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失愛於父

楊勇失寵,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他不夠艱苦樸素。

第二,他不夠謙虛謹慎。

先看第一點,艱苦樸素的問題。隋文帝是個非常節儉的人,當了皇帝之後也還保持節儉的本色,每天隻吃一個葷菜,穿衣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可是,到了楊勇的時候,國家已經富裕起來,國庫裏的絹帛都多得沒地方放,楊勇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就比爸爸高出了許多,開始向往精致的生活。

有一次,他居然想用金銀去裝飾一副從蜀地運來的鎧甲,這可把隋文帝氣壞了。鎧甲是防身用的,裝飾得那麽花哨幹什麽!為教育兒子,文帝板起麵孔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汝為儲後,當以儉約為先,乃能奉承宗廟。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時複觀之以自警戒。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時之事,故賜汝以我舊所帶刀一枚,並菹醬一合,汝昔作上士時常所食也。若存記前事,應知我心。”大意是說,帝王要想統治長久,就不能奢侈享樂。你以後是要當皇帝的,所以要特別注意節儉。就拿我來說吧,當了皇帝之後,我特意保留了一身過去穿的舊衣服,隨時提醒自己不忘本,現在,我也把這個好方法傳授給你。我要賞給你一把舊刀和一盒醬,刀是我用過的,醬是我當年常吃的,希望你隨時看看這兩樣東西,保持艱苦樸素的本色。

老爸也是老板,說得自然沒錯,楊勇隻好唯唯諾諾地接受過來了。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怎麽評價這件事?老實說,雖然隋文帝講的居安思危並沒有錯,身為一個皇帝,主動約束自己也非常可敬,但是就事論事,楊勇也不乏令人同情之處。仔細想想,楊勇麵臨的問題和我們這一代人頗有相似之處。我們這一代人都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眼看著國家一天天繁榮起來,當然也樂於享受一下這繁榮的成果,花錢難免隨意了一些,而我們的父輩大半生都在艱苦奮鬥,花錢往往更仔細。兩代人生活經曆不一樣,觀念不一樣,很難絕對說誰對誰錯,但是,老輩人難免還是要嘮叨,說我們不懂事。這裏麵,其實有著微妙的張力。

問題是,我們的父輩都是老百姓,他們對我們看得慣也罷,看不慣也罷,其實對我們未必會產生太大的影響,而隋文帝就不一樣了,他可是皇帝,他對太子不滿意,這難免讓一部分人緊張兮兮,也會讓另一部分人心生他想。

再看第二點,謙虛謹慎問題。太子怎麽不謙虛謹慎了?這其實是一次冬至節惹的禍。

按照古代的禮儀,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因為從這一天開始,陽氣就逐日增長了,陽氣象征著為君之道,所以冬至那天,文武百官都要朝賀皇帝。太子是儲君,按照當時的規矩,百官在朝拜完皇帝之後還要去東宮覲見太子。

這一年冬至的時候,百官又按照慣例,去給太子朝賀,楊勇也相當排場,讓樂隊演奏迎賓曲,自己則身穿禮服,大模大樣地接受百官羅拜。本來,楊勇這樣做也是南北朝的慣例,而且恐怕往年都是這樣搞的,但是這一年,不知道為什麽觸怒了隋文帝。

隋文帝問朝臣,我聽說冬至那天文武百官都去朝覲太子了,這是什麽禮數?有個大臣回答說,百官見太子應該叫賀,不應該說朝。隋文帝說,既然是賀,那就應該是三五成群,誰願意去誰去,怎麽文武百官都排著班去了?而且,太子又是穿禮服,又是奏樂,比我排場還大,他眼裏還有沒有我這個皇帝?

發了一頓無名火之後,隋文帝馬上下了一道詔令:“禮有等差,君臣不雜。皇太子雖居上嗣,義兼臣子,而諸方嶽牧正冬朝賀,任土作貢,別上東宮;事非典則,宜悉停斷!”國家製定禮儀就是要區別人的身份、等級,皇太子雖然是儲君,但畢竟還不是君主。現在他的身份,不還是臣子嗎?而你們這些大臣,居然也像對待我一樣,去朝賀他,還要給他上貢,這不合典則的事情,從今以後,再也不許這樣做了。

很明顯,楊勇這個婁子捅大了。用金銀裝飾鎧甲還隻是生活態度問題,而大模大樣地接受百官朝賀可就涉及最敏感的權力問題了。

隋文帝是一個猜忌成性的皇帝。因為他自己的皇位是篡來的,所以總擔心別人也像他一樣篡權。因此,對人格外防範。現在一看太子絲毫不懂得謙虛謹慎,排場比自己還足,他的猜忌心一下子就膨脹起來,這小子,想當皇帝的心也太急切了吧。從此,隋文帝對楊勇就更加看不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