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難:你能做到始終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孔子什麽叫孝,孔子說:“色難!”也就是說,和顏悅色是最難的一件事。

孔子的意思是,我們在對待老人的時候,保持和顏悅色是非常難的。與之相對的是,對待小孩子,我們可以說是“色易”。比如,作為父母,你照顧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子,表情會很溫柔,態度會很溫和,你會讚歎“寶貝真棒,真可愛”。

我琢磨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小孩子很萌,能給人帶來希望,大人照顧孩子,孩子會一天比一天更好。而老人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失望,不論我們如何精心照顧,按照生命的規律,誰也逃不開生老病死,老人還是會越來越衰弱,行動不便,記憶退化。

孔夫子說的“色難”,到底有多難?

真的是很難。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老父親指著一隻鳥兒問兒子:“那是什麽呀?”兒子漫不經心地說:“那是一隻麻雀。”過了一會兒,老父親又問“那是什麽呀”,兒子又回答說“那是一隻麻雀”。第三次,父親又問,兒子越來越不耐煩,告訴父親:“麻雀,麻雀,麻雀!”

後來,父親拿給兒子一個日記本,日記本裏記錄著兒子小時候的事情。三歲的時候,兒子也問:“爸爸,那是什麽呀?”爸爸溫柔地對兒子說:“那是一朵花。”兒子問了七遍,爸爸回答了七遍。

孩子問我們一個問題,無論多少遍,我們都很有耐心地解釋,但是人老了以後,問個兩三遍,人們就開始不耐煩了。

我看過這樣一段文字,大意是,在培養和挑選護士的過程中,老師讓大家回答一個問題:有一個病患失去了語言能力,有時候會有暴力傾向,無法控製大小便,沒有自主行動的能力,有時候能夠爬,但是不能走路,請問你應該怎麽照顧他?

很多年輕的護士回答,這太難了,照顧一個生活無法自理的人太痛苦了,不想幹這樣的事。

老師解釋說,這是一個一周歲以內的嬰兒。

護士們一下子就能接受了,覺得很容易。

但當人們腦海中想象這是一個老人家的時候,就會覺得很難。這就是我們對於老人和孩子不同的感受。

要想克服這種感受,是相當不容易的,人們就是喜歡有希望、有生機的事物,不喜歡正在衰退的、給人帶來失望的事物。然而,這正是人需要修煉的部分。

希望我們都能夠記住“色難”這個詞,意識到對待老人,做到和顏悅色是最難的一件事,從而在心底裏提醒自己。

“有事,弟子服其勞”的意思是,有什麽事有弟子去做,比如孔子的學生們照顧孔子,說“老師你別動,我來”。

“有酒食,先生饌”,有好吃的,有好喝的,先給老師享用。

然而,這就叫作孝嗎?這與前文提到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是一個意思。孔子認為,缺少敬意,都不能稱為孝。

當子夏問孔子孝是什麽的時候,孔子有感而發,告訴他“不要給我臉色看,這很重要”。連孔子都受不了難看的臉色,我們的長輩怎麽可能受得了呢?但是我們看看當下,有多少老人在家裏是忍氣吞聲的?

很多人老了以後,經濟來源依靠子女,生活在子女的屋簷之下,幫子女帶孩子,忙裏忙外,卻還是唯唯諾諾,甚至自我貶低,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有的家庭裏,老年人被當作免費的保姆,子女還對他們不耐煩。

因此,年輕人衝老年人發脾氣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有個詞叫“色難”,不妨反思自己,真的要這樣對待老人嗎?

也有很多年輕人會批評老人,說他們為什麽不去旅遊,為什麽不吃好吃的,為什麽總想著省錢……這種批評,看似是為了老人好,實則隻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是年輕人太想證明自己是個好孩子!而指責與抱怨,卻給老人帶來了真實的傷害。

我們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為老人好還是為自己好。如果真正為老人好,就一定能夠做到敬,而敬才是孝的前提。

當我們在與父母相處時,能認識到“色難”,提醒自己要和顏悅色地對待老人,才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