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唯其疾之憂:懂得溝通,是孝的關鍵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比起前文,這時候已經隔著一輩兒了。孟武伯肯定與他父親年輕的時候不一樣。他問孝的時候,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

關於這句話,通常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一個人一定要擔心父母生病。有句話叫“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如果父母生病了,子女要衣不解帶地服侍父母。

但如果按照以上的理解,如何解釋“唯”的意思呢?似乎就不用解釋了。

第二種解釋是分析什麽叫作孝順。隻有父母生病了,你才需要擔心,其他的事情都不需要擔心,這是孝。

曾經有一個公案。孟子的學生桃應問孟子:“假如舜的父親瞽瞍殺了人,皋陶執掌法律,舜作為國君該怎麽辦?”孟子說:“應該讓皋陶依法治罪。”

桃應又問:“舜為什麽不阻止皋陶呢?”

孟子解釋說:“舜作為天子,當然要遵守法律。皋陶是秉公執法,舜怎麽會幹涉呢?”

桃應又問:“那麽舜該怎麽辦?”

孟子最後說:“為了救父親,舜會把國家拋下,偷偷地背著父親逃走,到海邊隱居。”

從這個故事中,我得出一個結論,孩子不要替父母做主,不要參與父母太多的事,隻要在最關鍵的時候表現出對父母的重視即可。

很多書都講到家庭的倫理秩序。比如《這不是你的錯:如何治愈童年創傷》裏提出,當父母年邁,而子女成了家裏的頂梁柱時,子女會經常幹涉和參與父母的日常生活。比如有的人批評父親“你別跟我媽吵架,這像什麽話”。如果一個人以批判的態度對待父母,總想管父母的事,家庭秩序就亂了。

“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核心意思是,除了父母生病需要孩子服侍之外,剩下的事就得尊重父母,讓父母自己去做決定,因為這是父母的人生,他們擁有選擇的自由。如果孩子總是在小事情上幹涉父母,惹父母生氣,那就是不孝。

第三種解釋是要真正做到孝,就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成年後,除了身體健康,其他事情無須父母擔心。

有的父母在孩子畢業之後還不斷操心:擔心孩子沒錢,每個月給孩子轉賬;孩子想要買房子,就砸鍋賣鐵給孩子攢錢;催促孩子趕快尋找伴侶,成家生子,接著又開始擔心孩子的孩子上什麽學校……

如果一個人擔負不起自己的人生,父母對他的擔心就會沒完沒了。父母生養了孩子,就像欠了還不完的債,一輩子都在牽掛,一輩子都被負累。

所以,要成為一個孝順的人,就應該努力管好自己的生活,讓父母無須對自己的任何事情擔心,見麵隻要問“最近身體好嗎,別累著了”就夠了。

如果孩子發展得不好,日子過得一團糟,父母就不可能不擔心。因此,孝的核心是能夠做到讓父母省心。

我個人覺得,這很有可能就是孔子想要跟孟武伯表達的意思。孟武伯是孟孫氏的繼承者,而孟孫氏有權有勢,繼承者是很有可能造反的,他隻要有“我想替代魯君”的心思,就是要造反了。

孔子為了維護魯君的地位,就對孟武伯說:“想要表達孝順,就謹慎地處事,別讓你的父母替你擔心。”

以上三種解釋未必是非此即彼隻能取其一的,這不是一個學術討論。如果有讀者覺得這三種解釋對自己都有用,那不妨都接受,隻要對自己有幫助即可。

我個人更受益於第三種解釋。第三種解釋指導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積極地和父母溝通。因為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擔心,並非來自孩子的生活過得多麽不好,而是緣於孩子根本沒有跟父母溝通過。

我們有沒有讓父母了解我們的生活狀態?有沒有讓父母知道“我過得很好”?如果沒有,就需要加強與父母的溝通,讓父母減少對我們的擔心,直到讓父母說出:“照顧好身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