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征原因
隋煬帝即位後,短短幾年時間,不但修東都、開運河,鞏固了國內統一和促進交流,而且北出西巡,在塞北和西域都宣揚了大隋的聲威。隋煬帝創造了漢武帝以後幾百年間從未有過的富強局麵,讓隋朝的國力達到了極盛。當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辦這麽多大事,也讓天下百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果隋煬帝就此罷手,休養生息,那麽,國家和人民都會逐漸安定下來,投入正常的生產生活,沒準兒隋朝會成為曆史上一個難得的黃金時代,猶如後來的唐朝。可惜,曆史從來不允許一廂情願的假設。事實上,隋煬帝並沒有讓人們休養生息,恰恰相反,他接連三次大規模遠征高句麗,把老百姓從工地中又拖到戰場上,最終引來天下**,群雄並起,不僅讓隋煬帝本人身首異處,盛極一時的大隋帝國也在很短的時間內灰飛煙滅。
高句麗到底是怎麽回事?為什麽隋煬帝要付出那麽大的代價,非要攻打它呢?
要想弄清楚隋煬帝出征高句麗的原因,還得先了解一下高句麗的基本狀況。
所謂高句麗,是建立在今天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的一個地方政權,定都在今天的平壤,當時的統治者名叫高元。隋煬帝為什麽要打高句麗?一個直接的原因是,高句麗的國王高元沒有像突厥等其他少數民族那樣,到隋朝來朝貢。
這還得追溯到隋煬帝北巡的時候。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北巡塞北草原,臨幸啟民可汗的牙帳。當時,高句麗也正派了使者到啟民可汗那裏。啟民可汗當時已經向隋稱臣,對這個情況不敢隱瞞,就向隋煬帝做了匯報。
隋煬帝一聽,馬上讓使者給高句麗國王傳話:“令速朝覲,不然者,當率突厥,即日誅之。”命使者回去跟國王高元講,趕快來朝見大隋天子,如果他不來,我就率領突厥人一塊兒去討伐他。很明顯,這是在威脅高句麗。使者回去之後,當然如實把隋煬帝的意思傳達給了國王高元。
那麽,高元有沒有嚇得立刻前來朝貢呢?並沒有。高元確實害怕大隋,可是,害怕之後,他並沒有如隋煬帝想象的那樣遣使朝貢,而是幹脆開始整軍備戰,準備誓死抵抗了。
隋煬帝是一個自視甚高的英雄天子,高句麗這樣無視他的權威,他當然不能忍耐,所以才下定決心要征討高句麗。
根據這種說法,整個戰爭其實就來自兩個政權在第三方的一場偶遇,而且,似乎是隋煬帝死要麵子的結果。但曆史遠沒有如此簡單,事實上,隋煬帝一定要打高句麗,至少有三點理由值得注意。
第一個,高句麗所轄區域本來就曾經屬於中原王朝。根據《史記》記載,在朝鮮半島最早建立國家的是商朝的遺民箕子。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商朝的宗室箕子率眾東走,到了今天的朝鮮半島建國,在政治上臣服於周朝。
後來,到了秦末漢初,天下大亂,燕人衛滿東渡鴨綠江,滅了箕子的後人,自己建立政權,定都就在今天的平壤;而後,西漢時武帝出兵滅了衛氏朝鮮,在這裏設立了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個郡,實行和中原一樣的管理模式;再後來,東漢末年的時候,遼東太守公孫康在樂浪郡南麵又設了帶方郡。直到三國曹魏時期,魏國的版圖還包含了這塊地方。隻是到了西晉末年,五胡入華,這塊地方才脫離了中原政權的控製。
脫離了中原政權的控製,它落到誰的手裏了?落到高句麗人手裏了。高句麗本來是活動在吉林東部長白山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中原政權南渡之後,高句麗趁機南下,不僅占領了朝鮮半島北部原來的三個郡,還侵占了遼東半島不少領土,從此,遼東半島也罷,朝鮮半島北部也罷,就成了高句麗的天下。
這樣說來,在曆史上的漫長時期,特別是在隋煬帝最感興趣的漢朝,這個地方就是中原政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在,隋朝想要恢複大漢聲威,怎麽可能任這片土地遊離在外?事實上,這不光是隋煬帝一個人的想法,很多大臣也都是這個想法。在突厥啟民可汗那裏看到高句麗使者之後,隋朝的邊疆和民族問題專家裴矩馬上就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高(句)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今乃不臣,別為異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為蠻貊之鄉乎?”高句麗本來是箕子建立的國家,那是我們自己的領土,在漢晉時期都是中原政權所轄的郡縣,在這之後才成為異國他鄉的,陛下您現在文治武功都達到極盛,怎麽能不收複這片土地呢?您難道真的忍心讓傳統的中原領土變成蠻夷之鄉嗎?可以看出,收複故地是當時很多人的一個共識,也是隋煬帝決心出征的第一點原因。
第二個,高句麗在東北亞地區的霸權和隋朝的東亞霸權發生衝突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中原地區亂者為王,誰也顧不上東北,所以,高句麗迅速發展了勢力,逐漸成為東北亞地區最大的政權。另外,因為曆史原因,高句麗文明程度比較高。這樣一來,在東北區域的競爭中相當占優勢。它周邊的那些民族,包括北邊的靺鞨,西邊的契丹、奚、室韋,都漸漸不是它的對手。另外,當時在朝鮮半島南部還有兩個政權,一個叫新羅,一個叫百濟,也都比高句麗弱小。
這樣一來,高句麗就成了東北亞地區的強國。在北邊,它把室韋、靺鞨都變成它的附庸;在南邊,它也不斷向百濟、新羅施壓,謀求統一朝鮮半島。打遍周邊無敵手,儼然是東北亞的小霸王。問題是,就在高句麗凱歌高唱的時候,中原地區出現了強大的隋朝。隋朝一建立,整個東亞局勢馬上就變了。隨著一個中原強國重新崛起,原來那些受製於高句麗的民族紛紛向隋朝朝貢,都想借助大隋的威風加強自己的力量。這就讓高句麗原來的戰略部署受阻了。怎麽辦呢?
高句麗雖然表麵上跟隋朝保持著友好關係,向隋朝進貢,接受隋朝的冊封,但是,在背地裏,它卻沒少搞小動作。它一方麵積極支持當年北齊的亡國勢力,鼓動他們複國;另一方麵派人到江南的陳朝朝貢,企圖牽製隋朝。這當然讓隋朝很不舒服。後來,開皇九年(589),隋朝統一陳朝,高句麗就更緊張了,害怕下一個討伐對象會輪到自己。所以,它幹脆停止了對隋朝的朝貢,開始積極備戰。
這也罷了,畢竟,隋文帝時期,突厥才是隋朝軍事活動的重點,隋文帝還抽不出心思來管高句麗的事情。可是,就在開皇十八年(598),有一件事終於惹惱了隋文帝。
這一年,有一支原本臣服於高句麗的契丹部落改投了隋朝,這在隋朝看來叫棄暗投明,在高句麗看來,就是可恥的背叛了。如果讓這些附屬民族都背叛下去,高句麗在東北亞也就威風掃地了。
高句麗國王高元不能坐視不管,他親自率領大軍殺到了隋朝統治的遼西地區。這可讓隋文帝忍無可忍了。於是,就在開皇十八年(598),隋文帝派漢王楊諒為元帥,高熲為元帥長史,率領三十萬大軍討伐高句麗。
結果怎麽樣呢?由於準備倉促,隋朝這次討伐失敗了,不過,高元也嚇了一跳,趕緊遣使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重新派人朝貢。這樣一來,隋文帝算是有了麵子,也就沒有再追究。雖然這件事草草收場,但可以看出來,兩個霸權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後的衝突還是在所難免。
第三個,高句麗和東突厥勾結,讓隋朝感受到了威脅。雖然在隋煬帝時期,東突厥已經臣服於隋朝,但是,對這個驍勇的馬背民族,隋朝一直不敢掉以輕心。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在突厥那裏看到高句麗使者,一下子就敏感了起來。他害怕這兩個政權聯合。如果他們聯合,一北一東雄視中原,還是很有殺傷力的。所以,隋煬帝才讓使者傳話給高元:“令速朝覲,不然者,當率突厥,即日誅之。”這句話,仔細分析其實有兩層意思。
第一,告訴高句麗國王,現在,大隋如日中天,請你趕緊認清形勢,俯首聽命。
第二,別打突厥的主意,現在突厥是我的藩屬,不可能跟你聯合。特地把突厥提出來,其實恰恰反映的是隋煬帝的擔心。
這樣看來,雖然隋煬帝在突厥遇到高句麗使者具有偶然性,但是,雙方的矛盾和衝突卻是由來已久,具有必然性。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看法,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而偶然性可能加速或者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隋朝和高句麗的關係也恰恰是這樣。因為兩個政權具有天然的矛盾和衝突,所以不僅隋文帝要打高句麗,隋煬帝也要打,到唐朝還要打。雙方必有一戰,但是,究竟什麽時候打?在具體時間的確定方麵,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在突厥偶遇高句麗使者事件就有重要意義了。這次遭遇之後,隋煬帝終於下定決心,晚打不如早打,現在隋朝兵精糧足,如日中天,此時不打,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