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其禮:如何看待曆史的變化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這是一段很活潑的對話,我推測,應該是發生在孔子晚年的時候。

子貢作為儒商鼻祖,富有程度甚至能夠與君王分庭抗禮。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國君都要給他讓出半個席子請他入座。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告朔”是一種祭禮,每個月的初一叫作“朔”,告朔就是到了初一的時候,需要宰一頭羊。羊是餼(xì)羊,也就是不烹飪,宰了以後就獻祭。

子貢很有錢,又是個外交家,他應該承擔了為告朔祭祀提供羊的責任。但他可能覺得有點心疼,就說,每個月殺一隻羊太浪費了,要不別祭祀了吧。這是實用主義的作風。

後來,人們在祭祀時的替代方案是用木頭做成羊、牛、豬來獻祭,子貢可能提了一個類似的替代方案。

孔子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賜是子貢的名,孔子的意思是:“子貢啊,你愛的是那頭羊,我愛的是那個禮。”

孔子感慨已經越來越沒人重視禮了。

過去人們在祭祀時還要獻牛,齊宣王看到一頭將要被牽去宰殺獻祭的牛經過堂前時在流眼淚,便說,牛太可憐了,換成羊吧。這是過去的禮節上的變化。孔子感受到人們對禮的態度越來越敷衍了,獻牛已經變成獻羊了,現在竟然連羊都要去掉,因此發出了一聲無奈的感歎。

類似的爭論從來沒有斷過,直到現在也是如此。比如,春節要不要放鞭炮。有人說不能放鞭炮,會汙染環境,而且會浪費很多錢,還有會帶來一些危險,另外一些人認為不放鞭炮就沒年味了。

誰才是對的?沒有絕對的答案。

對當下來說,環保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想,以後說不定可以改成電子鞭炮,劈裏啪啦地發出熱鬧的聲音,或者將放鞭炮換成別的方式來慶祝,這都是時代變更的過程。

孔子的這句話隻是他發出的一個感慨,他感受到了曆史進步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

現在的讀者也許很難想象當年的場景,也很難理解孔子為什麽歎息。每月初一,殺一頭羊用來祭祀,這在今天看來是野蠻、殘忍和浪費,但在孔子當年卻認為這是一個過不去的坎。

我們在生活中還會有很多類似的爭論,除了放鞭炮之外,還有該不該送老人去養老院。從子貢的實用主義角度來講,會覺得養老院方便,尤其是獨生子女,很難親力親為地贍養多位老人,而孔子可能會認為,家有老人才叫家,養老院不是任何人的家。

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大量的爭論,我們總是在處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時代在進步,新的矛盾也在不斷地產生。社會本來就是在矛盾中發展的。

矛盾自然會帶來痛苦,那我們如何麵對這些痛苦呢?

就像叔本華說的,一個人痛苦的總數是不變的。一個人沒上大學時,很痛苦,覺得上了大學就好了,結果到了大學,發現還是痛苦,期待隻要畢業就好了,畢業了依然很痛苦。痛苦的總量其實不變。

我想對叔本華的說法做一個延伸:人痛苦的總量,其實是可以變的。

為什麽?因為痛苦是隨著你能力的改變而改變的。這種能力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體會痛苦和幸福的能力。如果一個人體會幸福的能力比過去高了,幸福的總量就會增加;如果一個人心中總是更容易感受痛苦,那麽,痛苦總量就是不變的,會一直留在心中。

人為什麽要修煉?孔子教大家修煉,孟子教大家修煉,王陽明教大家修煉,修煉的目的就是不斷地提高自己感受幸福的能力。比如,孔子總是隨時隨地能夠高興,能夠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外界的變化,他感受幸福的能力是很強的。

因此,這句話隻是他晚年發的一個牢騷、一聲歎息。他懂得世界是在變化的,但他有自己的價值觀,在他看來,關於禮儀的錢,是不能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