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謀造反
大業十三年(617),就在李密率領瓦崗軍和隋軍主力苦戰的時候,有一股力量從太原崛起,迅速地改變了整個隋末局麵。這股勢力,是一支出自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造反力量,它的領導者名叫李淵。
李淵是八大柱國之一李虎之後,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封爵唐國公。他跟隋煬帝還是親戚,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親姐妹,兩人都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女兒,李淵比隋煬帝年長兩歲,私底下,隋煬帝應該管李淵叫表哥。
正因為這樣的出身、這樣的關係,隋煬帝在第三次下江都之前,拜李淵為右驍衛將軍,太原留守,主持山西地區的軍政大局,這可意味著很大的信任。可是,就是這個李淵,居然在大業十三年(617)七月揭竿而起了!
農民軍反對隋煬帝可以理解,那是官逼民反,李淵既親且貴,為什麽也要造反?
關於李淵起兵,有一個傳統說法是,他本人並不特別想造反,都是被他兒子李世民攛掇的。李世民就是後來的唐太宗,當時還隻是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少年,在李淵的兒子裏排行老二。別看年紀輕,但人非常英勇。《資治通鑒》中的說法是:“聰明勇決,識量過人,見隋室方亂,陰有安天下之誌。”此人非常聰明,勇敢果斷,而且非常有見識。眼看著隋朝大廈將傾,而自己的爸爸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手握精兵,李世民就產生了奪取天下的想法。
怎樣才能奪取天下?按照《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說法,他背著李淵,偷偷開展了如下活動。
第一是結交謀士。當時有個人叫劉文靜,本來擔任晉陽(今山西太原)令,是個有抱負的人。因為和瓦崗軍的領袖李密是姻親,受到牽連,被關進了太原監獄。這樣的人,一般人都會躲著走,可李世民偏偏到監獄裏去探望他。
劉文靜平時就對李世民青眼相加,此時更為感動,推心置腹道:“天下大亂,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現在天下大亂了,隻有像漢高祖或東漢光武帝那樣的人才,才能夠挽救這個局麵。
李世民當即回應:“安知其無,但人不識耳。我來相省,非兒女子之情,欲與君議大事也。計將安出?”你怎麽知道現在沒有?隻不過別人還沒看出來罷了。言下之意,我就是漢高祖、光武帝那樣的人才。而且我現在到監獄來探望你,也不僅僅是出於一般的友情,我是想來跟你謀劃天下大事的。你說說,心裏有什麽打算?
劉文靜說:“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群盜殆以萬數。當此之際,有真主驅駕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盜入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旦收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將之兵複且數萬,一言出口,誰敢不從!以此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過半年,帝業成矣。”大意是說,如今隋煬帝南巡江淮,不回來了,而李密又包圍了東都洛陽。其他的群盜數以萬計,真是天下大亂。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有一個英雄,振臂一呼,肯定會應者雲集。在我們太原地麵上,就應該產生這樣一位英雄。為什麽?現在太原城裏,有十萬人都是避賊入城的避難之人。我在這裏當了幾年的縣令,深知此地臨近少數民族地區,民風勁悍,一旦將這些人召集起來,那就不是十萬難民了,而是十萬雄兵。而且,你父親唐國公李淵手裏本來就有幾萬軍人,如果把這兩股勢力——難民的勢力和軍隊的勢力結合到一起,然後乘虛進入關中地區,那麽不出半年,天下就可以平定。
劉文靜從形勢分析到實力分析,再到作戰的方向把握,應有盡有,給李世民提出了一整套奪取天下的解決方案。
李世民一聽大喜,說:“君言正合我意。”這樣一來,劉文靜也就成了李世民的一個謀士。
第二是結交將領。當時有三個皇帝的侍衛武官,一個叫長孫順德,一個叫劉弘基,還有一個叫竇琮,都因為逃避遼東之役,到太原來政治避難。既然要造反,就得有帶兵的將軍。李世民覺得這幾個人素質不錯,就傾心和他們結交。這些人本來都是戴罪之身,算是在人屋簷下討生活,現在居然得到唐國公二公子李世民的禮遇,心裏當然感激,很快也就都成了他的死黨。
謀臣和武將都有了,等於造反班底搭起來了,現在隻差一個最關鍵的人物——李淵。太原畢竟是李淵的天下,如果李淵不同意造反,李世民再折騰也是白搭。
李淵是什麽樣的人?按照傳統史書中的記載,李淵是個胸無大誌的人,每天就知道醇酒、美人,而且年紀也五十多歲了,在古代已經算步入晚年,意誌比較消沉,不想冒風險。
怎麽能讓他振作起來呢?謀士劉文靜給李世民出了一個主意。劉文靜說,李淵最喜歡晉陽宮監裴寂,每天跟裴寂一塊兒喝酒,總有說不完的話。請裴寂勸他,他沒準兒容易聽進去。問題是,怎樣才能說服裴寂,讓他甘當李世民的說客呢?裴寂愛錢,李世民就拿出幾百萬私房錢,派自己的一個手下和裴寂賭博。賭博的結果不用說,自然是李世民的錢全部進了裴寂的口袋,然後再告訴裴寂,這都是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奉獻給他的。
這是不是很像當年楊廣收買楊素的故技?非常神似。而且結果也和當年一樣,裴寂見錢眼開,也就答應幫助李世民遊說李淵了。
正好在這個時候,李淵這邊又出了一個新情況,一下子讓遊說工作變得容易了。
當時隋朝已經跟突厥關係破裂,突厥經常性地騷擾北邊,這一次,甚至一直打到了馬邑(今山西朔州)。這可是李淵的職權範圍,李淵派副留守和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迎敵,結果卻打輸了。
打輸了會有什麽後果?別看隋煬帝自己打高句麗也打不贏,但處理敗軍之將還是非常嚴厲的,所以,李淵心裏沒底,非常惶恐。看到這種情況,李世民就悄悄地對李淵說:“今主上無道,百姓困窮,晉陽城外皆為戰場。大人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不若順民心,興義兵,轉禍為福,此天授之時也。”當今皇帝無道,百姓深受其苦,晉陽城外幾乎沒有太平的地方。大人,您現在處境多狼狽!外麵有盜賊作亂,上邊還有皇帝的嚴刑威逼,您這次又打了敗仗,還不知道皇帝會給您什麽處罰,與其在這兒坐著等死,還不如順應天意民心,興兵造反。這才是真正的轉禍為福啊!
兒子勸反,李淵什麽反應?據記載,李淵大驚失色,厲聲說:“汝安得為此言,吾今執汝以告縣官!”你怎麽敢說這樣的話!我馬上就去告發你!說著就要拿紙拿筆。
李世民當下不急不火,神色從容,繼續勸諫:“世民觀天時人事如此,故敢發言;必欲執告,不敢辭死!”我也是綜合考慮了天時人事,才跟您說這番話,如果您一定要告發我,我不敢不死!
李淵怎麽可能真的去告自己的兒子呢?他長歎一聲,罷了。
第二天,李世民恭恭敬敬,又來遊說李淵了。他說:“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且世人皆傳李氏當應圖讖,故李金才無罪,一朝族滅。大人設能盡賊,則功高不賞,身益危矣!”就算這次兵敗突厥,皇帝不處罰您,您也要想想自己的處境。您來太原,是肩負著討伐盜賊的任務。可如今盜賊遍天下,您能討伐得盡嗎?討伐不盡,終究免不了一死。要是萬一成功,就更麻煩了。最近天下都傳“當有李氏應為天子”,皇帝也很忌諱。李金才什麽罪都沒有,居然就被滅族。如果您真的把盜賊討伐盡了,到時候功高不賞,皇帝豈不是更加猜忌!那咱們一家,還能活著嗎?您好好考慮一下我昨天的意見吧。
李淵聽罷,歎息一聲說:“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矣!”我一夜都在考慮你的話,你說得很有道理。你就折騰去吧,以後若是把我們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你的罪過;若是你真能化家為國,那也是你的功勞。這算是默認了李世民的做法。
正在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更加堅定了李淵的決心。
李淵自從迎戰突厥失敗之後,整天惴惴不安,不知道皇帝會怎麽處罰他。這時候,隋煬帝的處置終於下來了,他派了一個使者到太原來,要把李淵和王仁恭押送到江都!
到江都之後,會是什麽結局?最大的可能就是殺頭。就算不殺頭,恐怕也要降級使用,沒準兒就留在江都幫隋煬帝鎮壓起義軍了。這就等於是背井離鄉,任人宰割。李淵才不願意主動送死,所以,一看見這個處罰,他的心都涼了。
趁這個時機,李世民趕緊再勸,說:“今主昏國亂,盡忠無益。偏裨失律,而罪及明公。事已迫矣,宜早定計。且晉陽士馬精強,宮監蓄積巨萬,以茲舉事,何患無成!代王幼衝,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奈何受單使之囚,坐取夷滅乎!”如今主上昏庸,國家動**,為這樣的君主和國家盡忠是沒有意義的。明明是您手底下的人打了敗仗,卻要讓您去頂罪,這不是濫罰無辜嗎?現在馬上要把您押到江都去了,形勢緊急,希望您早定大計。
我們太原地區兵強馬壯,而且晉陽宮囤積了不少戰略物資,我們就以這個為基礎興兵造反,那一定是戰無不勝的。
若是決定了興兵造反,咱們就直撲關中,因為在大興城主持工作的是代王楊侑,他不過是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子,沒什麽能耐。如今關中也是豪傑並起,隻不過還沒有一個主心骨,沒有一支核心力量。如果我們現在從太原打過去,就能夠成為核心力量。到那時候,要奪取天下,還不是如同探囊取物一樣容易!
有這麽好的前景不要,居然想接受一介使者的囚禁,到江都去忍受不測之災,那不是犯傻嗎?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
李淵本來已經動了心,這時候也別無選擇,準備依計而行。
可是,有一句話叫“好事多磨”,正在李淵父子蠢蠢欲動的時候,忽然隋煬帝又派了一個使者來,傳令說:先前讓李淵去江都那個詔書不算了,皇帝仁慈,赦免李淵的罪行,讓他還繼續當太原留守。
這道新的詔令下來,李淵鬆了一口氣,對造反的事又不熱心了。他一不熱心,李世民可著急了,這個老爹爹怎麽如此胸無大誌,出爾反爾呢?
李世民不是拉攏了李淵的心腹裴寂嗎?這時候,裴寂該派上用場了。李世民讓劉文靜去找裴寂,對他說:“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何不早勸唐公舉兵,而推遷不已!且公為宮監,而以宮人侍客,公死可爾,何誤唐公也!”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啊!你都答應我們勸唐公起兵了,怎麽還不快催著點兒!另外,你當晉陽宮監,居然私自把皇帝的宮女送給唐公,這可是欺君死罪。你死了也就罷了,可不要連累唐公!
劉文靜這是在威脅裴寂,你做的那點事,別以為我不知道,我若是給你報告上去,你可吃不了兜著走,所以,還是按咱們之前的約定來,趕緊勸李淵起兵吧。
那麽,裴寂到底勸沒勸?勸了。他悄悄對李淵說:我前一段時間送您侍寢的那些女孩子都是晉陽宮的宮女,如果被皇帝知道了,我們都得死,所以,還不如造反算了。李淵本來還不知道自己犯了這麽大的錯,既然知道了,也就別無選擇,隻好下定決心,準備造反。
按照這種記載,雖說是李淵起兵,但前前後後都是李世民在張羅。從開始預謀造反,到建立造反班底,再到說服李淵,為李淵指明造反的方向和方法,全都是這個十八歲天才少年的功勞。是不是果真如此呢?其實並不是。有兩個理由不容忽視。
第一,根據相關史書中一些蛛絲馬跡的記載,李淵可不像《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說的那樣窩囊,事實上,對於改朝換代,他是早有預謀的。唐朝筆記小說《隋唐嘉話》記載了這樣一段話:“煬帝宴群臣,以唐高祖麵皺,呼為‘阿婆’。高祖歸,不悅,以語竇後,後曰:‘此吉兆。公封於唐,唐者堂也,阿婆即是堂主。’高祖大悅。”大意是說,隋煬帝某次大宴群臣,李淵也參加了。因為李淵滿臉皺紋,隋煬帝就打趣他,管他叫阿婆。李淵覺得很沒麵子,回家就跟夫人竇氏訴苦。夫人說:這是吉兆啊!皇帝管你叫阿婆。阿婆是什麽?那是堂主。你封為唐國公,他說你是堂主,這不是說你要化家為國,當天下之主嗎?李淵一聽,高興得不得了。
這件事發生在什麽時候,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大業十二年(616),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同一年,隋煬帝也下了江都,他倆能一塊兒喝酒,說明這件事一定發生在這一年以前。換句話說,最晚在大業十二年(616),李淵也好,李淵的夫人也好,就在腦子裏翻騰起了當天下之主的念頭,根本不用李世民來啟發。
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關隴貴族集團本來就有皇帝輪流做的傳統,一旦現行統治者地位不穩固,內部立刻就會有人產生取而代之的想法。當年,大貴族楊玄感不也是基於這種想法才造反的嗎?李淵是八大柱國之後,一個姨媽是隋文帝的皇後,另一個姨媽是北周明帝的皇後,他的妻子竇氏還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兩朝皇親國戚,論根基,比楊玄感還要硬,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他怎麽可能沒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所以說他早有預謀,根本不用兒子提醒,更不用兒子逼迫。
既然如此,那麽,李世民所做的那些事,諸如拉攏文臣武將等是不是真的?我覺得,那些事情應該是真的,但是,它應該不是出自李世民的原創,而是李淵授意的。為什麽這麽說?有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李淵在背後支持,李世民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哪裏來的幾百萬私房錢去收買人心?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李淵的老辣來了,眼看著天下大亂,他也想乘時而起,但是,他是一個謹慎的人,知道自己身份敏感,目標太大,不方便行動。怎麽辦?就讓兒子李世民替他來辦這些具體的事,替他聯絡英雄。等英雄的野心被激發起來,他再假裝窩囊,非讓英雄們再勸一番,才最終表態。這其實也是為了進一步統一人心,凝聚思想,跟“三讓而後受之”是一個道理。
隻不過後來李世民通過政變做了皇帝,成了曆史的勝利者,為了說明自己當皇帝的合理性,幹脆篡改曆史記錄,把自己從執行者變成了主謀,又把老爸李淵刻畫成了一個窩囊廢而已。這個結論,最近一些年已經被曆史研究者充分論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