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戰遼東

這一次,隋軍準備怎麽打呢?總的說來,隋煬帝的戰略部署仍然和第一次一樣,分兵進發,同時出擊。而且,出擊的著力點也和第一次一樣,仍然是兩個。

第一個著力點當然是平壤,這是朝鮮半島的核心,也是高句麗的首都。

第二個著力點則在遼東城,這是遼東半島的核心,也是高句麗的東部核心,相當於第二首都。

對於平壤,隋煬帝的安排仍然是海陸並進。陸路的指揮者是隋煬帝最寵信的宰相宇文述,按照部署,他率領大軍先一路東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再從鴨綠江南下,直奔平壤。而海路則由大將來護兒統領,從東萊出發,跨海作戰,直趨平壤,然後和宇文述兩麵夾擊,合圍平壤。

這兩個將軍,其實都是上次一征高句麗的敗軍之將,回來之後都被隋煬帝免了職。但是,他們畢竟和高句麗人打過仗,熟悉情況,所以,這一次,隋煬帝依據用功不如用過的用人原則,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戴罪立功。這是平壤方向。

遼東方向更不得了,那是和隋朝直接接壤的部分,所以,由隋煬帝親自督戰,集合了大約四十萬軍隊圍攻。要知道,遼東城的守軍隻有三萬人,以四十萬對三萬,那不是以石擊卵嗎?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別看皇帝親自督戰,各路將士奮力拚殺,但是,大軍攻城將近一個月,硬是沒有攻下來。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局麵呢?主要原因是攻城作戰太不容易了。高句麗和隋朝的老對手突厥、吐穀渾等遊牧民族可不一樣,它是農耕民族,善於築城,也善於守城。遼東城相當於高句麗的第二首都,修築得特別結實。內外有兩層城垣,兩個門樓,都是高大堅固。在沒有火藥、沒有大炮的情況下,要想拿下這樣的城池非常困難。隋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一時之間,也發揮不出作用來。

怎麽辦?為了拿下這座城池,隋煬帝算是把那個年代能想出來的攻城手段都用了一個遍,像什麽飛樓、衝車、雲梯、地道,輪番上陣,可是,效果都不理想。眼看屯兵城下將近一個月,還是毫無進展,隋煬帝自然著急。就在這時候,隋朝大軍之中湧現出一位英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局麵。誰呢?

此人名叫沈光,是吳興人,原來是陳朝的子民。他爸爸在陳朝官至吏部侍郎,本來也是官宦子弟出身,後來陳朝滅亡,沈家一下子敗落下來,舉家遷到了大興城,沒有工作,他爸爸和哥哥都靠給人寫信謀生。

本來,亡國之民命運淒慘,一般人可能也就認了,不再掙紮。但沈光不是一般人,他不甘心這樣了此一生,就非常用心地結交權貴。他最先結交的對象就是太子楊勇,在楊勇手下當了學士。

沒想到,楊勇後來被廢,沈光隻好回家。後來,他又輾轉投到漢王楊諒的手下,給楊諒當府掾,沒想到,楊諒舉兵造反,而且造反以失敗告終,王府就此撤銷,沈光隻好又回到家裏。真可謂挺誰誰死,眼光奇爛。

眼看正常的途徑無法出人頭地,沈光又改換思維方式,走起了野路子戲馬。沈光和一般斯文秀氣的南方文人不一樣,他是個有武功的人。按照《隋書·沈光傳》的說法,就是“光少驍捷,善戲馬,為天下之最”。所謂戲馬,和如今的馬術還不完全一樣,有點類似於雜技。耍雜技每個時代都有,沈光怎麽就能號稱天下第一呢?

因為他技術好,而且不要命。當時大興城新建了一座寺廟叫禪定寺,寺前立起一座幡杆,高十多丈。可是,幡杆豎起來之後,繩子忽然斷了。要把繩子重新掛上去,隻能把幡杆砍斷,這未免顯得太不吉利。怎麽辦呢?正在和尚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沈光遊逛到了這裏,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幡杆,說:把繩子給我吧,我幫你們掛上去。

如何掛呢?按照《隋書·沈光傳》的記載:“光以口銜索,拍竿而上,直至龍頭。係繩畢,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數十步。”沈光嘴裏叼著繩子,拍打著和地麵成九十度角的光溜溜的幡竿往上爬,一直爬到頂端龍頭部分,把繩子重新係好。按說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沈光的表演還沒結束呢。繩子係好之後,沈光一下把手和腳都放開了,騰空而起,直接落地。十幾丈高的幡竿,那是怎樣驚人的高度呀?從這樣的高度飛身而下,衝擊地麵的作用力相當大。如何化解這個作用力呢?觸地之後,沈光手腳並用,倒退了幾十步,然後站起來,毫發無傷。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輕功嗎?所以當時“觀者駭悅,莫不嗟異”,圍觀的老百姓既開心,又驚歎,都在那兒嘖嘖稱奇,管他叫“肉飛仙”。這樣一來,沈光豪傑的名聲就奠定了。

大興城是關隴貴族集團的老家,這個地方的人都勇武豪橫,也最崇尚豪傑。沈光身手好,為人又行俠仗義,不拘小節,所以,很快身邊就聚攏了一批京師惡少,這些人有的供他喝酒,有的供他吃肉,所以別看沈光沒有工作,養家糊口倒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每天隻是呼朋喚友,鬥雞走狗,日子過得還挺滋潤。

但是,英雄畢竟是英雄,僅僅把日子過滋潤還不行,最重要的還是要實現理想。中國古代人有什麽理想?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說法:“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文也罷,武也罷,一定要受皇帝賞識,為國家所用,才算有最終的歸宿。

問題是,沈光出身不好,不光是江南亡國之民,而且還在政治上站錯了隊,有過給廢太子楊勇和漢王楊諒打工的前科,這樣的人,要想出頭可並不容易。可是,現在為了征討高句麗,隋煬帝招募驍果,隻問武藝,不問出身,這樣一來,沈光總算是盼來了出頭之日,當即報名參軍。沈光人緣好,從大興出發的時候,有一百多人都騎著馬來給他送行。沈光目光炯炯地盯著這些朋友,把壯行酒灑到地上,發下重誓說:“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當死於高(句)麗,不複與諸君相見矣。”此行一定要立功,不成功,即成仁。

現在,隋軍攻打遼東城,久攻不下,正是沈光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在這種情況下,沈光隆重登場了。

當時,隋朝軍隊為了攻破遼東城,使用了一種叫衝車的裝備。所謂衝車,一般都有四五層高,裏麵滿載士兵,下麵裝著輪子,可以推著走,上麵斜豎著一個長十五丈、包著鐵頭的木頭杆子,就用這木頭杆子衝擊城牆。然而,遼東城修得過於結實,衝車的衝擊力量不夠,不管用。

怎麽辦?沈光一看,就悄悄地從衝車裏麵爬出來,順著衝車上麵的木頭杆子爬上去了。他本來就擅長爬杆,轉瞬之間,就上到了衝杆的頂部,然後一躍而下,直接跳上遼東城的城頭,揮舞大刀,照著守城士兵的腦袋就砍了下去。守城士兵一點精神準備都沒有,馬上亂了陣腳,一連被殺了十幾個人。

不過,盡管旗開得勝,沈光畢竟是孤軍奮戰,等高句麗士兵反應過來,一擁而上,沈光一個人當然抵擋不過,一下就從城牆上掉下來了。要知道,遼東城素以高峻著稱,這樣硬生生地摔下來,就算不死,也得骨折,隋軍這邊不由得發出一片驚呼。可是誰也沒想到,就在沈光即將落地的一刹那,他一把抓住了衝杆上垂下來的繩子,不僅沒有摔著,反而像猴子一樣,直接順著繩子爬上去,又斬殺了好幾個高句麗士兵,然後滑下衝杆,毫發無傷。

這番舉動,把兩邊的將士都看呆了。這哪裏是打仗,簡直就是行為藝術了。一時之間,隋軍這邊揚眉吐氣,軍心大振。

隋煬帝不是親自督戰嗎?親眼看到了這英雄的一幕。這麽英勇的士兵,簡直就是大隋軍魂!馬上把沈光樹為典型,一連給了他三大榮譽。

第一,拜沈光為朝散大夫,賜予寶刀良馬。這寶刀良馬也就罷了,關鍵是朝散大夫,這是五品官,已經進入中高層。沈光一介白衣,一次戰鬥,官拜五品,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第二,隋煬帝還把沈光調到自己身邊,擔任自己的貼身侍衛。而且,就在貼身侍衛裏,沈光的待遇也比別人高。按照史書記載,隋煬帝跟他解衣推食,寵幸無比。

第三,隋煬帝還給他寫了一首讚美詩。詩名叫《白馬篇》:“白馬金貝裝,橫行遼水傍。問是誰家子?宿衛羽林郎。文犀六屬鎧,寶劍七星光……本持身許國,況複武力彰。會令千載後,流譽滿旗常。”一匹白馬裝飾著金刀貝殼,五彩煥然,橫行在遼水之旁。騎著白馬的少年郎是誰呢?那就是皇帝的宿衛羽林郎。他穿著犀牛皮做的鎧甲,手裏的寶劍也閃閃發光。……這個羽林郎夢想著以身許國,他的德行非常高超。而且他不光德行高超,他的武藝也非常高強。因為既有德行又有武藝,即使千年以後,他的赫赫英名還一定會在軍旅之中久久傳揚。

可能有讀者會說,這首詩謳歌的對象,應該是群體形象,而不是個人形象吧?沒錯,這首詩讚美的確實是隋朝士兵,確切地說,是驍果這個英雄群體,但是,誰敢說這個騎白馬、佩寶劍,威風凜凜而又風度翩翩的少年武士,不是以沈光為藍本塑造的?有了皇帝這樣的首肯,不僅沈光建功立業的理想得以實現,隋朝的士氣也一下子振奮了不少。

雖然沈光驍勇,他的英雄行為也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但是,終究還是無法改變遼東城的戰局膠著狀態。

怎樣才能把遼東城拿下來呢?隋煬帝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人趕製了一百多萬條布袋子,分發給士兵,讓他們把布袋子裏都裝滿土,然後一袋子一袋子地從營地一直往遼東城的城下堆,最後堆成一個寬三十步,最高高度和遼東城齊平的斜坡,這個斜坡的名字隋煬帝都想好了,就叫魚梁大道。一旦這個魚梁大道修成,隋朝的士兵邁著方步就可以攻上去了,到那時,高句麗的三萬士兵就隻有束手就擒的份了。所以,雖然在堆沙袋的過程中受到高句麗居高臨下的打擊,造成不少傷亡,但是,隋煬帝還是咬緊牙關往前推進,畢竟隋軍人多,拚消耗還是拚得起的。到六月下旬,眼看這魚梁大道就要完工了,這意味著總攻馬上就要開始,隋煬帝的心裏樂開了花。

有道是“好事成雙”,這時候,不僅遼東戰場的形勢一片大好,平壤方向的推進也相當順利,宇文述已經率領陸路大軍來到鴨綠江邊,準備渡江作戰。而水軍統帥來護兒也統帥士兵,齊集東萊,隨時準備揚帆起航。在隋煬帝看來,隻要再有幾天的時間,頂多半個月,這場戰爭就可以結束了,想想都令人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