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天子

隋煬帝是何許人也?很多人想都不用想,就會說:昏君,暴君。要不怎麽會那麽快就搞垮了大隋朝?要不怎麽會留下那麽多荒**無恥的傳說故事?要不怎麽會諡號為“煬”?按照《逸周書·諡法解》,“逆天虐民曰煬”。一個皇帝,又好色,又違禮,又虐民,又逆天,這不是昏君、不是暴君是什麽?

沒錯,隋煬帝作為昏君、暴君的罵名從隋末農民起義時就傳開了,而且一直被罵到今天,罵了一千多年。但是,現在總結隋煬帝,我倒想給他幾個新評價。

第一,理想高。

第二,精力好。

第三,功業大。

第四,才情美。

先看第一點,理想高。隋煬帝的理想是什麽?一句話,就是要建立“轥轢軒、唐,奄吞周、漢”的偉大業績,當一個“子孫萬代,人莫能窺”的千古一帝。所謂“轥轢軒、唐,奄吞周、漢”,就是要超過軒轅,超過唐堯,超過西周,也超過兩漢。軒轅黃帝和唐堯都是古代傳說中的聖王,西周和兩漢則以統治時間長著稱。這四個時代,都是中國曆史上的黃金盛世,隋煬帝若是超過他們,那確實算得上前無古人了。再加上“子孫萬代,人莫能窺”,那就是後無來者。一個皇帝想要讓自己的功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稱得上是理想高了。

這句話說得很豪邁,問題是,它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兩句話出自《隋書·楊玄感傳》,是唐朝建立之後,魏徵等人修《隋書》時對隋煬帝的總結。換言之,這是他評價而不是自評價,不能完全采信。要全麵評價隋煬帝的理想,還得看看他自己怎麽說。

隋煬帝自己倒是沒怎麽公然談論過理想,但是,他的年號透露了他的心思。隋煬帝的年號叫大業。所謂大業,就是千秋萬代的偉業,用這樣一個年號,足以顯示出統治者的雄心壯誌。

事實上,當時議論這個年號的時候,有人提過反對意見,說大業的“業”字(繁體字作“業”),可以拆成一個“苦”字和一個“末”字。所以,“大業(業)”就是“大苦末”,苦而且末,很不吉利,讓隋煬帝換一個。可是,隋煬帝不信邪,堅決不換。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成就一番大業,在隋煬帝心裏有多重的分量。一個皇帝有這樣的人生理想,難道還不叫理想高嗎?

再看第二點,精力好。再高的理想,也要靠人去實現。因此,理想越高,人要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對於這一點,隋煬帝非常清楚。他可不是一個懶惰的皇帝。他說:“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此何理也?”南朝的皇帝為什麽不行?因為太宅,太娘娘腔了,整天塗脂抹粉坐在深宮裏,對外界一點都不了解,對老百姓的事情一點都不知道,這怎麽行呢?

隋煬帝瞧不起端坐深宮的皇帝,他下定決心,要充分接觸社會。所以,從上台開始,隋煬帝就不停地四出巡遊。在位十四年間,他三下江都,四巡塞北,還有一次西巡張掖。大規模、遠距離的出巡就有八次之多,在西京大興城和東都洛陽之間往來更成了家常便飯。

唐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經做了一次統計,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中,待在大興城的時間累計隻有一年多,在東都洛陽的時間累計不超過四年,其餘時間都在各地巡遊,他的人生就是在路上。這得多充沛的精力才能做到啊!

再看第三點,功業大。隋煬帝有如此高遠的理想,再有如此充沛的精力,當然要建立一番不世出的功業。

隋煬帝有什麽功勞?他的所有功績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兩項大工程,一個是營建東都洛陽,另一個是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為什麽要營建東都洛陽?那是要把隋朝的東、西連在一起。他為什麽要開鑿大運河?那是要把隋朝的南、北連在一起。要知道,隋朝本來是由原來西邊的北周、東邊的北齊還有南邊的陳朝三部分組成的。隋文帝時候,雖然用軍事力量把這三部分捆綁成一個統一體,但是,這個統一體內部的裂痕還相當明顯。怎樣才能讓這三部分真正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呢?隋煬帝給出的答案就是營建洛陽城和開鑿大運河。

隨著洛陽城的修建,隋朝在東部有了一個穩定的據點,從此,兩京密切往來,對東方的整合就容易了不少。而隨著大運河的開通,隋朝的南、北兩部分終於有了一條連在一起的大動脈。從此,貿易流通、人員往來的洪流勢不可當,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才形成了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再也不能截然分開。這樣一來,隋朝的統治就穩固下來了。

要評價一件事業是不是足夠偉大,除了看它的當前價值之外,更要關注它的長遠價值。在這一點上,東都洛陽和大運河都無懈可擊。這兩項工程不僅對隋朝有用,對繼之而起的唐朝也有用,而且可以說是更有用。唐朝跟隋朝一樣實行東、西兩京製,武則天時期幹脆定都洛陽,把洛陽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大運河也繼續發揮著溝通南、北的功能。

到唐朝,南方經濟和文化飛速崛起,當時的人力和物力,就是通過大運河這條大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東北部地區的土地、財富都被割據的藩鎮把持,不再上供給中央了,這讓唐朝損失了最大的財源。但是,就靠著運河輸送過來的東南財富,遠在西北地區的李唐朝廷硬是又生存了一百五十年,這就是大運河的偉大作用!所以,唐朝後期的人提起大運河,都不由得流露出感恩之心。其中,皮日休的《汴河懷古》流傳最廣:“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把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溝通江南經濟中心和北方政治中心的功勞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這也算得上對隋煬帝的最高讚美了!

再看第四點,才情美。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評價古代君主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確實,人無完人,中國曆史上,有為的君主,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往往在才情上稍遜一籌,顯得無趣。而有才情的君主,比如李後主、宋徽宗,又往往在政治上糊塗荒唐,顯得無能。能夠把功業和才情集於一身的皇帝,在曆史上非常難得,唐玄宗算是一個代表,如果要再找一個代表,那就應該是隋煬帝了。

唐玄宗最突出的特長是音樂,而隋煬帝最突出的特長則是賦詩。要知道,隋煬帝生活的時代,還是宮體詩大行其道的時代,所謂宮體詩,就是在內容上偏重寫宮廷生活和男女愛情,在形式上追求辭藻華麗,在格調上則比較輕佻甚至下流。這是當時詩壇的主流。但是,隋煬帝一出手,馬上境界就不一樣了。

即便在西巡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隋煬帝也照樣詩興大發。其中有一首《飲馬長城窟行》流傳至今,堪稱代表:“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裏。萬裏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這首詩還是寫宮廷生活,**嗎?不是的,它是寫大漠風光,英雄豪情。它還是堆砌辭藻,無病呻吟嗎?也不是,它質樸凝重,大氣磅礴。這首詩一掃宮體詩的**靡之氣,讓人一下子想起了魏武帝曹操的慷慨悲歌。按照當時人的說法,“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豔叢中,清標自出。”大意是說,隋煬帝在非常華麗的狀態之中,追求一種素雅的境界,就好比在萬花叢中開出了一朵清新的芙蓉,他一洗南朝以來頹唐的詩風,而追求一種詩的本真的境界。他讓詩超越了宮體詩纖靡的風格,而且直接接上了大氣磅礴的漢魏雄風。

如果在隋朝隻講一個代表性詩人,那應該就是隋煬帝,他是當時寫詩質量最高的人。而如果要講一個最高產的詩人,那仍然應該是隋煬帝。因為隋煬帝現今留下來的詩一共是四十餘首,在所有隋朝詩人裏也是排名第一。

一個有為的皇帝,能夠同時成為當時最偉大的詩人,這還不意味著絕世的才情嗎?事實上,就是一代聖君唐太宗李世民,對隋煬帝的詩才也非常佩服,佩服到什麽程度?別看他整天跟大臣探討隋煬帝為什麽亡國,但是私下裏,他又把隋朝的樂工請回來,讓他們把隋煬帝的詩譜成曲子,在宮裏演唱。這說明唐太宗雖然在政治上是隋煬帝的對頭,但在詩才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粉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