,反倒被李淵先發製人,成了冤死鬼。
把這兩個絆腳石除掉,意味著李淵的內部穩定下來了,從此,整個太原城就聽李淵的了!
第五,稱臣突厥。現在,李淵兵源有了,民心有了,內部也穩定了,他還差什麽?李淵要想奪取天下,還有一個最大的顧慮,那就是太原以北的突厥。突厥當時兵強馬壯,一旦李淵發兵去攻打大興城,他們從背後打過來,那李淵就腹背受敵了。怎麽辦呢?這時,劉文靜出主意說,不如和突厥聯合,這也是中原政權的老方法,當年北周和北齊都這麽幹。李淵也熟知此道,馬上依計而行。
怎麽聯合突厥呢?李淵打點了一大堆金銀珠寶送給始畢可汗,還以臣子對君主的禮儀,親自給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複與突厥和親,如開皇之時。若能與我俱南,願勿侵暴百姓;若但和親,坐受寶貨,亦唯可汗所擇。”現在天下大亂,皇帝在江都不回來,這樣不行!所以,我想舉義兵,把他接回來主持局麵。然後和突厥和親,跟當年文帝時候一樣。可汗若是願意和我一起興兵南下,那我當然歡迎,如果隻是想和親,不想和我們一起打仗,那我們也高興,照樣會奉上禮物。
這其實是給始畢可汗指了兩條路,一條是幫李淵一起打,這是積極方案;還有一條路,就是不幫忙,但是也不壞事,這是消極方案。
兩條道路都對突厥有利,始畢可汗當然不會拒絕。他到底選哪條道路呢?他選的是積極道路,派了兩千兵馬過來助陣。突厥這樣一表態,李淵終於覺得,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大業十三年(617)七月,李淵以第四子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坐鎮後方。自己則在軍門誓師,夾雜著打起絳、白兩色大旗,表示既服從隋朝,又服從突厥,然後打著推尊遠在大興城的代王楊侑的旗號,和大兒子李建成、二兒子李世民一起,率領三萬士兵,從晉陽宮出發,直奔大興城而去了!那麽,這支軍隊又會麵臨怎樣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