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最高級的金錢觀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是我經常引用的一個故事。《論語》中,當對話發生在孔夫子跟他的學生顏回、子貢、子路之間時,往往特別有含金量,也很美好。

子貢在《論語》中,經常是以被孔子批評的形象而出現。孔子對子路是直接斥責,對子貢是婉轉地批評,對於顏回是從來沒有批評過。三個學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三位學生對孔子極其忠心,甚至有人通過研究提出,沒有子貢就沒有孔子。類似於沒有保羅就可能沒有耶穌,沒有迦葉就可能沒有佛陀。很多大成就者,往往有具備財力、能力極強的學生。在老師走了以後,靠自己的財力和能力,成就老師的名聲。

子貢對於孔子的感情十分真摯。孔子離世後,學生們在孔林守孝三年。三年之後,大家哭泣、拜別。子貢本已離開,但他心裏還是放不下,很難過,又回去守孝三年。整整六年的大好時光,子貢都在為孔子守孝。

關於子貢,有一個成語叫分庭抗禮。子貢富可敵國,很會做生意,是儒商的發端。他去任何地方,都帶著大量的禮物。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會認真地接待子貢。子貢是很厲害的外交家兼商人。

子貢在孔子走了以後,不斷地樹立孔子的威望,這在《論語》中有諸多體現,我們之後都會重點講到。

我們要解讀的這段對話,是子貢對老師美好的回憶。

子貢問孔子:“一個人的境界,如果達到了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您覺得怎麽樣?”

“貧而無諂”,就是窮但是不諂媚。“我很窮,你很有錢,我不用諂媚你,不向你討好,不必巧言令色。”

“富而無驕”,指的是很有錢,不驕慢,不跟別人吹牛,不顯擺。

子貢的提問,如同問老師“你覺得我的狀態怎麽樣”,他在印證自己是否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你聽孔子的回答,就能立刻感受到師徒之間境界的差別。

貪而無諂、富而無驕,這已經相當好了,但是孔子說“可也”——不錯,但“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貧而無諂”的“無諂”是什麽狀態?無諂是自己忍著,我知道你有錢,我偏不理你,你能怎麽著?我就有我的風骨,我吃不起,但我也不要看別人家吃。這是一種壓抑、較勁的狀態,其中有痛苦、有憤怒。但是孔子的意思是,貧窮也不必這樣逼迫自己去塑造風骨,要安貧樂道,要舒展而開心。即使窮,我也可以高興。別人吃餃子,我吃湯麵,也很滿足,這就叫作“貧而樂道”。

“富而好禮”和“富而無驕”也有區別。“富而無驕”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我有錢,我假裝自己平易近人”的情況,而“富而好禮”是不需要假裝的,“我有錢,但這沒什麽了不起,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多著呢,我要去學道、學禮”。

這就是梁漱溟先生認為,子貢和孔子的區別,在於“找”和“不找”。子貢的做法是找,在較勁,在刻意地約束自己。

孔子的態度是不需要著急,不需要使勁,不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逼迫自己,開開心心的就行了,有錢沒錢都無妨。

兩者境界上的區別有點像禪宗的公案。“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類似子貢的境界,你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擦。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六祖慧能,是指本來就沒那麽多煩惱,當然不必刻意約束自己。這句話,則類似孔子的境界。

孔子說完,子貢接了一句話,接得很漂亮。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

切磋、琢磨,指的是做玉器的時候,需要不斷地打磨,即便玉器看起來已經很漂亮了,還可以繼續用心琢磨,讓它變得更精致溫潤。

當時人們說話,常常提《詩經》,這也是一種有文化的表現。子貢說:“在《詩經》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言,這是不是就是我和您今天的狀態?我說了一個境界,老師給我一個更高的境界,人的修為永遠沒有盡頭,永遠可以切磋琢磨下去。”

孔夫子一聽很欣慰。子貢姓端木,名賜,凡在《論語》裏看到“賜”這個字,基本上就是指子貢。孔子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意思是,子貢啊,我現在可以跟你談論《詩經》了。

“告諸往而知來者”,就是有來有往。當我跟你說一件事時,你能夠有回應,而且回應得不錯,言外之意,就是你水平夠了。有個詞叫教學相長,也能印證這句話,意思是老師和學生通過交流,相互影響和促進,都得到了提高。

子貢很少被老師這麽表揚,他可以為此高興十年。《論語》讓我們看到,子貢真的很努力,他替孔子做了那麽多的事,得到的表揚卻很少。孔子說的這句話是子貢人生的亮點之一,是孔子對子貢極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