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子楊勇
隋文帝是中國曆史上個人道德非常高尚的皇帝之一,在獨孤皇後活著的時候堅持實行一夫一妻製,因此,五個兒子全是一母所生,這在兩千多年的帝王史上不說絕無僅有,也算是非常罕見了。
對此,隋文帝本人也非常得意。隋朝初年的時候,他曾經對大臣說:“前世皇王,溺於嬖幸,廢立之所由生。朕傍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忿諍,為亡國之道邪!”在他看來,前朝帝王往往因為寵幸妃子,被美色衝昏頭腦,最後做出廢長立幼的事情來,嚴重的甚至因此亡國。而他隻愛皇後一個人,五個兒子也都是親兄弟,所以絕不會發生內鬥,這就是大隋萬年基業的保障。
誰想到,說嘴打嘴,在巨大的權力**麵前,再濃的親情也不堪一擊。楊堅的兒子之間也終於爆發了驚心動魄的爭鬥,太子地位逐漸變得岌岌可危。
要想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要先交代一下隋文帝兒子們的基本情況。
隋文帝和獨孤皇後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其中,老大叫楊勇,隋初封為太子。老二叫楊廣,封為晉王。老三叫楊俊,封為秦王。老四叫楊秀,封為蜀王。老五叫楊諒,封為漢王。楊勇因為是長子的緣故,從小就跟爸爸的政治前途綁在了一起。
北周末年,楊堅矯詔輔政,馬上任命楊勇為東京小塚宰,替老爸鎮守洛陽;楊堅篡位前夕,楊勇又回到京師,統領禁軍,為楊堅篡權保駕護航。總之,身為嫡長子的楊勇為楊堅建立隋朝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所以,隋朝建立以後,楊勇也就毫無懸念地被立為太子,成了爸爸的法定接班人。
既然當了接班人,自然要學習怎樣治國理政。隋朝初年,軍國大事楊堅都讓楊勇參與決策,楊勇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他關於怎樣處理北齊遺民問題的建議。
隋朝是由北周和北齊整合而成的。其中,北周社會發展落後,所以,老百姓通常不是當兵就是種地,少有第三種職業。而北齊經濟發展程度相對比較高,老百姓有很多都脫離了土地,從事工商業,這讓在北周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隋文帝楊堅非常看不慣。他覺得,離開土地就是遊手好閑,遊手好閑就會為非作歹,所以,一定要好好整頓整頓這些人!
怎麽整頓?隋文帝說,與其讓他們閑來生事,倒不如把他們都遷到北方邊境去。這就相當於流放了。可以想象,如果這個政策出台,肯定會讓整個山東地區都**起來,對於新生的隋朝當然不利。
皇帝一言九鼎,怎麽辦?這時候,身為太子的楊勇就給爸爸上諫了。他說:“竊以導俗當漸,非可頓革,戀土懷舊,民之本情,波迸流離,蓋不獲已……若假以數歲,沐浴皇風,逃竄之徒,自然歸本……何待遷配,以致勞擾。”您想讓老百姓都安頓下來,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移風易俗是個慢工夫,需要慢慢地引導。如果操之過急,讓老百姓背井離鄉,恐怕引起變亂。隋文帝一聽,覺得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建議,山東地區的老百姓也因此躲過了一劫。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來,楊勇治國的理念要比楊堅先進。楊堅對待異己分子不問緣由,簡單粗暴,是一種軍事化的思維模式和管理模式。而楊勇則強調春風化雨,循序漸進,體現出了一種文治的精神。
這兩種治國理念哪個更好?對於開創帝業,也許隋文帝更合適;但是對於守成而言,應當是楊勇的更勝一籌。
事實上,史書提到楊勇時,也說他“頗好學,解屬詞賦,性寬仁和厚”,也就是說,他特別愛學習,通曉辭賦,性格寬仁厚道,為人率直任情,不美化掩飾自己。符合人們對太子的一般期待。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隋文帝對他也頗為滿意。但到了開皇中期,太子楊勇卻逐漸失寵了。而且,既失寵於父,又失寵於母。這是怎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