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論語》塑造了我

小時候從來沒有覺得《論語》和我有什麽關係,隻記得我家牆上掛著一幅粗糙的裝飾畫,寫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上中學時,課本裏收錄了《論語》中的幾篇,我才開始接觸《論語》。依稀記得課本裏還有《季氏將伐顓臾》這樣難懂的篇章。作為一個孩子,我覺得孔子真是喜歡罵人啊。我就這樣毫無敬畏心、嘻嘻哈哈地接受了《論語》最初的教育。

1995年,我上大三。學校安排我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和香港的一些大學生聯誼。在活動期間,香港的一個學長問我:“你讀過《論語》嗎?”我說:“沒有,怕是讀不懂吧。”他說:“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不錯,很容易讀。”我心中種下顆種子,開學就到圖書館借了《論語別裁》。

至今我都記得,當時對此書的第一印象就是南先生的瀟灑,此書開篇不是認真地講解“學而時習之”,而是“天下由來輕兩臂,世上何苦重連城”。原來《論語》還可以這樣講?從原文出發,典故、詩詞、觀點,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後來我才知道,這本書這麽好看是因為口語化,這是南先生演講的實錄。我想,也許正是這個緣故,這本書才會給人一種娓娓道來之感,似乎是作者興之所至,將《論語》講給朋友聽,因此才如此靈動自然,妙趣橫生。後來很多人抨擊南先生,說他書裏有很多錯誤,對此我特別能理解。口語的表達,說錯人物、地點這類細節太常見了。《論語別裁》的優點在於它的瀟灑和親切,多少中國人是沿著這本書入《論語》之門,再沿著《論語》入了傳統文化之門?

讀書要懂得感恩。

研究生畢業,我進了中央電視台。這是一個大單位,大到你的努力常常會被不知道從哪裏來的力量化解,讓你有種深深的無力感。有一段時間,我很迷茫:我策劃的節目開播遙遙無期,我的能力也得不到領導的肯定,甚至領導都不知道有我這個人;我常常無事可做,一個月裏最多工作一兩個星期,生活被巨大的空白占領;隨之而來的是收入低、房租高、壓力大。這些讓我陷入了最現實的困境。我切實地體會到了深深的恐懼,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從心底蔓延而出,讓人抓狂。我經常會想:如果失業了怎麽辦?如果節目又被斃了怎麽辦?如果交不起房租怎麽辦?有時候甚至會焦慮到失眠。今天回過頭來看,那似乎就是抑鬱症的初期階段了。

有一天,我靈光乍現:何不重讀《論語》?反正有大把時間,與其這樣胡思亂想,不如好好讀書。於是我決定,把我能找到的關於解讀《論語》的書都買回來,用一年時間,不讀別的,隻研究《論語》,把《論語》吃透。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關於《論語》的解讀。從漢朝開始,到魏晉,到唐、宋、明、清,再到民國、近代,各大學者、作家,都有與《論語》相關的作品流傳於世。我讀過很多人對《論語》的解讀,南懷瑾、錢穆、李澤厚、李零、梁漱溟、楊伯峻、程樹德、朱熹等。我找來這些人的作品,一本一本地啃下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慢慢地,孔夫子的麵目似乎清晰了起來,原來他是那麽堅定、那麽勇敢、那麽親切,甚至那麽可愛!

《論語》與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相呼應,無論你幾歲,身處何方,隻要你有需要解決的困擾,就一定能在《論語》中找到答案!作為一個自我感覺懷才不遇的北漂青年,當時對我最有力的支撐就是“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以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看到孔夫子的這幾句話,我有種瞬間被擊中的感覺。原來我的痛苦和擔憂,孔子也有過!這並不是我一人獨有的痛苦,而是千百年來每個人都會有的痛苦。這種痛苦,於我而言隻是房租和工作,在春秋時期恐怕是生死存亡。這種被理解的感覺太美好了!我和我的祖先用這樣的方式連通了,我確信我體內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我的祖先理解我,我也開始理解他們!

從那以後,我幾乎沒有失眠焦慮過,乃至後來離職、創業、辦讀書會,都沒有過無用的焦慮和痛苦。我的心定了,因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因為孔子說“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還記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時,我自駕去上海,途經曲阜,終於有機會去看看孔子,向他老人家表示感謝。進入孔林,看到孔子攜子抱孫的墓塚,我的眼淚嘩地流下來,我竟然像給親人祭祀一樣淚流滿麵,一直到走出來的時候都難以自已。

2014年,我成立了“樊登讀書”。創業伊始,有太多不可控因素,我遇到了很多困難。外在變化太多,處處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些對我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比如我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事,突然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很多努力都白費了,難免感到沮喪。這時候,我突然想到孔子的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一個人所能夠支配的、使得上勁的範圍,應該是在他的影響圈中。隻有不修煉自己的小人,才會總是天天責怪別人有錯,埋怨上天不公,抱怨世界不靠譜。想到這裏,我又淡定了:無論外在的世界如何,我隻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夠掌控的部分就夠了。

“樊登讀書”做出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很多人說,感謝“樊登讀書”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幫助人們用讀書改變了生活。這種讚美之詞我自然喜歡聽。但也會有人質疑和批評,說很多難聽的話,這可能緣於誤解,也可能緣於“樊登讀書”做得不夠盡善盡美。這時,我會想到孔夫子講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每個人都是社會型的動物,人人都希望能夠被別人理解,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一個真誠的人。倘若別人不理解呢?這就到了修煉“人不知而不慍”的時刻。

從大學時代到如今,這麽多年,我隻覺得孔子對我的幫助太大太大,而我能回報的太少太少!我時常感覺自己欠了孔子不少。

沒想到我現在竟然可以講解《論語》!曆朝曆代,非飽學之士不敢講解《論語》。在大家的鼓勵下,我便頭腦發熱,想結合我讀過的一些書,也把《論語》梳理一遍。因為我有時會覺得,我身邊的朋友和會員們如果不能夠全麵了解《論語》,將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因為你不知道你性格的底色是怎麽來的,你不知道周圍的人是怎樣思考問題的。

成書於戰國初年的《論語》還能起作用嗎?《論語》在今天,應該如何被理解?如何被看待?尤其是如何被應用?隻有我們在用它,它才是一個活的學問;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作文字,當作講課時的教材,那《論語》就是死的、僵化的,而我們不需要“死”的知識。

我在網上搜索過《論語》。有的把《論語》當成文本,用白話文進行解釋,這隻是對其做淺白的、幹癟的,甚至不符合孔子本意的釋義,忽視了它最為珍貴的內核。我想做的,是盡量去還原《論語》裏每一句話在當年本來的意思,同時賦予《論語》在今天這個時代以新的生命。

我發現西方的心理學、現代的腦科學,都是對《論語》很好的驗證。今天的創業者、焦慮的父母們,又都是在現代最需要《論語》的讀者。所以,我講解《論語》的每一句時都結合了當代的生活和今天最新的理論。有時候我自己看看,覺得也還有點道理。

最後,我要補充的是,《樊登講論語》一定會引起很多爭議,因為《論語》微言大義,每一句話都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每種解釋都能夠追本溯源,找到一個大學者做背書。但不同的時代,對《論語》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講《論語》的目的,不是要在學術上給《論語》定一個“標準版”。我不是做學術性的研究,也並不想參與學術上的辯論,我隻是講出自己的理解,把重點放在《論語》的應用上,講《論語》跟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到底有什麽樣的關係。我希望《論語》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更多的聯結,能夠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一些具有特色的啟發。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初衷和原則,目的和意義。

如果孔夫子泉下有知,應該會說一句:“知其不可而為之,難矣哉!”這算是對我的鼓勵吧!

希望大家喜歡《論語》。