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這段話特別美好,讓我們感覺到孔子的努力是值得的。有一句詩可以印證這段話,叫作“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孔子到了衛國邊境上的一座叫“儀”的小城市,當地官員因為久聞孔子名聲,想拜見孔子。

孔子身旁的人一開始可能不願意,推說孔子特別忙,無法安排會見。

小官吏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意思是凡是到訪此地的君子,還沒有一個是我沒有見的呢。

雖然儀這個地方很小,但作為這裏的地方官,哪怕他官銜不高,依然可以見到所有的到訪者。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如果非要阻攔,可能連饅頭都沒有。

孔子身邊的人沒辦法,隻好帶小官吏去見了孔子。此處最妙的是,沒有描述小官吏與孔子聊了些什麽,但他從孔子的屋裏出來以後,突然改換了一副麵貌。

人和人之間如果沒有產生情感認同,就會下意識地用權力和規則與人打交道。一開始,小官吏是一種威脅的語氣,說“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因為他久在官場,習慣了用社會法則和人談判。

當他見過孔子,進行了溝通後,麵目就完全變了。這一段話我覺得特別美好,孔子如春風化雨般地改變了一個人。

小官吏和孔子聊了幾句,走出來時態度和思想都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說話也變得那麽有情懷。他說“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古文當中的“二三子”,就是“諸位”的意思。他說:“諸位何必這麽擔心?不要覺得自己沒有官位,到處流浪,是一件糟糕的事。其實不必憂慮,天下亂的時間夠長了,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北京師範大學的校徽取自“木鐸金聲”一詞。中國古代是“敲金以教武,敲木以教文”,木鐸就是鈴鐺中間的木舌頭,木舌頭一敲,聲音響起來,就是要上文化課了。金屬做的舌頭一敲,“鐺鐺鐺”地響起來,就是要打仗了。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就是上天要讓孔夫子做它的喉舌,要讓孔夫子行教布道,向天下傳授知識和禮儀。小官吏告訴孔子的學生們,說諸位不要那麽憂慮和失落,你們的老師正在做的這件事情,讓天下從“無道”變得“有道”。

通過這一段話,我們能夠明顯地感受到小官吏被孔子感召了。他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官吏,有著世俗的手段,但是他的內心依然是向往道和仁義的。他與孔子一接觸,心中的仁義便立刻被喚醒了。

在我心中,這段話充滿了美好的畫麵感。孔子在當年應該是相當有名的,他周遊列國,每到一個地方,都有很多人認識他、知道他。當時沒有微信,沒有微博,沒有報紙,他的名聲卻傳播得那麽快,純粹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頭傳播。

在信息傳播不夠發達的年代,口頭傳播的特點就是很容易誇張。我看《拿破侖傳》,發現拿破侖就特別善於宣傳,他設置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新聞官的崗位——當拿破侖遇到了意大利的軍隊,打了一個小仗時,他不會隻形容為“打了一仗”,而是“經曆了一場戰役”。倘若真的遇到大一點的戰鬥,那就是“曆史性的一刻”。這些經過渲染和誇大的消息傳回巴黎的時候,巴黎人都瘋狂了,認為拿破侖是神。

當然,孔子和拿破侖的方法並不一樣,孔子的方法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