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铩羽而歸

眼看著隋朝的三十多萬大軍落荒而逃,乙支文德哈哈大笑。他派人追了上去,送了一首詩給隋軍的將軍們。詩雲:“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戰勝功既高,知足願雲止”。諸位將軍,你們真是神機妙算,上通天文,下曉地理,你們現在打了這麽一個了不起的“勝仗”,就知足吧!像你們這樣的敗軍之將,能活著回去就該謝天謝地了,還想讓我們國王去朝覲,沒門!

光是言語羞辱就罷了,更要命的是,隋朝軍隊回撤,是要渡過清川江的,軍隊剛剛過去一半,高句麗軍隊突然向隋軍的後路發起總攻。這樣一來,隋軍可亂了套,一下子潰不成軍。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到了這個時候,兵也顧不了將,將也管不了兵,大家都隻顧著沒命地往回跑,一天一夜就跑了四百五十裏,都快趕上神行太保麥鐵杖了。整個軍隊從清川江一直跑到鴨綠江才站住腳。就這樣,進攻平壤的步兵也以慘敗告終。檢點一下人數,當初渡過遼河的九路大軍一共是三十五萬五千人,如今撤回來的,隻有兩千七百人。

不光是士兵損失了這麽多,將領的損失也非常驚人。工程技術專家宇文愷,隋初“四貴”之一的觀王楊雄,煬帝初年的宰相、楊雄的弟弟楊達,兵部尚書段文振等,都死在這次東征過程中。至於兵器物資的損耗,就更加不計其數了。

水陸兩軍都敗了,損失又這麽嚴重,這仗也沒法打下去了。大業八年(612)七月二十五日,隋煬帝下令,班師回朝。就這樣,由隋煬帝禦駕親征,並投入百萬大軍的東征高句麗之戰幾乎沒有任何收獲,就以這樣窩囊的形式铩羽而歸。這可是隋煬帝當皇帝以來的第一次失敗。隋煬帝不是想要炫耀兵威國威嗎?現在反差如此強烈,隋煬帝也太沒有麵子了。

怎麽向天下人和各國使者交代?隋煬帝羞憤之餘,隻好諉過於將領,那個阻撓於仲文扣押乙支文德的慰撫使劉士龍被斬首,於仲文、宇文述也都被革職為民。可是,即便諉過於臣子,又能挽回皇帝多少尊嚴呢?

今天我們回頭去看,隋朝這樣聲勢浩大的東征,為什麽會以失敗告終?原因當然很多,比如高句麗麵對強敵,同仇敵愾;比如遼東地區和隋朝內地相隔甚遠,物資運輸不暢;再比如東北地區的軍事戰爭受到天氣製約,隻能在三四月份寒凍結束到六七月份雨季來臨之間進行,因此無法發揮隋朝人多的優勢打持久戰;等等。但是,除了這些理由之外,還有兩個原因至關重要。

第一個原因是指揮失誤。開戰之前,隋煬帝根本就沒有立足於打,而是希望按照他習慣的方式,靠震懾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因為如此,他才像組織遊行一樣組織出兵;他才會二十四路大軍並進,不設主帥,互相扯皮,互相牽製;他才會把招降置於打仗之上,讓敵人反複鑽空子,一再貽誤戰機。那麽,為什麽他會有如此重大的失誤?還是因為他當皇帝這幾年太順風順水了,太自信了,自信到了狂妄的程度,被狂妄蒙蔽了雙眼。

第二個原因,他原來預期的盟軍沒有幫忙。隋煬帝征高句麗,本來預期會得到東突厥的大力支持。大業三年(607),隋煬帝還威脅高句麗使者,要率領啟民可汗一起去討伐他。可是,現在到他真正討伐高句麗的時候,東突厥根本未發一兵一卒。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到這個時候,啟民可汗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始畢可汗即位。始畢可汗雖然仍然向隋朝朝貢,但是,對隋朝遠沒有爸爸那麽熱情。事實上,他倒是覺得,東突厥和高句麗本來就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他可不願意看到高句麗滅亡,更不會幫隋朝促進高句麗的滅亡。

始畢可汗的態度說明了什麽?說明隋朝的北部邊疆其實並沒有那麽穩定,而且很有可能在醞釀新的風暴。

就這樣,因為這場出乎意料的慘敗,隋煬帝想要通過征服高句麗來進一步震懾四夷的目的完全落了空,聲威大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次戰爭,隋煬帝大肆征發兵役徭役,讓本來已經疲憊不堪的老百姓更加忍無可忍,一場社會風暴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